第1章 前言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实践探索研究》是我国“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开展大学英语课程评价的依据。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外语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实践探索研究》将大学英语课程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三类,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实现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语言应用能力一样,是大学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每类课程虽然性质和侧重点各异,但都会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融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语言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不仅仅是学习词汇、句式、语篇,更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只有真正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并且灵活、熟练地运用跨文化交际实践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掌握并运用一门技能。如果说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实践探索研究》发表前,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是调味剂的话,现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已经是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也是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跨文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地的众多学者在吸纳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跨文化构建了独特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1914—2009)对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颇有研究,被称作“跨文化交际学之父”,其著作《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1959)被看成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奠基之作。威廉姆·古迪昆斯特(William Gudykunst)于1983年发表的著作《跨文化交际理论:当前视角》(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Current Perspectives)被认为是跨文化交际学作为独立、成熟学科的标志。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成果在外语教育和相关方面体现了极高的价值。跨文化交际学使语言教学专家们认识到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因素,外语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衡量现代外语人才的重要标准是看他们是否具有文化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经历了从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到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再到现在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几个主要阶段;形成了两种教学方法:文化知识传授法和文化过程教学法;出现了四种教学模式:外国文化模式、跨文化模式、多文化模式和超文化模式。

目前来看,国内外学者对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却并不充分,甚至可以说,应用的有效性并不显著。综观我国英语教学实践领域,我们的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将重点放在了对英语知识技能的知识点与训练培养中,而对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关注与重视,却并没有受到很好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将目标定在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上。在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进入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进入一种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频繁发生在每一个国家,我国也不可避免地进入这种潮流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我国在国际舞台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语言的沟通与交流已成为我国在国际交流中重要的纽带。应用范围最广泛的英语及以英语为主要媒介的跨文化交际,成为时代对我国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紧迫要求。现代的大学生要具有英语专业水准又具备一定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对我国大学生提出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发挥英语这一国际语言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功能,将语言基础强化、语言能力应用、文化知识积累和交际技能训练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的快速发展。

陶晓莉

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