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城下町”的支持者

镰仓在今日也净是寺庙与大宅的遗迹,考虑到当年亦有各村的武士络绎来往于此,其实几乎是没有什么都市特质成长的余地的。但当年京都、镰仓并称,同作为非农村的代表,至少在日本的东半边,镰仓作为文化中心曾经起到过重要作用。而随着武家的没落走向衰颓,终究未能再次复兴,这也说明其作为都市,还未能获得足以自立的生活能力。

与之相比,各地的所谓“御城下”,尽管最初是出于非自然的军事战略上的需要而强行集聚人口形成的,但之后却往往能够继续成长。即使形势变化,作为其支柱的“大名”[9]弃城而去,只留下势单力薄的一部分士族徒羡往昔,大多数都市也不至于凋敝湮灭。也许社会已经焕然一新是一个理由,而既然能在三百年漫长的时光中得到守护、获得发展,拥有这样独立成活的能力似乎也不奇怪。可实际上,真正的理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比起大名或是士族,周围居住的农民成为真正支撑着“御城下”的力量。各藩越是规模巨大,距离中央路途遥远,其属民越是将各自的“御城下”看得如同都城一般重要,在外人面前自我炫耀这一风尚也越是盛行。换句话说,作为地方割据的余势,小文化中心数量增加,于是各地的属民如同当年其先祖献身皇都建设一样,首先努力协助完成身边新都市的建设,期冀其繁华而不惜牺牲自己。认为这是因为权力的强制,所谓奴役压榨的结果,至少与日本都市的历史不符。其结果是否有益另当别论,但若非农民的协助,大多数城市将无法成长如斯,也难以存续至今。

现在所谓“市”的三分之二以上,以及所谓“町”的过半数,都是在几乎同样的经历之下,逐步形成新的都市的体态的。这些都市要想获得独立的地位,势力足以与四周的村落抗衡,应该说条件还略显不足。一方面,除了过于膨胀的极少几例,其他多数的旧城下町,如今尚在改造途中,不仅对地方文化尚未做出任何贡献,即使作为消费城市,也未能发展完备以尽其责。而其发展所需的人力与资材,除了向与之有着长久关系的各村谋求,并无其他可以仰仗的途径。另一方面,农村如果其力量有所剩余,除了用在近处的都市,也并无其他更为有效的出口。加之如前所述,都市与农村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因此,将都市与农村视作对立关系,认为应当互相控制、互相防备之类的想法,至少在日本,还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