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都”与其他城市

从这个意义来说,将今天的都市与农村这一问题,略称为“都鄙问题”,着实不妥。“都”是都城,“都市”是城市。“都市”这一称呼之下有着大小不一的城市,有的甚至如同雏鸟般羽翼未丰。与一些发育未全的新兴都市相比,农村在任何方面都绝不鄙劣。即便与历史悠久的正统都府相比,除了需要承认有些遗憾或弱点,村落也无须过于自谦。从洪荒直至今世,从来就是为了建设都城而举一国之力、聚一国之志,期待其成为文化之基准,朝向更新更美之处步履不停砥砺前行的。村为都人血之源头,都乃村人心之故乡。村中诸多老户旧家的系谱中,第一代多为生于京城而后没落,辗转来到乡鄙之人。其他如镇守之神的外请、开山大和尚的延邀等,重要之物皆来自“上方”[5]。久而久之,时至今日,都城也仍是我们跟随的指针,梦中的花苑。将来应如何去理解这一关系,是我们必须思考的特别问题。但以“都市”这一宽泛的总称,概括甚至与都城毫无共同点的小城镇的立场并加以论述,此种习气之盛,只能说是学问的一种恶癖。

现在日本的都市,不少与其说是出于有意识的建设,不如说是作为偶然的结果更为恰当,并且因为其居民浑然不知而外部者也并未掌握的原因,或盛或衰。在我们举一国之力建设重要且唯一的都城、坚守城池并尽力装点的中古时代,还不存在这一类地方都市。最早开始逐步成长的,是被称为“津”或“泊”的河海港口。过去行船,需要等待风期,或是躲避暴风。因此常有一时无事之人聚于港口,即便是平日也饮酒高歌,开始了不见于村中的新的生活。

但是,在交易主要由国内行商承担之时,“miyako(都)”即宫殿所在之地以外,并没有形成大型城市的基础。即使住着各种职业匠人也是终日无事,即使囤积货物也是销量寥寥吧。直到异国的商船往来,与之交易者获利甚丰,有些港口才逐渐变成繁华之地。九州地区,除了筑前[6]的那津,即今日的博多港,南部还有几处贸易港。泉州[7]的堺市、伊势[8]的安浓津等地,在所谓倭寇时代之前,便已海内外知名。尤其是堺市,曾有一段时期高筑城墙,依靠市民的齐心协力以求自卫。其间已经能够明确辨认出“自治市”的萌芽,但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之后并未得到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