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下邳收糜芳

“你想出任泰山郡太守?”

陶谦眉头一跳,瞪着陶应上下打量了好一阵子,方出言质问。

“且不说你一介文士,不通军事,又手无缚鸡之力,即便爹爹赞同,但泰山郡归治兖州,刘岱也不会同意!”

陶应嗤笑一声,一脸的不以为然。

“且不说刘岱尚不是兖州牧,无权干涉一郡太守任命;若刘岱有能力平叛,他这个兖州刺史,岂能眼睁睁看着泰山郡乱了这般久?”

大汉郡县官吏的任命权在汉灵帝刘宏手中,地方刺史除了监督,是无权任命的。

当然,这不仅仅是集权,关键是汉灵帝还要靠此“发家致富”呢。

“阿爹放心,眼下兖州各地,也被蓄势待发的黄巾乱匪搅扰地焦头烂额,只要您去书一封昌邑,以朝廷大义晓以利害,且承诺无须兖州出钱出粮,刘岱欢喜都来不及,岂能拒绝重光驻守泰山!”

陶谦注视着陶应,久久不语,目光里满是迷茫与不解。

“我儿重光,今昔相比,为何前后判若两人?”

陶谦有些看不明白了,这个昏迷了几日方才醒转的陶应,还是不是他那个只知风花雪月,吟诗作对,声色犬马的儿子。

“黄巾之乱,真是那般容易平定的吗?!”

陶应如今欲弃笔从戎,为国出力平叛,陶谦岂能不怀疑他是异想天开,滑天下之大稽。

“莫不是陶氏,又出一个赵括!”

陶谦暗暗叹息一声,对陶应的期待,弱了几分。

“你去泰山郡的目的是什么?”

按照陶谦的想法,陶应既然要运作一郡太守之职,至少会选一个相对富庶、安逸的地方,绝不会选择饿殍遍野、盗匪横行、毫无生机可言的泰山郡。

“若说实话,则是眼下的泰山郡,只要运作得当,天子那里无须缴纳二千万钱的职位钱,便能被表为太守。”

陶应见陶谦态度讳莫如深,一时也捉摸不透他的想法,但毫不气馁,大不了单干就是。

“若说假话,当然是为了眼下的徐州,也为未来的徐州多个屏障。”

陶应的一真一假,听得陶谦眉头猛然一抖,眸子里的一道精光一闪而逝。

就连默默不语的糜芳,也是眉心陡然一跳。

“这跟未来的徐州有何关系?又不是你陶氏的徐州!”

陶谦深深望了一眼陶应,边说边转身出了门。

“我陶氏二代,唯你兄弟二人,今日起,老夫便替你们兄弟分家,陶商跟我,留在下邳;东海郯县的宅邸归陶应,今日便搬出府邸。”

“至于泰山郡太守一职,老夫自会上书朝廷举荐;刘岱那里,你安心便是!”

陶谦没有回头,待走了几步,脚下又是一顿。

“当然,这也是老夫为你做的最后一件事!”

陶谦再未停步,亦再未说一言,在陶商的搀扶下,步履瞒珊地离开了陶应的院子。

“小弟?”

陶商也是满心复杂,他突然感觉,与曾经朝夕相处的亲弟弟陶应,已不是一路人。

“姜,还是老的辣!”

陶谦、陶商离去,陶应并未被陶谦赶出门而生气,反而为陶谦的老谋深算、未雨绸缪点赞。

“又一个宋太公!”

想想《水浒》中,宋太公提前几年将儿子宋江逐出族谱,还向县府讨来一纸凭证,就是以防不安分的宋江祸及自家庄子,伤及根本。

“只要大本营尚在,家道依然稳如磐石。”

这眼下陶谦对陶应所行,与那宋太公所做,异曲同工。

“看来,能够在史书上留下名字之人,绝不会是平庸之辈,定有他的过人之处!”

陶谦即便在后世人嘴里评价能力中庸,但得看跟谁比。

跟曹操比、跟袁绍比,或者跟他同时代的所有诸侯比,确实平庸;若跟普通士族、百姓比,自然又高明万倍。

“先一步与我分家,又接着替我谋取泰山郡,这便是一次考核吧?”

通过刚才的一番问对,陶应知道他说的话虽然稍稍打动了陶谦,但毕竟自己的前身从不过问政事,也胸无大志,陶谦还信不过他。

“若成功了,未来的徐州,自然没有大耳贼什么事。若失败了,真就与陶氏再无半分瓜葛!”

对陶应来说,这是一次破釜沉舟之举,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不过,这个开头,比哥想象的要好许多!”

一想到自己的起点将从泰山郡开始,陶应霎时战意昂扬。

“啪!”

拳掌相击,有些抑制不住自己激动情绪的陶应,在客厅里来回走动,晃得堪堪回过神的糜芳迷糊不已。

“子方,哥哥我缺少一个未来的讨虏将军,你要不要随哥一起去泰山郡?”

糜芳先是一愣,心中暗暗腹诽。

“这讨虏将军,岂是你一个只知游手好闲、恒舞酣歌之辈能封的?”

糜芳继而又大喜,纳头便拜。

“糜芳愿追随大哥东征西讨,建功立业!”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不仅仅是为自身,还为徐州糜氏。

即便投资陶应失败,糜芳进可以陶应为跳板,谋取新的政治生命;退可重回徐州,对糜氏无半分损失。

“不是应该拜我为主公吗,怎会只是一个带头大哥?”

虽然略微有些失望,但陶应还是眉花眼笑,一把扶起糜芳。

“哈哈,子方放心,只要未来哥有肉吃,绝不会让子方喝汤!”

先拉糜芳上船再说,至于糜竺,以后慢慢再搞定。

陶应相信,有了糜芳,搞定糜竺是早晚的事。

当然,还有陶应觊觎的糜夫人。

“嘿嘿,有一个‘财神爷’做亲家,有什么好担心的!”

即便分家后,陶谦避嫌不出人、不出钱、不出粮,陶应也不怕。

糜竺可是徐州富商,他的先祖世代经营垦殖,养有僮仆、食客近万人,资产上亿,随便“施舍”一点,就够陶应前期用了。

“子方,今日正好有暇,我欲前往贵府拜见你大哥糜竺糜别驾,只是你也清楚,我与你大哥不过点颈之交,与他素无往来,希望你能代为引见。”

糜芳不打推辞,一口答应。

“不就是见我大哥嘛,这又有何难?他又不是不认识你。”

“要不,我们现在就去?”

糜芳之所以答应得这般爽快,自然不是因为要跟陶应混了。

而是以糜竺的智慧,不看僧面看佛面,有徐州刺史陶谦在前面站着,糜竺就不会轻易拒绝陶应。

况且,论起应付人,作为生意人的糜竺,自有他的拿手绝活。

“这可不成,太唐突了。”

陶应摇摇头,即便糜竺富甲一方,不缺东西,但第一次正式登门拜会人家,礼品、招呼都不能少了。

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

提前通气,是尊重对方。

“不妨这样,我先预备一份名刺,再准备几样礼品,劳烦子方以我的名义先带回府,顺便知会别驾一声,我再登门拜府,方显得不会突兀。”

听了陶应的一通说辞,让糜芳一阵恍惚。

“倒看不出来,陶重光想得还挺周到,不愧出身有‘仁人君子’之誉的陶氏。”

陶应做起事来滴水不漏,糜芳不由对他又高看一眼。

“礼品就不用了,有这份心意就已足够。”

糜芳望着陶应,眉头又皱了皱。

“至于名刺,就更没必要,陶氏与糜氏相熟已久,无须这般正式,显得有些生分。”

糜芳反对陶应给大哥糜竺递上名刺,自然有他更深层的顾虑。

一来,糜竺是陶谦的别驾,糜竺不能让陶谦难堪。

二来,糜芳与陶应是朋友,糜芳既要顾虑自己在陶应心中的分量,也要顾及陶应在徐州的脸面。

说白了,糜芳不想让陶应显得太过卑微,导致陶氏与糜氏产生隔阂。

“就按我说的办吧。”

陶应拍了拍糜芳的肩膀,又重重捏了捏,脸上一片温煦之色。

“求人办事,适当卑微些,是应该的啊!”

糜芳为何会拦住,陶应自然心知肚明。

但毕竟是找别人办事,不把姿态摆低些,即便慑于陶谦徐州刺史的威风办成了,人家心里也不会舒坦。

且不说会不会出工不出力,关键要提防人家四处放风诋毁,这对自身形象很致命。

尤其在这个时代,有大志向之人,对形象的经营,可谓煞费苦心。

“‘月旦评’的许劭许子将,就是这般人的枪手。”

曹操迎接故友许攸,来不及穿鞋,跣足出迎,难道真就来不及吗?

还不是给世人营造一份“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姿态。

“我也想装十三,但还不到时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