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乐无双:方锦龙的趣味国乐课
- 方锦龙
- 2963字
- 2024-11-02 13:44:56
延续唐朝演奏方式的南音琵琶
每到一个地方,看乐器、听演奏、结识当地乐者、解锁当地的音乐密码,对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去过的城市中,我认为,福建泉州是能够一次性满足我所有愿望的城市之一。
这座城市里,仍有很多的南音乐社,而每一处南音乐社,都有历经千年、不改古法,横抱着演奏南音琵琶的人。看他们演出,我常会走神,这是梦回唐朝了吗?横抱琵琶,这分明是来自唐宋的抱琴法嘛!
2016年12月,在上海音乐厅我的专场音乐会上,我与南音琵琶的传承人有过一次合作,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推广,让古老、婉约的南音琵琶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为我们的古乐代言。
可能有朋友会问,为什么北魏、隋唐演奏琵琶是横着或斜着抱呢?这里需要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琵琶演奏方式的演变。史料记载,唐以前的演奏姿势主要是把琵琶横抱在怀中,琴头向左下方稍稍倾斜,方便骑马或骆驼行进时演奏。
敦煌壁画中演奏琵琶的男人(北魏时期)
〔隋〕《陶黄釉画彩弹琵琶骑马女俑》
“涨知识”
中国音乐的活化石——泉州南音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汉族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艺术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族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表现形式。
到了唐朝,琵琶越抱越平,并开始出现向左上方斜抱的姿势;到了五代十国和宋朝,横抱琵琶和向左上方斜抱这两种姿势并存。
〔唐〕 《宫乐图》
〔南唐〕《合乐图》(局部)
《合乐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周文矩的画作,现藏于美国芝加哥美术馆。这幅画中的琵琶乐师,用的就是典型的斜抱式指弹法
〔南唐〕《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现存宋摹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中演奏琵琶的女子,采取的则是斜抱式拨弹法
到了明清时期,琵琶就渐渐定型为竖抱的演奏姿势了。
〔明〕仇英《 汉宫春晓图》(局部)
《汉宫春晓图》是明朝四大才子之一的画家仇英创作的一幅绢本重彩仕女画,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朝末年弹奏琵琶的女子
讲到琵琶的演奏方式,我们都熟悉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其中有这么一句:“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说明诗中的琵琶女,是用拨子演奏的。而《隋唐嘉话》里则有这样的记载:“贞观中,裴洛儿始弃拨用手,以抚琵琶。”说的是唐朝的著名乐师裴洛儿(即裴神符)在唐太宗时期就已经革新了演奏技术。说明唐朝时,指弹与拨弹两种演奏方式开始并存。
这一并存便历经多朝,到了明末清初,大家基本都采用竖抱的演奏方式,方便指弹,不过这个时候依然还有拨弹;再后来,才进一步演变成竖抱式指弹,即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演奏方式,而且,随着琴弦从丝弦向金属弦的演化,又用上了义甲,就是假指甲。
指弹时用的假指甲
仿唐的拨子
拨弹
指弹
方言
琵琶演奏方式的变化,是不是很像人类行走姿势的变化图呢?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由爬行变成直立行走;而琵琶的演奏方式也经历了“横抱式—斜抱式—竖抱式”这种逐渐“直立”的演变进程。这代表着千百年来,前辈们在琵琶演奏技法上不断完善、日趋成熟的步伐。如今,琵琶的表现力更为丰富,不仅能表现我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还能“一把琵琶游世界”。我想,好的不能丢,古老的优秀传统也要找回来,让直项曲项、五弦四弦、指弹拨弹并存,这样我们的弹拨家族就愈加发扬光大,异彩纷呈了!
福建泉州开元寺里的飞天乐伎
在演奏方式上,如今的南音琵琶虽然是指弹,但有福建的朋友告诉我,几十年前,在泉州附近的晋江市,还有人用扇形拨子来演奏,当地对此也有文字记录。如果真是这样,那说明南音琵琶在继承传统上面,真不是一般的“倔强”啊!要知道,从用拨子弹奏的“拨弹”阶段到用手指弹奏的“指弹”阶段的过渡期,可能远在唐朝,这个穿越,也许比斜抱法更加久远。
关于指弹和拨弹谁先谁后的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
世间的事物总是呈现“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发展”,而琵琶演奏方式的变化也正合这一深刻的哲理。最初,人们为了方便很可能是先用指弹,毕竟追溯到最初,琵琶就是在“拨浪鼓”上张弦制成的嘛。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工具的产生及不断的改良,琵琶的演奏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时,类似工具的拨子便应运而生。当琵琶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后,指弹以其多变、灵活的演奏方式,又与拨弹并存,并逐渐成为主流。
作为一个琵琶演奏者和研究者,我和泉州的一些南音传承人是好朋友,我们会一起探讨横抱南音琵琶与竖抱当代琵琶的异同、南箫和尺八的区别等话题,一起仔细观察泉州开元寺等寺庙里的飞天乐伎雕塑……如果有时间,我要在泉州待上一阵,每天去不同的南音乐社,和当地的乐者一起弹琴、一起唱曲,领略南音和南音琵琶这两个音乐“活化石”的美妙。这应该是研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何平衡的绝佳蓝本。
我与南音传承人蔡雅艺老师(我们俩一个直项,一个曲项;一个直抱,一个横抱)
“涨知识”
十指琵琶绝技
我常说:世界上只有琵琶和钢琴(泛指键盘乐器)——这两种有“东西方乐器之王”美誉的乐器,是用十根手指独立演奏的。吹打乐器、拉弦乐器以及其他用拨子演奏的弹拨乐器,包括古典吉他、古筝、古琴、箜篌、竖琴,都不用小拇指,演奏古琴时更是将小拇指视为“禁指”。
我们演奏琵琶时,左手拇指一般是不用按音的,十根手指只用到九根,左手大拇指用来轻轻地托住琴背。但随着琵琶演奏艺术的飞速发展,便出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
20世纪70年代初,一代宗师刘德海先生与作曲家吴祖强、王燕樵合作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横空出世。在这部划时代的作品中,刘德海老师创造性地运用了左手大拇指在高音区按弦的指法,提升了琵琶的表现力,时称“大指解放”。
如果说“解放大指”是刘德海老师的首创,那清代道光年间广东音乐代表人物何博众的“十指琵琶”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在中国众多的地方乐种中,广东音乐在国内以至世界各地华人、华侨中传播最广、影响最深。在海外,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广东音乐,有广东音乐的地方就能听到“沙湾何氏”的作品,包括《旱天雷》《雨打芭蕉》《赛龙夺锦》等。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无一不是出自何氏家族。
何氏家族的何博众,是广东音乐先驱,他的十指琵琶绝技,以指法灵活、变化多端惊艳岭南艺坛,特别是在演奏名曲《十面埋伏》时,“曲从情变,情倚曲生,来如千军万马,去若行云流水”(粤乐研究者梁谋语),令人叹为观止。何博众在兄弟中排行第四,族人称其为博众四。当时,“十指琵琶博众四”名噪一时,在很长一段岁月里,都是岭南音乐界的一枝独秀。据载,他的后人“何氏三杰”(何少霞、何与年、何柳堂)也都继承了十指琵琶演奏法,但遗憾的是,因为没有任何影像资料留存于世,这种绝技也遗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当初的十指神技,我们也就无从考究了。
那么,此十指究竟是不是彼十指呢?刘老师解放的左手大拇指与前辈博众四的十指又有什么异同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直到2021年,我又一次去福建泉州拜访南音琵琶的传人时,发现他们演奏时左手大拇指也在按音,只不过是直接按在琴头处相的低音把位上,也许这种演奏法更接近博众四的十指琵琶?
历史的真相扑朔迷离,但我们可以做到尽量合理地去推论。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和我一起研究、论证十指琵琶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