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周亚夫之死

在刘彻被立为太子九年之后,汉景帝去世。在这九年间,汉景帝为了刘彻能顺利继位,做了很多铺垫工作。为了避免少年皇帝即位后外戚专权、大臣重立新君的局面再次出现,景帝对相关势力逐一进行预防性的处理。

1.慈父的霹雳手段

纵观我国古代史,像景帝这样为儿子铺路到这般程度的,几乎找不出第二个,故景帝之于刘彻,是妥妥的慈父,但是对于有关诸侯王、功臣和外戚来说,则不啻于大魔王。

在刘彻12岁的时候,梁王刘武病死。刘武这个人,有实力,有野心。皇位没指望了,就更加地肆意妄为,甚至敢于刺杀和他不对付的朝廷大臣。好在在朝廷有亲娘护着,在梁国内部有韩安国拼命踩“刹车”,这才没让局面进一步恶化。

刘武自然死亡,着实让人心头一松。景帝赶紧把梁国一分为五,消解了这个七国之乱后势力最大的诸侯国,算是把这颗地雷给和平拆除了。

但是,拆除另外两颗地雷——功臣和外戚,就没这么简单了。

其中最要紧的是平定七国之乱的首席功臣——周亚夫。最后也是以周亚夫的死来解决掉这个威胁的。但是周亚夫的死,就不像梁王那么自然了。

汉景帝十四年,公元前143年,也就是在梁王刘武去世的第二年,七月份,周亚夫的儿子购买军事装备当随葬品,因为拖欠工资被人告发谋反,周亚夫也被牵连进去。周亚夫说,我这些都是陪葬品,怎么会是谋反呢?结果廷尉说:君侯纵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大家可以记一下,这是一句堪比莫须有的千古名言。意思是你买这些东西,就算活着不谋反,死了也会谋反。周亚夫一看这样,干脆绝食自杀了。

关于周亚夫的死,还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

2.又一次“鸿门宴”

说的是有一天,景帝请吃饭,却只在周亚夫的桌子上放了一块整肉,既没有切碎,也没给筷子。周亚夫就自己去要餐具,景帝说:难道这些还不能满足你吗?然后周亚夫竟起身告辞,气哼哼地走了。景帝看着周亚夫的背影说:这个闷闷不乐的家伙,恐怕不是能侍奉少主的臣子啊。

汉代的饮食文化是依照《礼记》来的,比如左肴右胾。这两种食物要分别放在桌子的左右两边。这个胾就是切成的大块肉。在汉代,以右为尊。景帝只让人给周亚夫右边摆上了一块胾,却没有在左边摆上肴,同时也没有给筷子。显然,不借助餐具,周亚夫是没法用手抓着一整块肉啃着吃的。

3.景帝的逻辑

景帝可能是这么个意思。

皇帝之下,权力最大的就是丞相了,太尉是次于丞相的。在方位上,如果丞相是右的话,那太尉就是左。景帝可能是想说,我不让你做太尉,不让你有兵权,但是给了你一个尊贵的丞相地位。这个丞相是象征性的,你要想真正吃上肉,要通过皇帝才行,而不能直接向宫人要筷子,越过皇帝指使宫人,这是失了分寸。也就是那句著名的台词: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

汉景帝想给继位人配备一个强力人物来保驾护航。这个人选本来是周亚夫。其实,周亚夫原本就是文帝留给景帝的强力人物,熟悉细柳营典故的朋友对此应该不会陌生,而且他也确实在后来的平定七国之乱中发挥了作用。但是由于他在景帝废太子事件中的表现,景帝对他不是很放心,故需要进行一番考察和敲打。

考察的结果是,景帝认为周亚夫在即将继位的少年皇帝面前,很可能会跋扈不臣,因为他被自己说了一句之后,都敢气哼哼地退席,这是目无领导。对他这个老领导都敢这样放肆,更何况是对待少年天子呢?再加上他们老周家有废立皇帝的历史,为了以防万一,还是事前解决掉为好。

所以景帝才会在周亚夫离席而去之后,很直白地说:此鞅鞅,非少主臣也。这句话明显是动了杀机,也颇有些埋怨和惋惜的意味。

不管怎么说,周亚夫还是这么窝窝囊囊地死了。他的死也标志着汉初功臣宿将集团的彻底落幕。

有朋友可能会说,为什么光说周亚夫不好,却不说景帝刻薄寡恩?

在政治运作上,政治人物必须先要完成政治角色交给他们的任务。作为活生生的人,当然也可以自主采取超出角色范围的行动,但是后果也要承担。周亚夫没有明确表达出合作的立场,不仅对周亚夫来说已经没了退路,对景帝来说,其实也已经没有了退路。谁也不想让一个政治立场暧昧、不肯合作的人掌握大权呀。

这前两个地雷都被景帝拆除了,还差最后一个,也就是外戚。这方面就不能再喊打喊杀了。

汉景帝十六年,公元前141年,正月十七。皇太子刘彻提前举行成人礼,也就是行冠礼。为什么景帝要这么急吼吼地为刘彻行冠礼呢?因为依照惯例,皇帝未成年,太后或者太皇太后会掌权。吕后就是这么干的。而行冠礼之后,就表示这个人已经成年,可以参加一切社会活动,包括亲政。

景帝身体不好,他知道自己如果早死,这后宫掌权恐怕是不可避免的。他提前为刘彻行冠礼,是在尽可能地为儿子的掌权之路扫清法理上的障碍。

汉景帝这一番良苦用心总算没有白费,吕后时代的乱局确实没有重现。十天之后,正月二十七,做完了这一切之后,汉景帝驾崩,享年47岁。这次没有再等过了头七,而是在当天,皇太子刘彻就宣布即位,史称汉武帝。

汉武帝的时代要开始了。这一年,刘彻1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