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七国之乱与太子之死的隐秘联系

汉景帝时期,对国家来说最重大的变故就是七国之乱。我认为,七国之乱和刘彻最后当上皇帝,是有很大联系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比较曲折而已。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十月,梁王刘武来朝,景帝在家宴上对他说:兄弟啊,我死后,你接班哈。

说这个话的背景是景帝刚继位,就准备上马大项目——削藩。

1.汉初中央与诸侯的关系

西汉初年的诸侯王活得很自由和滋润,因为他们的封国高度自由。自由到什么程度呢?首先,在他们的封国内,可以自行组织军队,收容从中央直辖郡县逃过来的人口,包括亡命徒。其次,可以独立收税,甚至可以铸钱。造反意愿最强烈的吴王刘濞,他就可以自行铸钱。而且他管辖的那片地还能生产食盐,食盐在古代可是战略物资,也是硬通货。独立到这种份上,汉朝中央和诸侯国要是没矛盾,那是扯。

其实,汉朝中央和诸侯国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即使到了异姓王已经被消灭殆尽的吕后时期仍然如此。张家山出土的汉简《二年律令》,保存了从刘邦到吕后时期的汉朝法律汇编。其中《二年律令·贼律》:“以城邑亭障反,降诸侯,及守乘城亭障,诸侯人来攻盗,不坚守而弃去之若降之,及谋反者,皆要(腰)斩。”就把诸侯们明确地列为敌人,相关法律也把诸侯国按照敌国来对待。

所谓削藩,就是朝廷找借口,通过法律手段缩小诸侯王的领地;再把他们的领地一点点地变成归中央直辖的郡县,让他们失去造反的能力。

汉朝从刘邦开始就削藩,耗费了巨大心力终于把异姓王削没了,把异姓王的领地换成了刘姓王接管。但对于后面继位的皇帝来说,情况其实一点没变,甚至更坏了。因为全是同姓诸侯了,动手就有同室操戈的意味了。再说,汉文帝继位的实质,就是中央的话事人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连同关东的刘姓诸侯王发动军事政变,把当时还在做诸侯王的刘恒推上去做了皇帝。汉景帝虽然也是这一事件的受益者,但是,谁知道那些诸侯王会不会再来一次,把自己也弄下去?这外人不靠谱,刘姓王就靠谱吗?巨大利益下,一切皆有可能。

汉文帝在位时受到各方牵制,不能有大动作。而景帝一上任,就着手削藩,同姓王们为这事儿急得上蹿下跳。中央内部也有很多人对这事持反对意见。大家觉得,既然这么多年都混下来了,那就接着混吧。景帝看反弹这么大,就想拉拢刘武这个同父同母的弟弟。

景帝的母亲是窦太后,窦太后一共有三个孩子,分别是老大馆陶公主刘嫖,老二景帝刘启,老三梁王刘武。这大姐和三弟都是景帝一朝能决定政局走向的关键人物。这里多句嘴,这大姐的名字,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实在是有点一言难尽了。

当时刘武被封在梁国,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地区。梁国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控制着东方诸侯进入关西的桥头堡,同时直接掩护着中原最重要的城市洛阳,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为了让弟弟替自己分摊压力,同时也为了防止弟弟被诸侯王拉拢过去,景帝干脆把皇位都许诺出去了:兄弟,皇位是咱俩的,你可要顶住啊。

2.平定七国之乱

果然,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一月,七国之乱爆发。汉承秦制,汉初沿用秦历,秦历以十月为岁首。直至公元前104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才下令改定历法,以一月为岁首。

七国及其王分别是:位于今河北省的赵国,赵王刘遂;位于今山东济南的济南国,济南王刘辟光;位于今山东潍坊的胶西国,胶西王刘卬;位于今山东半岛地区的胶东国,胶东王刘雄渠;位于今山东淄博的淄川国,淄川王刘贤;位于今江苏中北部的楚国,楚王刘戊;位于今浙江北部、江苏南部的吴国,吴王刘濞。

吴王刘濞本身就跟汉景帝有私仇。早年,吴国太子刘贤与刘启下棋起了争执,被刘启用棋盘砸死。赵王、楚王、胶西王等三个王因为违法被朝廷抓住了把柄,削减了封地。山东的这四个王是亲兄弟,都是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论辈分,算是景帝的堂兄弟。刘肥是刘邦的大儿子,当年带头反对吕氏外戚的朱虚侯刘章,就是刘肥的次子,在诛杀诸吕中出了大力,皇位却落到了刘恒手里。因此,刘肥这一支的儿孙,一直心怀不满。眼看着新一波的削藩行动这么严厉,故吴、楚振臂一呼,他们也就纷纷响应。

朝廷这边,面对吴楚联军的猛攻,得了景帝许诺的梁王是死死顶住了。

到了二月,太尉周亚夫和梁王刘武,联手击败叛乱的主力吴、楚。楚王刘戊兵败自杀,一个月后,吴王刘濞被杀。其他几个王也是投降的投降,自杀的自杀。

七国之乱始于吴、楚起兵,止于赵王刘遂自杀,前后闹腾了大半年。七国之乱,听起来挺吓人,其实,真正有实力搞乱天下的,是吴、楚两国,其他五国是雷声大雨点小。吴、楚垮了,其他五国也就掀不起多大浪了。

景帝干净利落地摆平七国之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一次性消灭了诸侯王中最有力量的几个,同时打通了往东的交通线,隔绝了诸侯王南北向的联系,从长安直到大海畅通无阻了。其次,速战速决,没有给北方的匈奴可乘之机。

秦末,趁着中原大乱的八年,冒顿单于统一了整个北方草原,重新占据了包括河套地区在内的水草丰美的地盘,然后又趁机向南扩张。最嚣张的时候,匈奴人占据了朝那(今宁夏固原市)、肤施(今陕西榆林市)。这两个地方距离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的直线距离也就三五百公里。虽不能朝发夕至,但强行军的话,两三天也就到了。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今陕西西安市),直接把西周打崩了,开启了春秋战国时代。如果汉军没有迅速平乱,让局势进一步恶化,说不定匈奴人就会冲进来趁火打劫。那样的话,对刚刚完成一体化的农耕地区是很大的威胁。

平定了七国之乱,长子刘荣被景帝立为皇太子。同一天,刚满三周岁的刘彻被封为胶东王。这个胶东国的地盘,就是参与了七国之乱的那个胶东国的地盘。

刚刚平定七国之乱才一年,景帝就着急忙慌地立太子,这是景帝要通过册立太子,断绝梁王刘武对皇位的威胁。刚过了河就赶紧拆桥,这也算是景帝的一个性格特点了。事后拆桥那不算什么,还在河中间的时候,也照样敢拆。七国之乱时,诸侯王打出了“清君侧、诛晁错”的借口,汉景帝一看:哟,你们要杀晁错,行,那我先把他杀了,你们总没理由了吧。之后,晁错在去“上班”的路上,就被拉到大街上给腰斩了。一个正经罪名也没有,未经审判就这么给杀了。估计太史公对他这种做派也是心怀不满,所以在《孝景本纪》里,一共不到两千字,却几乎每段都会记录一场灾难,比如什么地震、龙卷风、冰雹、水灾、旱灾、蝗灾、日食,等等。

刘荣当上了皇太子,但是只干了三年就出事了。

3.当太子怎么就这么难

汉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年,十一月,皇太子刘荣被废为临江王。之后,景帝快速打出了一套让人眼花缭乱的组合拳。

二月十六,将功勋卓著的太尉周亚夫升任丞相。同时,取消太尉这一职位,在事实上剥夺了周亚夫的军权。

两个月后,刘彻的母亲王氏被立为皇后。紧接着,刘彻被立为皇太子。这一年,刘彻六岁。

又过了两年,公元前148年,三月,刘荣死了。他因为涉嫌侵占太宗庙(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的土地,被关进了中尉府,然后就死在了里面。《汉书》说刘荣是死于自杀,《史记》没有说明刘荣的死因。

我认为,刘荣的被废,跟他自己做了什么没什么关系,跟他的品行如何关系也不大。

景帝立刘荣为太子,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堵塞悠悠众口的应急措施。当事后景帝开始认真考虑太子人选的时候,刘荣的短板就暴露无遗。首先就是他老妈栗姬眼光浅、格局小,缺乏政治素养,是刘荣被废的直接导火索。栗姬树敌太多,作为宠妃,与景帝的众多嫔妃关系不好,尚有说头,与景帝的亲姐姐交恶实属不该。刘荣被立为太子后,长公主主动示好,有意结为儿女亲家。栗姬因为之前长公主总给景帝引荐美人,心里不痛快,就没有答应,这就结下梁子了。要知道,景帝有十几个儿子,同胞姐姐却只有一个,且手握大权的窦太后还健在呢,所以,长公主的能量是很大的。再说,长公主要嫁女给刘荣,难道是为了刘荣这个人吗?嫁的是太子之名呀,在长公主心中,那是谁当太子就嫁女给谁呀。果然,长公主立即做出反应,开始在景帝面前诋毁栗姬……最令人不解的是,栗姬竟然对她的庇护者景帝也有抱怨。刘荣的支持者,他的老师窦婴以及丞相周亚夫,国家文武班底的最强人物操碎了心,也表示带不动,带不动。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栗姬的出身。她是齐国人。

七国之乱里,有四个国是原齐国地区的。这一点恐怕景帝也不会不考虑。

整个汉代,外戚的势力一直很强大。景帝估计不想看到自己未来的皇帝儿子,背后站着一个过于强势的母家。尤其是当景帝透露出废刘荣的意思之后,周亚夫和窦婴都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并且还表达了不止一次,反对无效后,窦婴竟然还找借口辞职了。

这两个人,一个是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臣兼功臣二代,一个是窦太后的侄子兼外戚的领头人,背后都有一股强大的势力。要是这两股势力合流,会干出啥事儿呢?

当年,周亚夫的爹周勃,联合陈平发动政变,拥立庶出的代王刘恒当皇帝。那么,景帝百年之后,周亚夫和窦婴要是联手废掉新皇帝,迎立前太子,谁能挡得住他们?至于借口,就像是牙膏一样,挤一挤总是有的。就算这两人以后忠心耿耿,但是受功臣牵制的皇帝,日子也是很难过的。汉文帝当年在周勃等人的掣肘下,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憋屈。汉文帝想重用自己看上的贾谊,“周勃们”说贾谊不行,文帝也只好作罢。

景帝时期,这联系功臣和外戚两大势力的重要纽带,就是刘荣。刘荣的具体死因不明,但他一死,功臣和外戚这两股势力合流的可能性就大幅度下降。只要这两股势力不合流,新皇帝的位子就稳当多啦,日子也会好过点。景帝既不想让自己的儿子活在大臣的牵制下,也不想让自己儿子的皇位受到母亲一族的威胁。所以,刘彻母亲王氏家族的弱势情况,反而成了刘彻竞争皇储的优势。

关于刘荣的死,电视剧《汉武大帝》的解释是:刘荣是被刘彻的老妈背后搞死的。说实话,如果真是这样,那也无可厚非。真要让栗姬和刘荣成功了,以栗姬那种性格,刘彻他们娘俩,下场估计也不会太好。从后来的历史进程看,汉景帝的选择至少不能算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