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素芳小儿推拿学术经验集
- 姚笑 周奕琼主编
- 4378字
- 2022-11-15 18:34:24
二、推拿思想的萌芽(1959—1961)
1956年6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关于《响应毛主席号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章,在这种形势下,1958年5月,上海的推拿名家朱春霆先生(曾为陆定一的保健大夫)受命组建上海市推拿医士学校及上海市中医推拿门诊部,后于9月份上海市推拿医士学校改名为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学制三年。11月25日正式招生,朱春霆先生亲自编写教材,亲自授课[3],张素芳幸运地成为该校1958年招收的学生。与其同班的同学还有现今蜚声海内外的推拿名家严隽陶、王国才、俞大方、周慧琳等人。
(一)推拿练功
要学好推拿,首先要经过推拿练功。一指禅推拿名家王松山先生曾经说过:“从事推拿治疗者,首先自己要有强健的体力,否则患者还没治好,医生自己已感到疲乏,当然就谈不到发挥推拿治疗的作用。”推拿练习的最主要功法便是“易筋经”。《易筋经》据近人考证为明代的天台紫凝道人所著,是一部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自我保健功法。一指禅流派将其作为本派常规功法。易筋经共有十二式,可以锻炼医生的腰、肩、臂、腕、指的肌肉和韧带,有助于医生临床推拿时的蓄力和发力。练习本功法时要动静结合,既要全神贯注,精神内守,呼吸调匀,又要保持气息流畅,动作连贯,才能内养脏腑气血,外壮筋骨皮肉[4]。在这十二式功法中,着重练习的是“三盘落地”“韦驼献杵第一式”“摘星换斗”“倒拔九牛尾”“饿虎扑食”五式。例如,在练习“韦驼献杵第一式”时,应体会到“立身期正直,环拱平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的境界。而在“摘星换斗”时,采用“独手掣天掌伏头”的姿势,同时口中缓缓数一、二、三、四以练吐纳换气。“倒拔九牛尾”以弓步取势,目的是锻炼腰、臂、手的蓄力。起初《易筋经》的教学是由少林内功推拿法老师马万龙担任,后来由1956年入学的师兄曹仁发带领练习,每天早晚各练一次。
(二)推拿手法
白天的课程分两部分,上午练习推拿手法,下午学习中医知识。推拿手法的参考教材是王松山老师捐献的丁凤山遗著《一指定禅》。一指禅推拿基本手法共有12种,即推、拿、按、摩、、捻、缠、揉、搓、抄、摇、抖,其中一指禅推法是主要的手法。推拿手法的教学采用了师生结对的方式,当时教习推拿手法的有5位老师,即王松山、钱福卿、沈希圣、王纪松、王百川。结合学生的自身条件尤其是拇指的生理特点,分为罗纹面、拇指端和偏峰推组,分别由不同的老师给予指导。最初练习的是一指禅推法,学习的重点是掌指关节和拇指关节的控制[5]。在练习时要求学生精力集中,意守指端,紧贴米袋,双手同时操作,常常一练就要1~2个小时,直到拇指关节柔软灵活,不浮不滞,刚柔相济,手随心转[6]。
当时教授张素芳一指禅推法的主要是王纪松老师。王纪松老师是一指禅流派嫡传弟子,师法丁凤山的大徒弟王松山(王松山是王纪松的父亲)。其手法的特点是“刚柔相济,以柔为贵”,并认为“柔则为补,刚则为泻”。所谓“刚”,是指手法沉实有力,深透而不硬滞。推拿频率移动速度都较快,治疗时间较短,单位时间内的刺激量较大。所谓“柔”,则是指手法力度较小,轻柔和缓而不浮于皮上。推拿频率及移动速度都较慢,推拿时间相对较长,单位时间内的刺激量较小。王纪松认为,“柔”性手法较为和缓,不超过患者的耐受能力,因此施力易为患者吸收,进而调节和提高人体的脏腑机能。对于身体机能不足,且不耐重推拿手法的患者较为适宜。而“刚”性手法与此相反,手法刺激量较大,能抑制人体过亢的脏腑机能[7]。在临床上要根据病情,辨证施术,比如“胃脘痛”属气滞血瘀型的,推拿首先要用重按法或法作用于背部脾胃俞,使气行瘀散,疼痛立止。而若属于脾阳不足的“胃脘痛”,则推拿则需选择揉法、摩法,轻柔施治于患者腹部,以助养脾阳,散寒止痛。在一指禅手法中,揉法、摩法、一指禅推法、抹法作用和缓,刺激量小,因而属于“柔”性手法。而按法、拿法、缠法、法的刺激量较大,则归属于“刚”性手法[8]。王纪松老师对手法的认识和运用对之后张素芳手法特点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张素芳手法形成影响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一指禅法的创始人丁季峰老师。丁季峰(1914—1998),一指禅推拿学派的第四代传人,青少年时代曾在当时上海最著名的英国教会中学——育才中学学习,接受过完整的现代学校教育。他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治疗软组织损伤时若单用一指禅推法不但费时长,而且推拿效果不明显。因此结合现代医学有关软组织的解剖、生理、病理特点,将一指禅推拿学派的“小法”加以变化,创造出独特的丁氏法。丁氏法具有作用面积大、刺激力量强、手法渗透性好、压力周期性变化的特点,用于颈、肩、背、腰、臀及四肢的肌肉、肌腱、韧带损伤的治疗,可解除肌肉痉挛,松解软组织粘连,再配合局部被动运动,对改善关节强直僵硬、肌肉萎缩、感觉迟钝以及气滞血瘀所致的疼痛效果显著[9]。丁季峰老师极为重视对现代解剖学的学习,认为中医的解剖学认识较为粗糙,因此对手法的实施带来了障碍,比如颈部的斜扳法,如果没有现代解剖学知识的指导,很容易引起损伤,甚至危及生命[10]。丁季峰的这些学术观点,对张素芳理解手法的作用形式、作用原理有很大的影响,使其之后临床治疗疾病时也很重视利用解剖学特点。
除以上两位老师之外,少林内功推拿流派的马万龙和李锡九先生也对张素芳推拿手法的丰富有重要影响。少林内功推拿流派在头面部的手法有五指拿法、扫散法,用之可以清醒头目,镇静安神;配合推桥弓、拿颈项部等手法后又能平肝潜阳,息风降压;配合分推前额又可以疏风解表,醒脑开窍。头面部手法用来治疗感冒、失眠、头晕、头痛、神经衰弱、高血压病等病证。少林内功推拿流派在胸腹部的手法有单手推胸部、顺推胃部、横扫大肠。单手推胸腹部在操作时医生一手扶患者肩部,另一手掌紧贴于患者胸部,自一侧锁骨外侧向对侧肋缘下斜推,推至局部发热为止,然后再依法推另外一侧。操作完胸部之后,再以横推法推脘腹、少腹等部位,即为顺推胃部、横扫大肠。这些内功推拿的手法在张素芳教授以后治疗内科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胃肠病时都有使用。
(三)中医基础知识学习
无论是朱春霆校长,还是其他教员,都非常重视对学生中医学知识的传授。朱校长为六世家传医师,祖籍上海嘉定黄墙,朱氏世医不仅医术精湛,而且著书立说颇多,因此朱春霆家学渊远,对《黄帝内经》颇有研究。他认为尽管中医推拿手法各不相同,但其理论基础却一致,都要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理论为指导,以四诊八纲为诊断疾病的手段,以辨证施治为法则,在临床各科中,朱氏又特别推崇张仲景、李东垣和张介宾[11]。王纪松老师同样非常重视中医基础知识,王老师擅长把自然界的现象取象比类,比如,高血压属肝阳上亢者,若出现声音宏大,两目阴翳,则易发生中风,这种现象与自然界的暴风雨来临时电闪雷鸣一样。而小儿在发生高热惊厥前两眼上翻,也就像闪电与雷鸣相继出现一样。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不可分割,又受自然变化的影响,比如,冬天易感寒邪,而夏天则易发生疰夏。张素芳教授的学术思想中注重天人合一的观点最初应来源于此。
中医基础理论课安排在入学后第一个学期,每天上午由上海中医学院基础教研室的老师授课。在这里,张素芳系统学习了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腧穴、四诊、辨证、治则治法等知识,为以后的临床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辨证施治
在学习的最后一年,张素芳开始不定期地实习。主要是跟随老师们在学校推拿门诊部应诊。当时推拿治疗病种较为广泛,除运动系统的疾病外,还有内科病,如胃肠病、心血管病、五官病及神经系统病等。
王纪松老师擅长治高血压病。他认为肝阳上亢所致的高血压可用“以柔制刚”方法加以治疗,比如用柔和的一指禅推法、抹法、钩法都可以使全身的小动脉舒张,血压下降[12]。
钱福卿老师临床治疗的病种较多,如内科的高血压、头痛、头晕、劳倦内伤、胃痛,妇人痛经、月经不调,小儿消化不良、疳证、腹泻等。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钱老师注重观察患者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手法。钱福卿最为人称道的是以缠法治疗外科痈疽疔疮,其治疗思路是排脓托毒,祛瘀生新,并随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法。例如肿块僵硬难消,则分而散之,如疮肿已溃,则聚而引出[13]。
朱春霆校长治疗何长俊瘫痪病例则更是轰动一时。何长俊是国家一级残疾军人,著名歌手。何长俊因5年前从高处摔下,导致双下肢瘫痪,虽经多方治疗,但病情没有任何好转,反而日渐加重。何长俊身残志坚,曾经感动过无数人,也激励了很多人。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上海医务界要尽最大努力治疗何长俊的病。在上海华东医院,朱校长接诊了何长俊,经过仔细检查,朱春霆认为何长俊顽疾的根源在于肾,为他精心制定了“补荣通俞,调虚实,和逆顺,以起其痿”的治疗原则,起初以按摩居髎、肾俞为主,何长俊感到腰臀部有酸胀,并且感觉温暖之气流向两足心。经过朱校长8次推拿治疗后,何长俊竟然扔下拄了五年的拐杖,独立行走。1958年11月29日的《解放日报》专题报道了这件事情[14]。朱春霆先生辨证施治的推拿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包括张素芳在内的所有学生。
(五)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由刘开运老师主讲。当时小儿推拿没有师资,了解到来自湖南西部的进修医师刘开运曾经学习过当地的苗医及小儿推拿知识时,就指定由他主讲。刘开运,出身于中医世家,为苗汉后裔,家族业医三百余年,精通中医、苗医、推拿三套绝技[15]。刘氏小儿推拿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按五脏辨证施治。刘开运中医基础非常扎实,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理论系统总结,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中心的具有生克制化相互关系的一个整体。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将临床病证划分成五大类,即肝系病、心系病、脾系病、肺系病、肾系病,再将这五脏病以虚实寒热加以划分,六腑病证亦根据表里关系分属到五脏病中。在五脏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五脏的相互关系,确立治则治法。虚证多用“补三泻一”法,而实证则选用“清四补一”法。以手部的“五经”穴及五脏解剖位置附近的穴位为主穴进行推拿,达到系统调整五脏的目的[16]。五脏相关的思想在张素芳的学术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对症选择适当的手法和穴位。刘开运除以“推五经”等为主穴调整五脏功能之外,还将常用的穴位和手法按临床功用主治分成退热类、化痰止咳平喘类、止腹痛类、止呕类、消食导滞类、镇静安神类、利尿通淋类、镇惊息风类、开窍醒神类等九大类作为对症治疗之选,起到辅助主穴的作用[17]。张素芳教授取穴范围广,用穴灵活的特点概源于此。
第三,操作过程开阖有序。刘开运在治疗的开始和结束时都要施行常规的开窍、关窍手法。头部常规开窍手法有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各24次,可醒脑明目,有开窍之意。手部常规开始手法有按总筋、分手阴阳各24次,寓调理气机、平衡阴阳之意。治疗结束手法为按肩井穴3~5次。本特点在张素芳的临床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张素芳教授常以分手阴阳作为推拿开始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