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译者序

“理解万岁”这句被评为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人观念影响最大的十句口号之一、20世纪80年代红遍中国大地的流行语[1],直到今天仍然是盛行不衰。我们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也都渴望自己能够善于理解别人。因此,我们强调要多多进行换位思考,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别人。换位思考被称为智慧的关键,其实也是人们共情水平的体现。

通常来说,我们似乎很容易将“共情”理解成能够体察他人的感受与情绪,但这指的更多是主动去察觉别人的感受或情绪,在我理解的共情中,共情更多的是指被动受到别人感受与情绪的影响,核心是体验到别人的感受,或者说是自然而然、下意识地感受到别人的感受与情绪。这一主动与被动之分,似乎是共情的关键本质。如果我们将共情具体到情绪上,可能能够更确切地把握共情的本质,如果共情是对他人情绪的共情,那么可以简单地将共情理解成容易被他人的情绪所感染。

但是,共情水平高,或者说,对别人的感受与想法极为敏感,就真的很好吗?我们可能都曾经历过安慰别人的时候自己也很难受,亲人、朋友痛苦时自己也非常痛苦的情况。如果我们不能感同身受,就无法真正地体验到别人的痛苦,就无法真正安慰别人、理解别人;但是,如果我们感同身受,也就是高度共情,又会给自己的情绪带来困扰,扰乱自己内心的平衡。因此,对于那些高度共情,或者说对他人的感受极为敏感的人来说,共情能力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的同时,又会破坏他们自己内心的平静,甚至是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共情能力没有成为他们“天赐的礼物”,反而成了他们人生的诅咒。

其实,让人痛苦的不是共情能力,而是除了共情之外再没有其他能力。我们需要学会掌控自己的共情能力,而不是被其所左右;否则,共情者很容易就会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从而不是情感耗竭、濒临崩溃,就是出现情感隔离,对他人的感受与痛苦完全不敏感,即情感麻木。因此,重要的不是将共情能力当成诅咒,而是学习怎样在利用共情能力的同时,又不受自身共情能力的干扰。有鉴于此,克里斯蒂娜·罗丝·埃勒根据她的人生体验,以及她在实践过程中对客户的训练经验,撰写了这本《共情的边界:高敏感的你,如何活得更自在》,以期帮助共情者以及高敏感人士将所面临的情绪压力转化成能力,从而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在这本书中,作者提供了能够帮助共情者了解自己所属共情类型的方法,以及在机场、餐厅、商场乃至办公室、家庭等日常生活场所中如何利用自己的共情优势,而又不受其影响的技巧。读者照此练习,将会感受到自己的共情能力不再是自己追求幸福生活的阻碍,而是人生利器。

国内对“共情”(empathy)一词有多种翻译,如移情、同情、同理心、共感等,考虑到该术语的内涵主要是指体验到他人的感受与想法,故我们觉得翻译为“共情”可能更为合适。虽然本书只是一本通俗读物,作者没有引用科学研究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是本书通俗易懂,里面介绍了各种帮助共情者以及高敏感者调整自己身心的技巧与方法,对人们还是会有很大帮助的。这也是我们将之引进、翻译成中文的初衷。

本书由我带领我的研究生共同翻译完成。何京艳翻译了本书第1章和第2章,张雪燕翻译了本书第3章和第4章,戴子涵翻译了本书第5章和第6章,刘军波翻译了本书第7章、第8章和第9章,全书由我统一审校。最后还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老师们,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工作,本书才能这么快与读者见面。由于译者水平有限,译稿难免错漏,恳请读者批评斧正,谢谢!

胡军生

2021年7月

注释

[1]摘自2008年12月5日《光明日报》刘勇所著文章。——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