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三社联动”的演进脉络

2.1.1 “三社联动”术语缘起

关于“三社联动”术语是如何产生的,目前有不同的说法。有学者考察,“三社联动”术语最早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当时“三社”是指基层供销社、信用社和乡村经联社;“联动”是指“三社”相依,优势互补,形成一支功能齐全、运行自如的基层服务队伍,协调一致地为农业生产服务。(1)此语境下的“三社联动”是对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结,并非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语境中社区治理创新方式的概念所指。社区建设中“三社联动”术语的前身和发源,目前普遍认同的考证是:在地方政府提出“两工联动”以及2004年由上海市民政部门提出“三社互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

社工与义工合作的“两工联动”模式率先在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提出并实践,具体是指在社会服务中采用“社工引领义工开展服务,义工协助社工改善服务”的运行机制。后来又有很多提法,如在社工和义工(或志愿者)之外又增加了社区政工干部,称为“三工联动”,还有“两工同行”等口号。目的都是以社区为平台,以各类机构为载体,整合社工、义工的人力资源,实现“两工”的联动双赢、互补互惠、互动共进,以提高社会服务质量,保障服务对象的基本权益。

“三社互动”概念由上海市民政部门2004年提出(3),是基于社区、社工、社团互动形成的“以社区为工作平台、以社团为组织载体、以社工为队伍抓手”分工合作的工作思路。随着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深度拓展,在“三社互动”基础上,为进一步突出“三社”要紧密连接、协调互动、凝聚合力的特点,整合为“三社联动”概念,目的是把分散的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联系起来,形成合力,发挥1+1+1>3的整体效果。后来又衍生出众多新提法,如将“两工联动”的主体内容相糅合,在“三社”基础上增加了义工(或志愿者),形成“四社联动”,或是增加了高校社团和社会力量等主体形成“五社联动”等。

“三社联动”的官方表述是从2010年以后才开始出现的。一般认可2013年11月民政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民发〔2013〕178号)中的表述:“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联动服务机制。”(4)该意见出台后,社区实务场景下工作人员以该表述作为官方对“三社联动”的定义,后来在党和政府出台的多项相关政策文件中,又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三社联动”的功能、任务和目标等内容。“三社联动”本质上强调的是社区平台、社会组织载体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之间互联、互动与互通,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提供专业化服务,把矛盾化解在社区、把多元服务供给实现在社区的一种社会治理模式。(5)

无论是“两工联动”“三社互动”“三社联动”,抑或几社联动,万变不离其宗,“三社”是核心主体,都是从管理到治理、从科层到网络、从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的话语转换背景下展开社区建设叙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