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初次见面感到尴尬怎么办

当我们想建立一个新关系,需要打破对方的防御,但我们的身份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他人在认识我们之初会提前给我们贴一些标签,如“推销员”“新人”,当他人带着这样的刻板印象看待我们时,会充满攻击性,仿佛我们的每句话都有目的性,都是谎话,这样我们根本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诚意和优点。

怎样才能打破人们的刻板印象呢?

有一个小技巧是模仿对方,模仿他的动作、姿态、语气、习惯,把你收集到的对方的信息伪装到自己身上,先让对方感同身受,成为一类人,让他对你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打破其心理防线。

小杨是一个办公室职员,一向业绩很好的他这个月因为家中经常吵架,工作状态大不如从前。小杨的领导赵经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很想和小杨好好聊聊,但这种私事小杨不可能告诉领导,赵经理苦于找不到话题的突破口。

某天,赵经理故意乱着头发、领带走进办公室,他主动邀请小杨一起抽烟。两人在楼梯口抽烟时,赵经理忽然向小杨大吐苦水:“小杨,你说我要不要离婚呢?”

小杨感到十分惊讶,连忙问:“经理你怎么了?你和嫂子不是很好吗?”

“你看到的都是表象。”赵经理吐了口烟,“她是个很娇气的女人,从小娇生惯养,一点苦都吃不得,我感觉和她生活太累了。”

“经理你不要这么想啊!”小杨叹了口气,“我媳妇还不如嫂子呢……”

“你怎么了?你们不是刚结婚不久吗?”赵经理问。

“哎,我发现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

……

在这个例子中,赵经理其实和妻子没有矛盾,这一切都是他为了让小杨说出心里话的套路。两人深入聊天后,小杨解开了心结,不仅工作恢复了状态,面对家庭也知道该如何应对了。

美国心理学家纽加姆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他让17名互不相识的大学生同住在一间宿舍里,对他们的亲疏变化过程,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跟踪调查。实验结果表明,在相识之初,空间距离的远近决定了彼此的亲疏程度。但在实验的后期,那些在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上相似的人,在研究结束时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这就是心理学中的“相似性原则”:人喜欢自己,因而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

事实上,模仿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生活各处,比如销售中:

“你一般喜欢什么样的产品呢?”

“当然是物美价廉,而且外形设计好看的。”

“你的意思是,一个产品只要质量好、价格实惠、外形好看,你就会买它吗?”

这样说其实是一种暗示,我正在推销的产品会是你喜欢的那一款。

再如聊天的时候拉关系:

“我们是老乡。”

“我们是同龄人。”

“我们是校友。”

“我们有共同的兴趣。”

……

这些都是模仿的妙用,只要你积极地探索,总能发现很多和他人的共同点。在所有的模仿中,兴趣爱好的吸引力较弱,其次是气质类型,包括语言、动作的习惯,而吸引力最强、最打动人心的,是三观一致,这是真正让人觉得大家是同类人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