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大汉未来的冉冉将星:周亚夫军细柳

汉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刘恒在匈奴问题上,进行深刻地自我反省。他得出一个结论:武力解决不了边患。

他打算用和亲的政策,继续与匈奴友善相处,成为兄弟之国。为了让天下人都明白,他这样做的良苦用心,还下了一道诏书。

他先说了自己的过失:他不是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不能施恩德于远方,边患不断,导致百姓不能安居乐业。

他告诫朝臣、戍边将领等人,要约束自己,不要挑起与匈奴之间的战端。否则,战事不断,烽火又起,汉匈成为世仇,永远不得安宁。

经过双方不断努力协商,最终达成一致:和亲,被定位国策。

这里有个问题,汉匈双方为什么都同意这个方案。

对于这个问题,有这样的答案。

老上单于年纪大了,又认识到汉朝的实力,以及汉皇帝的个人能力。为了给子孙后代营造出一个良好环境,他同意这个方案。

刘恒也认为武力不能解决匈奴,又不想战事再起,天下百姓受苦,同意在这份协议上签字。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刘恒想要给孙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话说,刘恒继承帝位后,不断加强巩固自己的权力。先保证自身安全,再立太子,封皇后,加封皇子为诸侯王。

汉文帝三年三月,刘恒加封在世的第三子刘参为太原王。两年后,老二刘武改封睢阳王,刘参被改封为代王,定都晋阳。

刘参认真治理封国,没有丢刘恒的脸。他在代十七年去世,其子登,继承父业,成为代王。刘登也是汉文帝孙子辈中第一个继承王爵的人。

此时,刘恒要考虑一个问题:面对北方善战的匈奴,他的孙子能否守住代国。

答案:很难。

现在的刘登还是个不到十五岁的孩子(刘启出生在公元前188年,至今二十六岁),是没有能力守住父业。刘登守不住,当爷爷的就要想尽办法替他守住。所以,刘恒亲自前往代巡视,并做好安排。

刘恒认为,和亲政策是稳固与匈奴关系最好的方式。大汉与匈奴再次确立好双边和平友善发展关系,刘恒也过了四年舒适的皇帝生活。

对外,没有外敌入侵。

对内,没有同姓诸侯王反叛。

就连功臣集团,至从张苍辞相后,也没人找皇帝麻烦。

现在的刘恒,不爱求仙问道,只想做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一个被后世称颂的好皇帝。

这四年,刘恒不是巡游,就是去巡游的路上。当然,刘恒不是一位劳民伤财的皇帝,不爱远游。他出巡的地方,主要还是关中一带。

一次巡游到陇西,两次巡游到雍,走得最远的地方是代。从刘恒巡游的地方可以看出,他不只是出游彰显威德,而是加强边郡巡查,以固边防。毕竟,匈奴三番五次寻衅大汉,现在没找事,不代表以后。

趁着汉匈友好这段岁月,完成边防存在的问题。只有皇帝高度重视,下面的人才不会玩忽职守。

刘恒巡视到代,有三个原因:加强边塞、看望孙儿、回顾过往。

现在的刘恒已经四十多岁了,这个年龄对于现在而言,不是什么大事。对于古人而言,这个年龄已经属于高寿,尤其是汉,平均寿命不到二十五岁。年纪大,就容易怀念过去。

古人有个爱好,叫落叶归根。老了,就会回故乡看看。长安是刘恒的第一故乡,渡过了一个童年。而,他的童年,过得并不幸福。他的母亲不争,他也不受宠。

代,是刘恒第二故乡,也是他起家之地。这里,他呆了十五年,不仅长大成人,还娶妻生儿育女。

代,有很多刘恒的回忆。这里的回忆,是最美的,也是令他最快乐的时光。

不久后,大汉又出现了一道异象:日偏食。

日偏食是月球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太阳部分被月球遮住。对于现在而言,这是一道自然景观。对古人而言,会认为这是灾难来临的预兆。刘恒对天象向来存敬畏之心,面对上天提醒,他做了两件事。

一是大赦天下,让百姓感受到皇帝的恩德。另一件是免除官家奴婢使为平民,解放生产劳动力。

如日偏食天象预言那样,灾祸来临。这个灾祸,不是天灾,而是兵祸。这就是匈奴在汉文帝时,第三次大规模入侵。

汉文帝后元二年,汉匈签订和平友好协议。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再一次大举入侵。这份协议,维持双边关系不到四年,就被匈奴单方面撕毁。

那么,匈奴为什么再一次大举南下呢!

汉文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61年),老上单于去世,其子继位,被称为军臣单于。军臣单于也是匈奴第四位单于。

军臣单于前半生的事迹,没有详细记载。只知道,他是老上单于的儿子,在汉文帝后二年继位。这位单于,也继承了其父勇猛善战的个性。继位之初,为了巩固地位,与大汉依旧保持和亲政策。等到他巩固自身地位后,再加上中行说挑拨离间,他也打上了大汉的主意。

这一次,军臣单于分两路大军南下,全面入侵大汉北部边界。一路骑兵三万,入侵上郡。另一路骑兵三万,入侵云中郡。

匈奴杀略甚多,烽火通于甘泉、长安。

匈奴又来了,刘恒迎来了新的对手:军臣单于。

匈奴破云中,南下攻代、赵,进入中原腹地,搅乱汉家天下。匈奴破上郡,就能长驱直入,直扑长安。周天子国都被戎敌攻破的历史就会再次上演。这一次,汉文帝不仅高度重视,还积极应对。但,这一次刘恒反击匈奴,不同前两次。

匈奴灵活机动,拉的战线太长。他身为皇帝,不仅要守卫长安,还要守住中原腹地。守住了长安,没有守住中原腹地,天下也会引发新的动乱。

刘恒的任务有两个:既要守住长安,也要守住代、赵。

面对匈奴作战意图,刘恒积极部署战略,制定了两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以强兵,布置在要塞,正面阻击匈奴,令其南下受阻。

第二道防线,是做好最坏的打算,以固守长安为目的,保住大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来看一下,执行这两道放线的名单和地点以及作战将士。

第一道防线,有三个地点:飞狐口、勾注山、北地郡。

名单上有三人:苏意、令勉、张武。

勾注山,被后世称为雁门山。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而,留下这样一句话:雁门山,雁出其间。

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后来的人,意识到这里的重要性,在这里设关。从此,这里有了一个关,它叫雁门关。

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关外九塞,雁门为首。

勾注山,是代国国都晋阳的北边门户,也是一座雄关险塞。守住勾注山的任务就落到代国头上。刘恒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一个人:苏意。

苏意,只留下了一个显赫的人生简历:楚相。

诸侯国相,是由中央指派,受皇帝直接领导。从这个信息来看,苏意的个人能力很突出,得到皇帝的认可。现在,苏意在代国发展,辅佐代王刘登。刘恒拜苏意为将军,统领代地兵马,驻守勾注山,正面抵挡匈奴南下。

飞狐口,之所以得名,相传有狐于岭,食五粒松子,成飞狐。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太行山脉最东端,是太行山脉和燕山、恒山山脉的交接点。其北坡,流河盆地,山的南坡则是乱石横卧。

后人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来表明飞狐口的重要性:撮乎云谷之间,吭背京鼎,号锁钥重地。

这里也是北方边陲重地,通往中原腹地的咽喉。刘恒把驻守飞狐口,抵挡匈奴南下的任务,交给了赵国。负责这个任务的执行人,他叫令勉。

令勉是谁,史料没有记载他的个人简历。只知道,他在赵国发展,还有一个身份:中大夫。

现在,刘恒提拔他为车骑将军,统领赵国兵马,进驻飞狐口,正面抵挡匈奴南下。

北地郡,位于关中以北,是长安的北部屏障。刘恒把这个任务,交给最值得信任的代地旧臣:张武。

刘恒当代王时,张武已经跟随左右。也是代地从龙有功的代国旧臣。他得到了皇帝极大的信任和极厚的礼遇。

前两次反击匈奴,他也积极参与。现在,他又一次被刘恒安排在一线,阻挡匈奴,足以见得,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高。

第二道防线,也有三个地点:霸上、细柳、棘门。

名单上,也有三人:刘礼,徐厉,周亚夫。

灞上,这个地方并不陌生,因在灞水西高原上得名,位于长安以东。刘邦亡秦,驻军灞上,与项羽演绎了一场流传千古的大戏:鸿门宴。

刘恒将灞上的安全,交给了一个人,他叫刘礼。

刘礼,出生在西汉宗室,其父是楚元王刘交。此时,刘礼有一个身份:宗正。

棘门,位于长安东北。刘恒将棘门的安全,交给了徐厉。徐厉,个人简历没有记载,只知道他有一个身份:祝兹侯。

细柳,位于长安西南。刘恒将这里,交给了周亚夫负责。

周亚夫,他的背景比较显赫。其父,叫周勃,是汉高祖时,十八功侯之中,排名第四。是迎接汉文帝为帝,两度为相,位居功臣之首。其兄周胜之,娶刘恒的女儿为妻。

周亚夫继承了周勃的勇武,驻守细柳。

刘恒布置了两道防线,还是有点不放心。北地郡-代-赵,第一条防线刘恒离不开身,不能抵达。第二条防线,就成为他关注的重点。为了引起满朝文武的重视,刘恒亲自去视察工作。

刘礼、徐厉、周亚夫,这三个人也代表三种身份。刘礼代表宗亲,徐厉代表功臣,周亚夫代表功臣之后。先去视察谁,后去看谁,顺序也十分重要。古人做事,讲究顺序,先去那个地方,代表着皇帝对他的关心程度。

刘恒规划的出行路线是这样的:长安-霸上-棘门-细柳-长安。

刘恒从长安先后视察了霸上-棘门,过程十分很顺利。刘礼、徐厉听闻皇帝亲自来视察工作,慰问将士,立刻打起精神,高度重视。他们不仅亲自出营,去迎接皇帝,还交代将士,如何说,怎样做。

皇帝问话,怎样答,谁来答。刘礼、徐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刘恒视察这两个地方,相当顺利。高兴来,高兴走。

周亚夫成为了反面教材,对皇帝视察工作,极不满意。不仅放在言行上,连表面迎合的功夫都没有做。进而,留下了一个流传千古的经典故事:周亚夫军细柳。

来看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时间: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9年)。

主角:刘恒、周亚夫。

配角:皇帝的随行官吏、细柳军将士。

背景:匈奴入侵。

刘恒视察完霸上、棘门之后,就要去最后一个地方:细柳。

按照剧情设定,刘恒来问候将士,周亚夫是负责人,就要前来迎接,双方简单交流后,达成防御共识。皇帝回长安,周亚夫亲自送皇帝离开,这次慰问结束。

然,拥有主角光环的周亚夫,不经请示,擅自做主修改剧情。

使者为了让皇帝视察工作流程方便快捷,提前去告知周亚夫做好相关的迎接工作。结果,使者吃了闭门羹,不仅没见到周亚夫,连细柳营都没进去。反而,还被细柳营将士,当成来犯之敌。

细柳营将士,披甲执锐,张弓拉弦,发出警告:军营重地,不可靠近。违令者,杀。

身为皇帝的使者,遭到如此对待,可以想象会有怎样的画面。汉使会高喊:陛下将至,请周亚夫出来迎接。

守门军尉一点也不给情面,回了一句:军中,只闻将军令,不听天子召。

汉使,听闻这句话,脑海有第一个反应:只知将军令,不闻皇帝召。周亚夫,这是要干什么。

好,你不让我进。

行,我就不进。

我提前来传递皇帝的出行计划,你竟然如此不领情。

皇帝来了,你们又会怎么办。

使者来了,进不去。皇帝本人来了,也被堵在营门口。出现这一幕,随从官吏很生气,刘恒也十分愤怒。他身为皇帝,竟然进不去自己封将的军营。

面对这种情况,刘恒会有两种本能反应。一种是顺着随行官吏的话,宣泄自己的愤怒。另一种则是不受其他人影响,一笑而过。

现在,很多人都看着皇帝会有什么反应。是以自己的脸面为重,还是以大局为重,这是刘恒要解决的问题。一旦,他顾及脸面,就会有人出来挑火。事情闹大,他应该如何善后。

这一刻,体现出了刘恒的胸襟。也是,考验他的时候到了。令,所有人反转的剧情发生了:皇帝没有生气。

刘恒见这么多人看着,他的素养告诉自己一个道理:不能在公共场合发火。

这样不仅不能解决事情,还会给他带来负面影响。有句话说得好,发脾气是本能。能够压得住脾气,这叫本事。刘恒属于后者,不仅压下了愤怒,还主动化解矛盾。

他按照正规流程,派出使者持符节进入军营,传达皇帝前来慰问将士的指令。周亚夫没想到皇帝没有用他的威严震慑他,反而还派出使者前来传令。这一刻,周亚夫觉得眼前这个皇帝,与让他父亲周勃陷入牢狱之灾的皇帝,有所不同。

皇帝来了,他总不能不见。按道理说,周亚夫见到皇帝,态度要很积极。太史公司马迁告诉我们,周亚夫面对皇帝的工作视察,一点都不积极。

刘恒真是好皇帝,脾气也不错。

被堵在营门口,没生气。

进入军营,又被将士告知:军营内,不得车马奔跑。

刘恒又一次表现出很大度,按照军中规定的来。皇帝总算看见周亚夫本人,却又得到这样一句话: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这场细柳营,皇帝亲自慰问将士的活动,闹得有些不愉快。大多数人,态度都很积极,提前准备好,迎接皇帝。周亚夫不会处事,不懂得迎合皇帝。使者来,不让进,说一句:只听将军令,不闻天子召。

刘恒亲自来,也要照章办事,才能同行。

进入军营,皇帝又被告知,将军有约,不得驱驰。

皇帝见到周亚夫,对方不下跪拜见。

慰问结束,随行官吏都对这次视察表现出相当不满。周亚夫傲慢侍君的问题,被人无限放大。轻者,周亚夫被免职,调换岗位。重者,以亵渎君威,杀之。

对于,这个现象,刘恒说了五个字:此乃真将军。

刘恒在细柳营处处受气,却没发作,是因为这次视察,他看到了周亚夫另外一面。用八个字来说:治军严谨,用心备战。

刘恒对这次视察工作,进行了最后的工作总结:霸上、棘门军,犹如儿戏,匈奴打来,将军也会被俘。周亚夫治军严谨,用心备战,是一位难得的将才。

对于刘恒而言,匈奴来袭,是重中之重。他不需要恭维的人,而是需要替他分忧,为他干实事的人。面子工程,很重要。江山社稷没了,它,就不重要。

这场大戏能够流传后世,离不开两位主角。刘恒谦恭待人,没有侧重看到被周亚夫傲慢的一面,而是看到了对方治军有方,用心备战。周亚夫遇到了一个有容人雅量的好皇帝,还有一个好的时机。否则,等待他的,就是冒犯君威的大罪。

太史公司马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个消息:

1.刘恒真是一位难得的好皇帝。

2.周亚夫出生将门,是一位优秀且合格的将领。还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

进而,为周亚夫成为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力挽狂澜的将星埋下伏笔。

周亚夫,汉文帝记住了你。

太史公司马迁也用笔墨,记住你了。

我们也记住了你。

未来,你的事迹,还会被更多的人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