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申屠嘉与汉文帝的较量

来看一下,为什么申屠嘉和窦广国这两个人能够在大汉朝臣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汉相的竞选者。

先来说窦广国。

窦广国出生没有记载,他是清河郡观津人。他和其他人一样,刚开始都是配角,平平无奇,最终走向人生巅峰。

窦广国的人生,充满了很多不幸。五岁时,被拐卖,几经周转,被人卖来卖去,流落宜阳。二十岁时,他才有一个不被人认可的工作:替人采炭。

在当时,采炭是高危职业,没有任何的安全保障,也没有丰厚的经历回报。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处境也十分危险。不仅被压榨劳动力,还不能填饱肚子。能干这份工作的人,大多都是生活在最低层。

窦广国在那里干了很多年,受尽了人世间的所有的苦难。人情冷暖,饥寒交迫,没有睡觉的地方,还要被鞭打,受尽折磨。

窦广国的人生,看不到希望,说不定哪天就埋在地下。他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性命,他的人生也得到解脱。一次意外发生,改变了他的人生。

这日,窦广国像往常一样前去采炭。去的时候,有一百多人。然,发生了严重的矿难事故,一百多人被掩埋,只有少数人存活。窦广国就是这次矿难幸存者之一。

虽然窦广国的前半生有很多不幸,但唯一的幸运,是他从矿难中活了下来。正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活下来,就有机会改变了命运。

窦广国大难不死,就去找人算卦。算卦的人告诉他,未来的他,不仅富,还会贵,能够封侯。

窦广国听到这个答案,整个人充满苦笑。他的人生已经如此悲惨,说他能够封侯,简直是胡言乱语。

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这就是窦皇后,寻找失散多年的弟弟。

窦皇后早年离家,以良家子的身份,被选进皇宫,和自己兄弟也没有往来。窦皇后找到哥哥窦建国,却一直找不到弟弟窦广国。

皇帝亲自下令,又是为皇后寻亲,下面的人要认真办事。他们用了最直接且有效的方式:张贴告示。

窦广国看着张贴告示,上面的有些条件和他十分吻合。

比如,当今的皇后姓窦。

又比如,窦皇后的家也在观津。

还比如,窦皇后的弟弟年龄和他一样大。

太多巧合,就不是巧合。窦广国心想,莫非窦皇后真的是他失散多年的姐姐。于是,窦广国做了一个决定,离开宜阳,远赴长安。

当窦广国抵达长安,眼前的景象令他傻眼了。前来认亲的人,相当多。窦广国想了一个办法:写信自荐,呈送朝廷。

为了引起朝廷重视,信中有一条内容很重要,概括起来四个字:采桑坠地。

当这封信送到相关人员手中,引起了高度重视。很快,书信送到了刘恒手中。刘恒问了窦皇后相关详情之后,得出一个结论:他就是窦皇后要找的人。

于是,一场流传千古的温情大戏出现了。这就是窦皇后认弟。

窦广国历经千辛万苦,见到了自己的姐姐。出于谨慎,窦皇后没有因为采桑坠地与之相认。毕竟,皇后认弟,招来很多骗子。

窦广国要被窦皇后认,就要说出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的事。正巧,窦广国想起了一件事。窦皇后进宫前,曾要来淘米水替他洗头,还要来饭给他吃。

这是窦皇后为弟弟做的最后一件事,听到这句话,瞬间破防。她确定眼前这个人。就是她的弟弟。

为了弥补对弟弟的亏欠,窦皇后要给予他最好的东西。

刘恒也为这场温情留下了眼泪,被深深感动。看着这对姐弟团聚,不忍再次将他们分开。他厚赏窦广国田地、房屋、金钱,还让其他窦氏兄弟也居住长安。然,皇后认弟,却让功臣高兴不起来。

当年的吕氏,现在的窦氏。为了引导皇后的弟弟走上正轨,他们想了两个办法。一个是请最好的老师,来教导他们的学业,让他们只做富贵闲人另一个是选择一些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厚道人家,跟他们比邻而居。

皇帝刘恒没有意见,窦皇后也没意见。窦氏兄弟,经过悉心栽培,没有丢窦皇后的脸。他们不仅养成了纯朴厚道的个性,还谦虚恭谨,是受到世人尊重的谦谦君子。

再来说申屠嘉。

申屠嘉出生于战国末期,是魏国睢阳人。诸侯反秦时,以武士的身份加入刘邦阵营。他有一个特长:能拉强弓硬弩。

伐项羽,他迎来了第一身份:队长。

平定英布叛乱,因为战功显赫,他迎来了第二个身份:都尉。

汉惠帝时,他被调离中央,回到出生地为官,迎来了第三个身份:淮阳郡守。

诛吕匡刘时,长安很多人事岗位,需要重新安排。刘恒立太子、封皇后、加封诸子为王,也大封群臣,尤其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人。申屠嘉被封为关内侯,食邑五百户。及至张苍被提拔为汉相,御史大夫冯敬因参与倒贾风波被贬。申屠嘉迎来了高光时刻,被提拔为御史大夫。

申屠嘉在这个岗位上,不仅配合张苍开展工作,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这段期间,他留下了一个好名声:不阿权贵,清正廉洁。

申屠嘉是功臣之后,又在御史大夫岗位上干出了成绩,资历也不错,还留下了好名声。功臣之中,他的呼声最高。窦广国是外戚,也有谦谦君子的好名声,最主要的是他得到刘恒支持。

按道理说,刘恒是皇帝,只需要下道任命书就可以完成人事安排。但,刘恒尚未这样做,就已经听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

比如窦广国虽贤能,却没有军功,也没有资历,更没有在重大岗位工作的经验。刘恒提拔,就会遭到激烈的反对。经过权衡利弊,刘恒退让了,他克制住了自己的私心。

此时,功臣势力,老的老,死的死。活着的人,要么资历不够,要么德行欠缺,要么远不如申屠嘉。

刘恒是好皇帝,会采纳来自朝臣的意见。

他想,是一回事。

他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就这样,申屠嘉成为最佳人选,成为汉文帝时期第五位汉相,也是汉文帝时期最后一位。

汉文帝后元二年,申屠嘉升迁为汉相,加封故安侯。申屠嘉上任后,在这个岗位上做了第一件事:问责邓通。

那么,邓通做了什么事,成为申屠嘉上任后第一个处理对象。

话说,邓通因为皇帝的一个梦,走向了人生巅峰。刘恒让他富,赏赐他一座铜矿,制作钱币,富甲一方。还让他贵,提拔他为太中大夫,位列朝堂。

刘恒没事,就去找他喝酒聊天,时常让他陪伴左右。邓通有钱,又是高官,还深得皇帝宠信,整个人就有点飘了,忘乎所以。

申屠嘉向皇帝汇报工作,邓通没有离开也就算了,还没有按照礼节给丞相行礼。

一次,两次,尚且能够忍受。次数多了,就忍不了。

邓通要才华,没有。要功勋,也没有。也没在工作岗位,干出称颂的好成绩。他要什么,都没有,还敢如此嚣张,竟敢不把丞相放在眼里。

如果是张苍等人,对于这种事,不去较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当没看见。而,申屠嘉是个较真的人,且看不惯邓通的做派。

邓通靠山是皇帝哪有怎样,申屠嘉也不给面子。

申屠嘉为了给皇帝有个台阶下,先说了他发现的问题:陛下宠信亲近的臣子,可以让他富贵。朝廷之礼,却不能不整肃。

申屠嘉这句话表达了一个意思。皇帝可以有宠信的人,也可以让他富贵。但,朝堂之礼,要重视。不能因为一个人,而乱了规矩。申屠嘉没有指名道姓,坏规矩的那个人是谁。刘恒却知道他说的那个人是谁。

刘恒本来就对申屠嘉这一任汉相不太满意,又的确没有合适的人选。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任汉相太不懂事,竟敢教他做事。

刘恒闻言,很不高兴,但,不满之色,没有表现在脸上。于是,刘恒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不必说了,我私下会告诫他。

这句话,也有一个意思。

你说的,我知道。

怎么做,是我的事,你就不要管了。

你再说,我会很不高兴。

申屠嘉不傻,知道话中隐藏的意思。他从这句话也看到了一个信号:皇帝没有把他说的话当一回事。

好吧!我说了。

皇帝不做,那就由我来做。

申屠嘉是汉相,有很大的权力,可以定人生死。

皇帝不管的事,他来管。

皇帝不做的事,他来做。

皇帝的不理睬,邓通的傲慢,令申屠嘉十分不满。

散朝后,申屠嘉回到相府,下达公文召邓通前来问话。公文态度十分明确,不来,斩杀。

邓通收到申屠嘉传唤,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听说过申屠嘉的品性:清正廉洁。

也知道申屠嘉的为人处世:不阿权贵。

这下,邓通知道捅了马蜂窝。他面临两个选择,且只能二选一:是去,或是不去。

不去,公文上明确表明态度,可杀,

申屠嘉敢杀皇帝宠臣吗?

答案是敢。

他不敢,就不会用公文的形式表明态度。

去,轻者,被一顿训斥。重者,也会被杀。

去与不去,邓通拿捏不准。现在,他没有倚仗的人。只能让自己最大的靠山,替他解决这个问题。

刘恒没想到申屠嘉存心找他麻烦,心里面很生气。但,刘恒不会用皇帝的威严,怒斥申屠嘉不懂事,不懂为官。他也不会明确告诉申屠嘉,我不让他来,你能怎么办。

申屠嘉和邓通,这两人之间的事,刘恒不能去站边。

选邓通,相权和皇权就会产生激烈矛盾。汉初时,相权的权力极高,可以制衡皇权。刘恒出面干涉,就等于公开矛盾。这样,他还会落下一个不好听的名声。因为宠信一个人,导致君臣不和。刘恒也知道,皇帝的威严,吓不住申屠嘉这样刚正不阿的人。

选申屠嘉,邓通就会吃些苦头。如果申屠嘉办事太严,邓通会没命。

刘恒既要君臣和谐,又要保住邓通。经过一番权衡,刘恒给邓通一个答案:去。

为了让邓通放心去,还给他一个勇气:必要时,我会出面。

申屠嘉要他去,皇帝也喊他去。邓通别无选择,只能去。因为这次事件,邓通乖巧懂事了许多。按照剧情发展,邓通去了相府,见到申屠嘉,就会有简单的对话。

邓:丞相召我前来,是为何事。

申:你觉得呢?

邓:摇头不知。

申:数落他的罪状。

邓会出现两种状况:

他仗着有皇帝撑腰,桀骜不驯,激怒对方,被杀。

他态度柔和,主动认罪,并表示加以改正,和谐散场。

太史公司马迁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剧情。邓通去了相府,收起了他的傲慢,与之前的表现截然不同。他主动脱下帽子,光着脚,磕头请罪。

申屠嘉看着这一幕,没有感到惊讶,反而,他的眼神充满鄙视,折射出四个字:势力小人。

得势时,嚣张跋扈。

失势时,摇尾乞怜。

申屠嘉是靠真本事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这个地位,他从骨子里看不起邓通这类人物。邓通主动请罪,磕头认错,认真悔改。

申屠嘉坐着,安然自若,一边喝着茶,看着对方的精彩表演。等到精彩部分,也要配合一下。事情差不多了,申屠嘉加重训斥,说了这样一段话:朝廷,那是高皇帝的朝廷。你只不过是一个小臣,意在殿上戏闹,这是大不敬之罪,该判处斩首。来人!立即把邓通处斩!

申屠嘉这段话的意思,是告诉邓通。朝廷是高皇帝打下来的,不是当今的皇帝。皇帝宠信你,也保不住你。你是什么身份,你有什么资格,敢在朝堂上言行举止放肆。你的这种行为,是大不敬,该杀。

邓通听到这句话,只能磕头求饶,磕得头破血流。申屠嘉嘴上说要将邓通斩了,但,没有落实。他知道,这台戏,还有一个重要的主角即将登场。他就是皇帝。

申屠嘉没有等来皇帝,却等来了皇帝的使者。这位使者拿着节旄,传达了皇帝的口谕:此吾弄臣,君释之。

这句话,给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他是我的人,你要给我放了。

刘恒让邓通前来,已经照顾了申屠嘉的颜面。现在,轮到申屠嘉也要照顾皇帝的颜面。

刘恒让使者前来明确表明态度,让他放人。申屠嘉不放,就等于站在了皇帝的对立面。皇帝出面,还有使者口谕,申屠嘉知道这场戏该收场了。申屠嘉不能因为邓通,跟皇帝撕破脸,这样做不值得。

邓通这种人物,不配他动手。

申屠嘉也要照顾皇帝的个人情绪。毕竟,他是为皇帝工作。皇帝不开心,工作就不好开展。此时,申屠嘉达到了惩罚邓通的目的,又维护了皇帝的面子,也该见好就收。

邓通被放,回到皇帝身边,露出小人本性,装出可怜的样子,对刘恒哭诉:申屠嘉差点杀了他。

邓通想要皇帝替他做主,教训申屠嘉。然,刘恒却没有那样做。他知道申屠嘉是对的,对方做的一切是为了朝纲。

申屠嘉没有学冯唐当着所有人的面,与他辩论,已经在维护他的个人形象。现在,又按照他的意思放了邓通。

表面上看去,是申屠嘉为相后,想要惩罚邓通,整肃朝纲。实际上,这也是相权与皇权之间的争斗。

这样的结局,对君臣而言是最好的。所以,这件事,申屠嘉认为到此为止。刘恒也认为此事,该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