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论
- 田鹏颖
- 2994字
- 2022-06-02 16:56:24
序
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调整与大变革的伟大时代,正经历着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改革。社会的变革必然伴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与冲突,也必将引起社会价值体系的调整与重构。
改革开放37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却面临着旧的价值体系趋于解体、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的“两难”局面,加之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多变多样,人们对于价值的选择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困惑与迷茫,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难以形成。
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一定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社会秩序得以运转与维系的基本精神条件。而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在当代中国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社会秩序健康运行和发展的基本精神条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价值的根本取向,又为当代中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内在价值依据。这种灵魂上的支撑使我们进一步坚定了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观。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他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1]这一论述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与价值,对于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文化建设,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一种价值理论可以像马克思主义理论那样具有广泛而持久的社会影响;从未有过一种价值理论可以像马克思主义理论那样,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革过程中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目标、战略选择、体制模式、社会文化及价值体系。毛泽东曾经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2]这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原则,也是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想,为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其学说中所蕴含的人本理念也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以极大的启示。因此,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
本书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近年来相关教学、科研和社会调查成果,力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新的思考,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前提、现实基础、文化土壤、逻辑结构、生活践行、世界视野、工程方法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旨在深入揭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和基本规律。
首先,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的营养。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会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但是无论如何,各个时代的精神与价值观都不能脱离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传统文化是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凝结形成的一般经验与模式,它包含着反映这种经验与模式的理念和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文明延绵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定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每个人的美好愿景。”[3]寥寥数语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文化创新的珍贵资源,也是确立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
其次,以典型人物的道德作用抢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在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中,道德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4]
再次,在多元的价值中寻求共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认清改革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所导致的社会分化,认清新形成的价值关系与价值诉求,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找到“最大公约数”。厘清核心价值观与多样化追求的关系,发挥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作用,一方面要确证多样化追求的合理性,划定利益界限;另一方面要引导多样主体认同核心价值观,利用法规、教育、宣传等途径,使社会成员认识到,核心价值观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东西,其实质是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
最后,在交流互鉴中共建人类文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实际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价值观本质上是自己民族、国家利益理性选择的观念表达,维护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捍卫自己的利益,就是继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就是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5]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个民族、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要完全不同甚至截然对立,它们既具有特殊性,同时也具有普遍性。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本国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没有高低优劣之分[6]。
机遇稍纵即逝,改革未有穷期。这是又一次至关重要的审时度势,因此不仅需要智慧与远见,更需要勇气与胆略。加大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性的价值体系迫在眉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中央适应我国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新形势,向全党提出的重要任务,同时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因此,我们要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弘扬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诠释好中国特色,为人类发展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田鹏颖
2015年6月12日
[1] 《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党史纵横》2014年第3期,第1页。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815页。
[3] 转引自杨桂华《习近平关于核心价值观的论述》,《学习时报》2014年11月24日,第11版。
[4] 转引自孙业礼《核心价值观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红旗》2014年第19期。
[5] 杨桂华:《习近平关于核心价值观的论述》,《学习时报》2014年11月24日,第11版。
[6] 转引自杜尚泽《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