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新文化史与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梁景和主编
- 1591字
- 2022-05-30 15:12:33
二 促进募捐的方式
(一)刊登募捐启事
民国年间,报刊出版业发达,光是佛教期刊就有300多种。在报刊上刊登募捐启事是民国佛教慈善团体募捐时采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为了增强募捐效果,这些募捐广告从内容到形式都力求吸引人们的眼球,唤醒大众的公共意识。当时人们认为慈善观念是民众意识的组成部分。在适当的时候,它会被唤起,并付之于行动。正如当时媒体所倡议的:“凡国中未受灾之人民,当然应一刻不停,努力去救,有一分力尽一分,有十分力尽十分”;“发扬中国民族仁侠之精神,牢记救人救己社会连带之真理,各量其力,有所捐助”[21]。
如何将大众心底蕴藏的公益心、慈善心唤起,是募捐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为了唤醒大众的公共意识,佛教慈善团体采取阐述自救救人的理论、编唱赈灾歌谣等措施。关于自救救人的募捐理论,佛教慈悲会在募捐时作了这样的阐述:
夫施之道有二,有内施,有外施,何为内施?舍臂指血肉脑髓,乃至生命是。何为外施?舍钱刀象马种种珍宝,乃至宫室眷属。今者北省大旱,凄惨之状,笔难罄述。苟能发心施舍,其利益厥有两端,一曰救人,二月自救。救人云何?饿者食之,寒者衣之,僵者苏之,病者药之,殁者敛之。无所归者,假屋以庇之。如是焉已。自救云何,我辈四大假合之身,百年终有尽日,体魄分离之际,臂指血肉脑髓,乃至生命,虽欲不舍而不能保矣,钱刀象马种种珍宝,乃至宫室眷属,虽欲不舍而不能随矣。多生业力,一朝发现,剑林刀道,铜柱铁床,四门四狱之徒,八寒八热之地,更番迭受,无有休时。其痛苦有甚于今日灾民十万倍者。由其平日于己执着贪吝之心,无一毫之动,故其苦亦无佛力为之解脱。植目前之善根,挽未来之劫运。[22]
这段文字主要从内施和外施、自救和救人两个角度阐述了募捐理论,指出为赈灾捐施钱财乃为外施,捐的都是身外之物,不应吝啬;在此基础上重点从业力的角度阐述了捐钱财救灾乃是自救的路径,多施钱财可以消除业力,广植善根,免除劫运。
为了唤醒大众心底的慈善意识,一些佛教慈善团体还编唱赈灾歌。1921年南方洪灾,许多慈善团体纷纷募捐助赈,为了增强募捐效果,北平观音寺讲经会创办的佛教筹赈会编写了两首赈灾歌,歌名分别是《佛教筹赈会劝赈水灾歌》和《佛教筹赈会饥儿劝募水灾赈款歌》[23]。现将前者歌词全文罗列于下。
劝君快发慈悲心,大家起来救难民。去年旱灾真是苦,今年水灾苦十分。一连淹了六七省,洗了村庄毁了城。昏天黑地大浑混,家家户户遇灾星。旱灾尚有屋子住,水灾片土不留存。旱灾还往他方趋,水灾立刻丧残生。无贫无富无老少,浮的浮来沉的沉。可怜水线淹上颈,还听喊娘叫爷声。纵然赚了一条命,一贫如洗无分文。有的呼声作屋顶,有的哭啼立沙汀。有的得下水湿病,倒困泥中不像人。见者个个心不忍,闻者人人痛在心。我辈今日好气运,有衣有食有家庭。手摸胸膛忖一忖,哪能全不管他们。身边银钱多可省,家内财宝好分匀。便能救活许多命,自己所损亦甚轻。同胞互助是本分,仁人救难不良心。修福原不望报应,善有善报影随形。何况众生皆自性,各向福田种善根。这宗道理君需信,曾君一纸转劝人。[24]
此歌谣共40句,280字。其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到“倒困泥中不像人”一句止,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南方洪水给灾民造成的灾难,以唤起民众的同情心;第二部分主要用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劝说今生积德,多捐施一些身外之物,救济灾民,以求来世好报。
通过朗朗上口的歌谣,向大众传布一种因果报应的佛教观念和救人救己的传统美德,并试图向民众灌输新时代国民应具有的伦理情感和公益道德。
有的法师在撰写赈灾歌谣时,为了表明自己的诚心并更好地引起人们的注意,采取血书的方式,即刺破自己的身体,以血为墨书写歌谣。1943年华北发生严重旱灾,上海玉佛寺珍华法师刺血撰写《为华北灾民乞命词》,该歌谣正文40句,每句6个字,共240字,再加上歌谣末尾“民国三十二年槟榔路玉佛寺珍华刺血撰告”18字[25],全歌谣共258字,每字都用鲜血写成,观之者无不深受感动,慈善观念很容易被激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