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党建扶贫30年:基于X县的调查研究
- 孙兆霞等
- 5990字
- 2022-05-26 20:11:04
二 调研设计及调研方法
(一)调研选点
对本研究而言,调研对象的确定是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却又包含了报告形成框架层次与维度共嵌性的设计理念。
从层次而言,贵州省R机关及所有与扶贫开发资源及分配资源相关的厅局都应纳入调研对象。但考虑到工作量及一定的间接性,而贵州省R机关在X县的扶贫实操,能直接地作为线索将相关厅局整合到调研视野里。事实证明,这一关联性考虑下的“排除法”,既为我们赢得了时间,减少了工作量,也在贵州省R机关扶贫工作的“牵引下”洞察了X县扶贫实践中相关厅局的运行机理。
在前期研究论证中,调查组发现地、州、市一级的行政单位仅仅是一个“过渡”的环节,因此未将其纳入直接调研的方案设计之内。
X县是本研究框架的重点。县级各相关局办既是扶贫资源的承接者及再次分配者,又是这些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承担责任的管理者、监督者和评估者。其纵向的贯通到省甚至中央部委的体制安排;横向工作任务中的行业工作内容与作为专项减贫的项目减贫任务,在机制方面的衔接与错位,正是本课题采集资料的重心。县级行业部门掌控的扶贫项目一般缺乏稳定的资源计划,对于“突然而至”的项目资源,如何通过特定机制传达到基层乡、村,从而又如何影响和决定扶贫项目的实施效果,这无疑也是扶贫成效及工作硬件支撑之间的一个十分模糊却在时时运行着的“潜在扶贫逻辑”,把握其中的运行机理非常必要。
乡镇的扶贫工作被喻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但具体项目怎么落地?乡镇在这一过程中的话语权有多大?在调查不能穷尽X县所有乡镇扶贫工作的情况下,本研究选择几个典型性乡镇加以调查研究。为此,在对9个20年来分别执行过扶贫开发任务的乡镇和社区做了摸底调查之后,我们最终选定了2个乡镇、1个社区做了深入调研。选点标准纵向依据城镇化速度、横向依据中心与边缘的结构。
直接面对扶贫目标的是村庄,但多数村庄已是空壳村,已没有一个整体性的精英人物进来做事的平台和内生需求的表达机制,而扶贫工作最后一公里的各项资源到位与监督确实又需要广大贫困人口和村庄其他人口的参与。因此,作为扶贫开发工作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村庄,其贫困人口的识别及识别机制的运行状况如何?村庄社会治理的水平及贫困人口的关联度如何?村庄农户生计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如何?村庄环境资源与扶贫开发外来资源的勾连方式及运行机理如何?减贫及返贫、致贫原因的动态变化机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均是村级调研的重点。在普遍摸底调查7个乡镇、2个社区,重点调查12个村庄扶贫开发历程的基础上,调查组通过对比扶贫项目实施情况、党建扶贫力度、贫困界定及民族代表性典型性,最终选择了3个村庄进行典型个案调查。选点标准仍然是在选择以城镇与边缘的不同区位村庄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家庭生计在城乡互动中处于不同“分裂”度(或换一个角度称“互补度”)的3个村庄进行对话型选点。因此,选择了距离县城较近,可依托县城就业,且蔬菜、精品水果发展较好的D办事处F村;距离县城较远,位于北盘江边,以布依族人口为主,且属于到外省打工人数较多的“空壳村”的X乡L村;以及地理位置在以上两村之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较快,扶贫项目实施较多的P镇Z村。希望以这三个村为个案调查点,较为全面和典型地代表X县在急剧变迁中不同类型农村的变化及减贫工作的个性与共性特征。
总之,本课题选点设计的思路是:以贵州省R机关为省级扶贫工作的个案标本;以县、乡(镇、社区)、村三级结构的纵向贯通为扶贫开发工作体制、机制运行机理的承载平台,以全面展开的城乡二元结构框架下城乡互动的关系为载体,对贫困人口及减贫工作产生直接影响的社会政策体系及扶贫体系的运行实况展开调查。
(二)调研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焦点小组访谈法(座谈会)、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田野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七种方法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在基础研究之上,采用行动研究和对策研究方法,为报告对策研究部分提供方法论支撑。
1.文献研究法
此项研究关注的文献资料有四类:一是党中央及政府部门关于扶贫工作的领导讲话、政策文件、调研报告、新闻报道等资料;二是国内外关于贫困与减贫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献及经验资料;三是调查区域的文献资料,包括省、州、县、乡(镇)、村近五年的工作报告,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计划、年度总结和调研报告,扶贫办(站)历年的扶贫资金账目、相关文件、调研报告等资料;四是地方史志等文史资料。
2.焦点小组访谈法(座谈会)
本研究主要在县、乡(镇)、村等不同层级做焦点小组访谈(座谈会),听取相关工作人员、贫困对象介绍相关情况,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扶贫开发规划及其组织管理和实施方式、减贫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未来的政策需求和可操作性等。
3.访谈法
访谈分为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结构性访谈主要是预先设计相同问题、具有一定结构性的访谈方式。非结构性访谈是问题较随意性的访谈方式,根据研究目的和访谈对象的特点,列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各种开放式问题,然后与访谈对象进行无选项设定的面谈,在访谈过程中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访谈的问题。
本研究的访谈与深度访谈分为政府相关部门(包括省、县及乡[镇])人员访谈、村干部访谈、村民(包括扶贫对象、低保对象等特殊对象)访谈三个部分。
在省级层面,选取贵州省R机关参加帮扶X县扶贫工作的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主要了解其扶贫工作经历、帮扶对象情况及扶贫开发中的体制机制的内容、特点及其运行结果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在县级层面,选取县级一、二把手,涉及扶贫及社会政策的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及深度访谈。访谈对象涉及扶贫办、财政局、国土局、民政局、人社局、卫生局、教育局、住建规划局、公安局、农业局、畜牧局、水利局、林业局、民宗局、妇联、布依族协会等。访谈内容涉及各部门的工作职能与参与扶贫工作的方式、举措、成绩、问题、困难,以及社会政策的落实和困难等。
在乡(镇)级层面,选取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管扶贫、社保、农口等的副乡(镇)长,扶贫、社保、农口站(所)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等进行访谈与深度访谈。就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扶贫开发政策及项目操作中的各种情况、未来政策的需求、困难等进行调查。
在村级层面,首先是选取村干部和包村干部进行访谈及深度访谈。主要调研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村民参与发展状况、扶贫开发政策及相关项目落实情况、低保社保政策的落实情况、未来的政策需求等;其次是选取村民进行访谈,这些村民包括种养殖大户、贫困户、低保户、留守儿童及家庭成员、外出务工家庭成员、独居老人、普通农户等,主要了解扶贫开发及社会政策对村民的落实、影响、问题、未来的政策期待等具体情况。
4.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针对村一级贫困现状,设计结构性问卷,进行贫困评估的研究工具。本项目问卷主要包括外出务工、土地占有、留守儿童、家庭生计等情况的设计,选取的三个典型乡(镇)的三个行政村,分别对各个村的两个村民小组逐户进行穷尽性的问卷调查,以具象地了解相关情况。
5.田野观察法
田野观察法是贯通整个实地调查过程的研究方法,在调查中涉及的9个乡镇、社区,12个村的包括公路、水利、水窖、产业项目、移民搬迁、返乡创业、村小学、村卫生室、农户家庭、民族文化等近100个观察点进行实地考察,特别就扶贫开发及社会政策的各方面在村中实施的情况进行实地观察,以验证访谈及问卷调查资料的信度。
6.行动研究方法
在本课题研讨阶段,在进行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发挥本团队成员有十余年研究经验积累的优势,专题进行行动研究的研讨,主要针对相关问题进行相关行动方案等能力建设系统设计。
7.对策研究方法
主要是针对调研相关体制机制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报告,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
(三)调查及研究过程
本研究自2015年2月26日正式启动,田野调研工作用时前后跨4个月,共计31天分4次进行:1次对贵州省R机关历年驻村帮扶队员代表及机关分管党建扶贫工作部门领导的调查;3次对X县县级部门、乡镇、村三级的调查。4次调研形成总计578小时的访谈录音,整理为400余万字的文字材料,363个视频录影,各类图片4.2万张,收集纸质文件、材料936份;收集县、乡、村相关电子资料1.7万个,完成各类统计表30余个。时长距离较宽松,实地调查有保障的田野工作,奠定了报告后期研究资料和回应问题的工作基础。
具体的实地调研过程如下。
(1)研究团队组成8人调研组,于2015年3月5日至3月11日,在贵州省R机关的安排、配合下,对贵州省R机关自1995年以来参加扶贫工作的部分领导、干部和职工、分管和联系党建扶贫工作部门的领导等14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在访谈过程中,课题组请各位访谈对象结合当年参与帮扶工作的实际情况,突出帮扶工作机制和帮扶项目实际效果等方面内容进行说明。被访者详细回顾了扶贫工作的经历与感受,总结探究扶贫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基本梳理清楚从“八七攻坚”开始至今,贵州省R机关参与X县定点开展党建扶贫工作的机制运行机理、工作内容及阶段性特点,为调研组到县、乡、村进行党建扶贫专题的深入调研奠定了坚实基础。
(2)研究团队3月18日至3月31日,组成9人的调查队伍在X县人大搭建的工作服务平台上,调查了X县16个县级单位和6位县领导,9个乡镇、社区,12个村,5个农业经济组织,完成了对20年间省、州、县、乡扶贫工作队员16人次扶贫开发的相关专题的基线调查。
其中,在县级层面,调研组对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扶贫办、国土局、环保局、水利局等部门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共计63人次。在此期间,调研组对贵州省R机关2014~2015年党建扶贫工作队负责人,X县委书记、县长、县人大主任等主要领导进行了专题访谈,还对X县各时期参与贵州省R机关对口帮扶工作的退休领导同志进行了访谈。在乡镇层面,调研组根据X县整体的产业布局和各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区域,选取了X县历年担负减贫任务的9个乡镇进行调查。其间,对各乡(镇)及社区的主要领导进行访谈,并走访各乡(镇)及社区主要的产业扶贫基地,了解扶贫工作的成效,以及扶贫项目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经验,累计访谈104人次。根据在乡(镇)层面获得的信息,课题组又分成三个小组,在扶贫项目具有较强实质代表性的12个村进行实地调研,详细了解各类扶贫项目的实施过程、效益及存在问题。这些村及项目分别是:L镇S村的薏仁米产业发展情况、X村的核桃种植项目,H镇X村的金银花、白茶种植项目,H村的五星枇杷种植项目,P镇Y村的糯玉米种植项目及Z村的绿壳蛋鸡养殖项目,M镇的何首乌种植、生态草场养殖及林下生态养殖项目,D街道办事处S村的五星枇杷和中药材种植项目,K乡M村的烤烟项目及农户自发养羊的情况,X乡L村的养羊、早熟蔬菜、生姜种植、基础设施等项目情况,T乡P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D街道办事处F村生态养殖项目等,访谈人次达147人。
调研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职工、村民或是企业负责人都对调研工作给予充分协助、支持和理解。每到一个乡镇,即使是周末,都有至少两到三名主要领导全程陪同参与,村支两委的主要成员更是调研的主要对象,他们围绕调研的内容进行极为坦诚的对话,让我们获得最直接、最真实的信息,使本项研究的信度得到保证。
(3)研究团队于2015年4月22日至30日组成11人调研组,分为2个小组,实施对D办事处F村、X乡L村、P镇Z村的实地调研。
本次实地调研工作主要针对村级层面展开,重点调查从上至下的扶贫系统项目、党建扶贫、对口帮扶等各类扶贫资源和行动在村级层面的执行、管理和成效,以及村委干部和村民对各类扶贫项目、资源及帮扶人员的态度、看法等。同时,调研组还对三个村落的生态资源条件、产业情况、社会经济组织、基础设施、教育、社会保障、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人类学观察、深度访谈和研究分析,整体性地分析致贫原因,以便全面探索精准脱贫的体制机制。
在各乡(镇、办事处)、村主要班子成员的帮助下,两个调研组充分利用所有可能的时间展开工作:请熟悉村内情况的干部和村民参与填写复杂的调查量表,依据调查内容约谈村级干部和村民,走访农户,并实地探访扶贫项目点。调研组经过一周的时间,对三个村各时期各类扶贫项目的申报、实施、监管、评估及成效有了深入了解,并对三个村整体的社会、经济、文化及组织情况有一定把握,访谈135人,填写大型统计表格30份,收集文字资料130份,顺利完成预期的调研任务。
(4)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9人与贵州团队5人组成的14人联合调研组,于2015年6月28日至7月3日,实施对X县、乡、村三级的社会政策与扶贫开发关联性的专题调研。
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是社区工作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准扶贫和社会可持续的重要方面,亦是对乡村主体增权赋能的重要体现。由于研究团队省内团队在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专业力量相对薄弱,而这又是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在社会管理及社会保障方面的调研没有在前三次实地调研中全面展开。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是这一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
此次调研,调研组成员访谈了X县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扶贫办、卫生局(卫计委)、教育局、国土局、住建局、规划建设局、公安局、县纪委等部门领导及专业工作人员,就社会救助、城乡低保制度、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养老保障、社会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地方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农村建设、宅基地管理、土地纠纷、住房保障、城乡教育差距、留守儿童、教师工资待遇、特岗教师计划、营养午餐计划、贫困生补助计划、学校安全、校舍改造、学校寄宿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在乡镇、村级层面,联合调研组在P镇及该镇Z村、X乡及该乡L村进行了密集的调研,就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低保、社保、五保制度的执行情况,访谈了低保家庭、村小学校长、乡卫生院医生等,本阶段共访谈126人次。
在整个实地调研过程中,调研组成员对调研工作全身心投入,每天上午7点之前起床,8点开始各种调研工作,中午从不午休,午餐后常常投入下午的调研访谈提纲准备之中,下午总在各部门正常上班之前赶到其工作地点展开调研工作,晚餐后是当日的工作总结讨论,常常研讨至凌晨2点,第二天一早又投入新的访谈调研任务中。
调研组认真对待每一个访谈对象,不同的访谈对象对扶贫开发认知不同,对于整个调研工作的贡献也不同。调研组充分尊重访谈对象表达的意愿,在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访谈对象往往敞开心扉,深入交谈。在调研工作开展过程中,调研组所到之处,不绝于耳的总是“你们工作太认真了,几十年没有见到你们这样的调研组了”。第三次在P镇Z村入村调研时,恰逢农忙时节,白天村民都上山干活了,调研组成员们只能到山坡田地里进行访谈,晚上在村办公室开展相关基线调查工作,每天晚上11点回旅店。P镇旅馆的老板对晚归的调研组成员说,“你们工作真是太投入了,真是没见过”,而这时,才是当天调查汇报和总结、讨论环节工作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