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快速早期反应模式

一、快速早期反应模式的发现与效果

Ilardi和Craighead在1994年回顾了抑郁症的认知行为疗法(CBT)效果研究,发现60%~70%的症状改善都发生在前4周,而整个治疗一般持续12~20周,研究者将其称为快速早期反应模式(RER)。

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随即出现的大量研究表明,RER在进食障碍、酒精滥用的治疗中同样存在,且可以预测治疗效果。并且这一现象并非认知行为疗法所特有,在心理动力学疗法、满灌认知疗法、安慰剂效应、人际关系治疗中都出现了这一模式。另外,一份包含各种治疗流派(认知行为、心理动力、存在主义及其他)和心理问题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RER有效地预测了最终的效果和后续效果(follow-up)。甚至在心理治疗之外的药物治疗中同样存在此模式:元分析结果表明,抗抑郁药物治疗中出现的RER可以预测稳定的治疗反应率和康复率,预测率分别为81%和87%以上。这说明RER是跨流派和跨人群的普遍现象。

研究者们还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Haas等以平均反应曲线为标准,区分出快、中、慢三种反应速率,以及五组治疗效果:受害、恶化、无改变、改善、康复,结果发现改善和康复组中的快速反应者显著多于中等和慢反应者,且在后续效果的保持上,快速反应者表现得更好。Lutz等运用增长混合模型(growth mixture models),根据当事人的不同抑郁水平和治疗早期的反应速率,区分出了三种类型:轻到中度抑郁,中等速度;中到重度抑郁,中等速度;中到重度抑郁,快速。结果表明,经历快速早期反应的当事人在最终效果以及后续效果的保持上都显著好于其他两种类型。

二、快速早期反应模式的解释

RER如何产生,与什么因素相关联?研究者们提出了各自的看法。Ilardi和Craighead认为,由于大部分的症状改善都发生在前四周,而根据CBT治疗手册,此时认知改善技术并未大量使用,因此应该是治疗中的一些非特异因素(nonspecific factors)起作用,他们提出了两个可能的非特异因素:治疗原理(treatment rationale)和行为家庭作业,这两者减轻了当事人的无望感,由此出现了RER。Wilson同样认为行为家庭作业可能可以解释RER模式,因为行为家庭作业在治疗早期就开始运用,并且可以增加当事人的自我效能感。

Lambert从共同要素(common factors)的观点解释此模式,他认为出现RER是由于治疗激发了当事人的获助希望,并且有积极的工作同盟。Hayes等的一项实证研究为此提供了证据:当事人被要求每周记录自己的心理状况,研究者对这些叙事材料进行分析发现,经历RER的当事人获助希望明显高于其他当事人。另一项关于进食障碍患者的CBT治疗研究也显示,被试的早期症状改善会使得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形成更强的工作同盟。还有研究者提出可以从心理障碍本身的特点来看待RER现象,比如恐惧包含三种成分:心理生理反应、回避行为和负性认知,而在治疗中这三种成分的改变是不同步的,RER可能代表了某种成分的改变。

另外,研究者们还提出了一些有关的当事人变量。Haas等认为经历RER的当事人可能有与治疗师有更好的匹配、更强的改变动机和组织表达能力。Cohen等的研究表明负性情绪调节能力弱的当事人,在治疗前四周的反应速率更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