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形城郭是一种城性隐喻
2021年,距离成都几十公里外的三星堆遗址,时隔30多年后再次发掘,让人们对这片土地的文化又萌生了好奇之心。由于三星堆出土的面具和青铜器都和中原地区有很大区别,有人甚至认为它是“外星人文明”。
成都金沙遗址也曾发掘出和三星堆一样的面具,学术界一直认为,金沙可能是三星堆文明没落之后迁移过来的。而这一次三星堆的发掘成果,为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因为6个祭祀坑里的文物,可能前后相隔几百年,所以“三星堆亡国宝器掩埋说”受到了冲击。因此,有学者认为当时三星堆和金沙可能是并存的。
虽然最终的结论仍待考古专家作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成都平原这片土地有着比我们想象的更悠久的文明。成都在叙述自己的“建城史”时,并没有追溯那么远。有历史记载的“成都”(用这两个字来指称这个城市),始于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从那时起,这个城市虽然有一些“别名”(比如龟城、锦城、蓉城),但是正式的名字就叫成都。它是中国最有连续性的城市之一,虽然也经历过战争,接近毁灭,但是城市的范围和今天的“市中心”大致一致。
从春熙路拐到成都IFS的南侧,会经过一片玻璃地面的古迹广场,地下就是沉睡了千年的唐宋江南馆街遗址。
成都市中心在改造和建设过程中,经常挖到文物,就是这个原因。在春熙路IFS(国际金融中心)到太古里的通道,游人会看到一小片玻璃地板,下面就是唐宋时的“江南馆街”,这里现在已被命名为“IFS古迹广场”;200米外的群光广场,也发现了遗迹,据说是唐代的酒肆“富春坊”。这说明,春熙路一带在唐宋时就是繁华的商业区(大慈寺商业区)。
成都有文字记载的城市建设,开始于战国。秦灭蜀之后,张仪提出了成都城市建设的想法,而蜀郡太守张若负责具体工程。当时在成都平原上一共建了三座城池,除了现在的成都,还有郫城和临邛(就是现在的郫都区和邛崃)。以当时的条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根据成都的地理条件,大体按照河流走势来建。因此成都最终没有建成像北方城市那种四四方方的样子,而是歪歪斜斜的,图形像一个乌龟,所以又有“龟城”这个名称。
当时的成都,“市区”分为两部分,分别叫大城和小城(少城)。大城在东,住着平民,还设有商业区;小城在西,大体是管理机构的所在地。这就是“少城”的开始。关于秦汉时期“少城”的范围,目前并没有确切证据,因为没有找到城墙遗址。从秦到唐,虽然城市也有变化,但是“大城”和“少城”的格局没有改变,只是在唐代末年,成都又大兴土木,重新修了城墙,护城河就是今天的府河和南河。
今天人们说的“少城”,是清代建的。成都很多古建筑,如果你走近一些去看文字说明,会发现大都是清代建的。明朝末年张献忠占领成都后,搞了很多破坏,他败退后,更是放火把城市全都烧掉,成都因此遭受了建城以来最大的劫难,几乎是毁灭性的。清军1647年占领成都后,发现根本没法居住,四川这边的“省会”一度设在阆中(保宁府),等1660年成都复建后才搬回来。现在看到的文殊院、大慈寺、杜甫草堂、青羊宫,虽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却都是清代复建的。
成都的灾后重建相当缓慢。康熙四年(1665年)开始修建城墙,到1718年,康熙已经当了50多年皇帝了,清政府才动员全川各府州县分段承包,加快修建成都的城墙与街道。此时,成都周边经济社会已经恢复,成了富裕地区。清政府这个“分段承包”的援建思路,让人想起2008年地震后我们各省市的对口援建,二者动员能力的差异自不待言。此后,在雍正和乾隆时期,成都的城墙都在进行加固。
平定三藩之乱后,成都地区的八旗兵逐渐增多,1718年,清政府下令在原少城土地上专为八旗兵及其家属修建“城中城”。这就是“满城”,人们也沿袭旧称称之为“少城”,我们现在所说的“少城”即这次修建的。少城周长22500多米,城墙高4.3米,俗称“穿城九里三,围城四十八”,有5座城门,其中以东大门受福门最为壮观,上有城楼,曾悬挂着内写“少城旧治”、外写“既丽且崇”的白底黑字匾额。
少城(满城)建设的关键人物,是当时的四川提督年羹尧。他仿照北京胡同形制,依据尊卑有序的八旗驻防格局进行了新修与扩建,共建官街8条、甲兵胡同42条。从形状上观看,少城恰似一条长长的蜈蚣,以长顺街为身,以它的东西街道、胡同为脚,并分成两翼,以五行相克的道理进行驻军排列,一度成为禁区。满城设有将军府,也叫将军衙门,就在今天金河宾馆那里,现在它还是长顺街的入口。
年羹尧还奏请康熙准许,截留赴藏平乱返川的1600名满蒙骁骑驻防成都,开了成都八旗驻防之先河。从此,在成都就出现了一个复制的、小型的“北京”。满城的街道,一律称为胡同,住的都是八旗子弟和他们的家属,到清末人数超过2万。但是,满城只是居住区,尽管设有两个储备物资的大仓库,但没有商业和市场,人们仍然要出东门买东西。
少城街道的胡同里依然可见当年八旗子弟在此生活的痕迹。
辛亥革命爆发,满城被视为清王朝在成都统治的象征,理所当然地被拆除了。满城内的“胡同”,全部都改名为“巷”“街”,来清除和清代有关的痕迹。在那之前,赵尔巽就在将军府的南面建起了“少城公园”,本意是为解决八旗子弟的生计问题,却也成了某种预言。成都人喜欢“少城”这个说法,虽然它和旧时代记忆有关,如今也不存在了,但是附近的一些地名都和少城有关,在行政区划上,这里还是叫“少城街道”。
少城的城墙被拆除后,成都整个城市的城墙(包括唐代修筑的罗城城墙)也都逐渐消失了。1911—1949年的成都,城墙管理混乱,有人甚至在上面私搭乱建。1949年后,城墙更被认为是落后的象征。1958年3月,毛泽东视察成都,那是他唯一一次来成都。在城墙上,他说:“为什么不能拆除?北京的城墙都拆了嘛……拆掉是先进,不拆是落后。”于是当年,成都就成立了“拆除旧城墙总指挥部”,拆掉的城墙砖用于市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