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成就孩子的全程教养法套装(10册)
- (美)霍华德·加德纳等
- 8443字
- 2023-01-03 19:01:53
第3章 超越智能:人类的天赋矩阵
1991年,在举办莫扎特逝世20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这位已去世的音乐大师又被众多不同的企业派上了商业用场。这种对莫扎特效应的利用并不使人感到惊讶,因为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无数人聆听过他那极富感染力的作品。同时人们也从不同的角度谈论他,称他为天才、神童、专才、音乐大师,说他悟性高、极具创造力、聪明、才华横溢……如果我为了以下两个目的援引莫扎特的例子,那么希望人们将此视为崇敬莫扎特的表示,而不是进一步利用他的标志。我这两个目的是:第一,澄清我们在谈论杰出人才时所用术语的本质;第二,介绍我对人类的才能或天赋所持有的不同观点。
莫扎特能够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遐想。他是我们心中最典型的神童,像毕加索、穆勒(31)一样早慧;像他之后的音乐家同行费里克斯·门德尔松(32)、卡米尔·圣-桑(33)一样具有超凡的才华。虽然他独创的风格是逐渐显现而非突然形成的,但他还是被认为拥有无限的创造力。他的音乐作品,像他的音乐家同行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34)、理查德·瓦格纳(35)的作品一样风格独特;他和同时代的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36)、卡尔·狄特斯·冯·狄特斯多夫(37)一样多产。人们还认为他智力非凡,像歌德、伦勃朗或乔治·艾略特(38)一样深刻地洞悉人生。
因此,莫扎特的研究者和心理学专业的学者们均对以上说法习以为常。虽然学术用语常常有被扩散使用的倾向,且术语轻度泛滥造成的危害并不太大,但有时人们也应该回过头来思考一下,该如何用统一的规则来扩展或应用术语。如果此种应用方法建立在连贯的理论架构上,那么对探讨、研究和理解都会有所帮助。以下我将介绍一个框架,以便讨论我所命名的“天赋矩阵”(giftedness matrix)。在这一过程中,我还将解释一组术语之间的区别,希望有助于读者理解。
天赋的分析框架
每一项认知行为都必定有一个行为的主体,去完成某项任务,或在某个领域内进行一个或一系列动作。即使这一主体单独活动,他的所作所为也有可能被该领域的专家加以评估。无论是评价天才惊世骇俗的举动,还是评价普通人平淡无奇的行为,都有一个可行的分析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这个分析的框架可以进行如下分解。
从生物心理学的视角出发,需要探讨行为主体的能力、爱好、价值观和目标,同时也要探讨行为的遗传基因和神经基础,分析其认知的能力、属性和气质倾向。
从行业/领域或任务的视角出发,需要评估在该社会行业或学科领域内部,一项任务或活动的完成情况。传统上,这项任务由哲学家或该行业/领域的专家进行,但由于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行业/领域内的人工智能专家也开始介入对任务完成过程和结构性质的分析。
另外,对某一行业/领域中的行为或产品的评价或判断,由该行业/领域内具有丰富知识的人,或按照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39)的说法,由该行业/领域的成员来担任。缺少了这些人或组织的判断,就不可能知道行为的结果是否令人满意,更谈不上给予正确的评价了。如果没有这种级别的评判,也并不说明任务或工作一定完成得不好,只是无法对此断言而已。而在社会科学领域能够做出判断的,就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
天赋矩阵及相关概念
以这个分析的框架为出发点,我现在回到天赋矩阵的有关术语上来,暂且试着初步给出它们的定义。
智能
正如我在本书第1章中所说,智能是一种生物心理潜能(biopsychological potential)。无论从何种观点出发,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慧都会先考虑他的遗传因素和心理特征,包括从认知能力到性格特点的许多内容。近来认知研究的新进展已经表明,人们对智能概念的理解是非常深入和全面的。
天赋
天赋是早期发育成熟的生物心理潜能的标志,存在于文化中的每一个领域。如果一个人进步很快,并在某一行业/领域内潜力惊人,人们就称其为“有天赋”。人类个体的天赋可涉及任何一个被承认的智能领域。
天资超常
天资超常是在某一领域内的天赋达到登峰造极程度的表现。莫扎特被认为是奇才,是因为他在音乐方面有着远超常人的天资。通常天资超常的奇才都局限于某一领域,如年轻的数学家卡尔·高斯(40)的天赋,就不同于早慧的英国画家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41)和象棋神童塞缪尔·雷谢夫斯基(Samuel Reshevsky)。同样,莫扎特和其他极具天赋的少年,包括他的姐姐娜奈尔(Nannerl),都是不同的。但是偶尔也会出现极少的特例,即全能的天才,可能达·芬奇就是一个。
专才和专家
专才和专家指的是从事某一学科或领域的工作10年以上,颇有经验和心得,并精通这一领域极高水平的技能和知识的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一定有创造力,他们也不一定热爱此领域并愿为之献身,所以专家应被视为仅具有高超技能的人才。莫扎特当年的同行也可以应顾客的要求谱写协奏曲或交响曲,虽然堪称作曲的专家,却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力。他们早已被人们遗忘。
创造性
创造性是某种特定作品或产品的特征。这类作品起初在各自领域内显得十分奇特新颖、难以理解,最终却为人们广泛接受。是否原创或有无创造性,必须由领域内学识渊博的人做出判断,而不管这一领域或学科是古老的还是新兴的。专门知识或技能与创造性之间的确有相当大的矛盾,如有些专才和专家毫无创造力,而一些人在远未成为专家之前就表现出了超前的惊人创造力。
天才
我现在鼓足勇气,以诚惶诚恐的心情来介绍最后一个术语——“天才”。我将这个人人崇敬的标记留给那些既是杰出的专家,又有非凡的创造力,同时其作品或理论还具有广泛甚至相当广泛的重要意义的人。在科学领域内,正是像牛顿、达尔文这样的天才,发现了具有普遍性的重要原理,而在艺术领域内,只有天才方能创作出让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时代的人都能欣赏的不朽作品。我们有充分理由以天才来称呼莎士比亚、歌德、伦勃朗和莫扎特,因为他们的作品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可能其他文化背景和时代也有值得称之为天才的人,但只有经过相关领域的考验,他们才能被确定下来。
传统心理学对天赋矩阵的研究
大多数传统心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仅仅是人的个体,我认为这是片面的。这种片面或偏见所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没有考虑到所研究的特定任务或领域,而仅仅假定能力的表现与某种文化背景下的领域无关。这种片面性所带来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很少考虑到判断心理属性的过程。至少在心理学家之中,这一过程就和心理学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研究天赋矩阵最有影响的方法,与在智能和智力测验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方法相同。按照比内-斯皮尔曼的传统(42),智能是人的独立属性,可以单独评估。此外还有一个典型的传统假设,即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一定数量的智能,而且在幼年时期即可被测出,与其所受的训练和成长的环境关系不大。即使已经有人在做将智能多元化的工作,如路易斯·列昂·瑟斯通(43),智能也仍然被认为是一种相对固定的属性,用纸和笔等工具就可以很容易地测出。
即使大众对智能持有这种传统的,甚至可以说是过时的观点,天赋矩阵的研究模式也还是可以建立的。“有天赋的人”,就是智商高的人。智力早熟者,智商可能更高,甚至可以在幼年早期即被确定。“天才”既可以是儿童,也可以是成年人,关键是智商足够高,可能需要超过150才行。有一种观点认为,创造力和智能是相关的,而另一些研究者则强调智能和创造力没有关系。曾经出现过一种没有完全确定的共识,即对于智商达到120以上的人,其创造力与心理测量得出来的智商无关。根据我的看法,这种根据心理测量研究方法发展出来的创造力测试,比智力测验更不可靠。因为这种测试无一例外地只看重世俗的所谓创造性的例证,如鸡尾酒会上与人交谈时的风趣幽默、反应灵敏的表现和能力,而不看重人类所创造出的具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伟大成就。我还想说的一点是,就智力测验而言,讨论“专家”这一字眼有些反常。因为智力测验将智能视为人所拥有的最普遍的特质,而“专家”则与特定领域的能力相关联。当然,如果是那些智商在前2%的门萨俱乐部(Mensa Club)成员,他们中的一些人除了是智力测验的专家,在别的领域可能一无所能。
对智能及其有关事物的当代观点
当前,反对智能一元化的观点经常出现,这些观点倾向于认为,最好将智能的本质看成多元的。如前所述,其中比较典型的结论就是分析测试成绩的有关因素而得出的。当然,这一研究同样会受到限制,那就是评价不同能力所用的方法和工具性质的限制。
我在自己的工作中,则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观点来看待智能的问题。几年前,我为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既然存在着那么多由“最终状态”(44)表现出来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在世界上又得到了广泛的珍视,那么这些可能存在着的多种能力的心理学本质又是什么呢?用这种方式提出这个问题,这在当时被视为异端。因为我的研究看重的只是那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人物,而不是抽象的能力,这使得标准化测验变得毫无用处。此外,我认为看待这些人物和能力的方式,应该和文化背景相联系。只要某种能力在一种文化背景中被视为有价值,这种能力就应被列为智能;若在某一种文化背景中或领域里,人们不承认其价值,那么这种能力就不能被认为是智能。正是从这个观点出发,我发展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参见第1章、第2章)。
有了这种智能的概念,就可以用新的、统一的方法来讨论天赋矩阵。一个人有“天赋”,就意味着他在与智能有关的领域中潜力惊人。“神童”或超常儿童是指不寻常的早慧的人。“专家”是指在某一领域内能力迅速地达到了高水平者,不用考虑他的方法是有新意,还是仅为重复固定程序的实验。与此相反,如果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内解决问题或设计产品的方法和思路,一开始被人们视为创新或不可思议,最后被认可并得到赞赏,他就应被认为有“创造力”。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导出“天才”的定义,但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有资格称为天才的人,应该是那些在某一领域进行了创造性的工作,并对该领域的定义和范围产生了极强影响的人。这一影响使得将来在此领域工作的人不得不认真思考、努力学习那些天才做出的具有创造性的贡献。这些贡献越具有普遍意义,就越能超越文化背景和时代,这个天才也就越伟大。年轻的作家面对莎士比亚和歌德的不朽作品,往往会肃然起敬,原因就在于此。这些巨人已经在这一领域达到了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度。
在以上讨论中,我已经介绍了一种认识智能的新观点。随后,我将按照这种观点,把天赋矩阵中的其他术语概念化。这种分析的有效程度部分取决于矩阵本身的协调一致。但对于研究行为的科学家来说,更重要的检验是分析行为的结果与已知的人类行为相一致的程度,以及这种分析是否能够增强对行为的理解。
因此,接下来我要进行发展轨迹的分析。我将讨论一个人发展轨迹上的4个不同阶段,并且随时考虑到智能、天赋和创造性等相关的概念。以上主要概念见表3-1。最后在结论中,我将谈谈这些观点对教育的启示。
表3-1 天赋矩阵概念一览表
5岁时:对行业/领域一无所知
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年里,孩子大脑中对周围世界是如何运作的就形成了相当牢固的看法。这里所说的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人类世界。同时,他们对于人类经常使用的一些基本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数字、音乐、二度空间的概念等,也具有了初步的判断能力。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并不一定需要经过正规的训练。幼儿获得这些符号技能和理论概念知识的主要来源是他们与所生活的世界之间自发的相互作用。我们并不否认幼儿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所受到的特定影响,只是强调在丰富、合理的环境下,各种能力的进化是很难被阻止的。
对大多数幼儿来说,早期的智能发展应被称为“前领域”或“前行业”型,即幼儿在智能的发展过程中,并未觉察到存在于他们文化背景之中的有关领域。对于已经建立起判断标准的相关行业,他们更是集体无意识。有些孩子幼年时可能会被特殊的领域所吸引,也即我所说的“明朗化体验”(crystallizing experience)。但对大部分孩子来说,被吸引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兴趣而非他们所拥有的能力。
但是也有例外,莫扎特就是一个。像他这样偶尔出现的神童,从小就对文化背景所赞赏的某个领域表现出特殊的亲密感,而且他在很小的时候就精通了这个领域的技艺。在这些特殊的例子里,这些孩子就因跳跃式的发展而拥有了一个很高的起点,达到了专家的水平,说不定还具有创造力。
幼儿的创造力很难解释。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所有幼儿都服用了能产生创造力的“灵丹妙药”。他们特别愿意超越自己知识的界限,以巨大的热情投入游戏和活动;他们创作的作品经常比年长者的作品更令人印象深刻,并使该行业人士大为震惊。但我认为合理的说法应该是:这些创造力与行业无关。尽管幼儿的作品可能会在领域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他们往往对该领域的运作漠不关心。
10岁时:开始掌握行业的规则
进入学龄期后不久,对于文化背景所展现出的机会,不同的孩子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证据表明,不管这种倾向是否由学校诱发,孩子总是很想知道某一行业/领域的规则和文化的传统,他们渴望尽快掌握它们。在艺术上,我们发现孩子有一个朴实求真的阶段,他们不用比拟的手法,尽可能创作出准确的作品。但同样的倾向也发生在其他所有领域,那就是孩子们希望知道“游戏”的规则。
因此可以说,在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大脑中,领域的存在和行业的意识都已清楚地出现。如果孩子们选择或被选择未来从事某一行业的工作,他们就想尽快获得有关的专业知识。在更广大的社会范围内,孩子们也希望自己尽量多地受到文化的熏陶。
对孩子来说,这个阶段的作用相当于“学徒期”,即通过老师的传授,学习特定领域的专门技能和知识,并了解文化的内涵。进展快的,可被视为天赋优异者或超常儿童。但此时若论及创造力或天才,似乎为时尚早。在这一阶段,孩子无边无际的自由发展已经停止,但非正式的跨领域探索尚未开始。
即便此时创造性的工作还没有出现,一个具有创造力或不具有创造力的生命也已经定型。这是因为创造力极大地取决于气质和性格的特点,取决于人口统计学中所说的偶然性。那些处于或感觉自己处于自身文化边缘、雄心勃勃并执着追求、拒绝批评而坚持走自己道路的年轻人,极有可能在“冒险”中开始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那些在所处群体中感到舒服和惬意的人,那些在自己的领域中从未感到压力和不和谐的人,则仅仅可能成为专家。
青春期:站在十字路口
15~25岁这一阶段,是天赋矩阵发展轨迹中最真实的时期。作为神童的时期已基本结束,距离天才还有一段时间,这是最为重视专业知识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如果谁能投身某个领域,学习10年,就可能达到专家的水平,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至少能做出一定的贡献。他们也可能在某一行业有所建树,并成为具有一定声望的人。他们的智能在现时社会的各种活动中能够正常地发挥作用,因此能在当前行业认可的范围内顺利工作。
但是至少有一部分人不会停留在专家的水平上。有时他们会断然掉头,变得富有冒险精神,开始怀疑正统观点,向往突破旧观念的束缚。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追随前辈的步伐,而是向前辈发起挑战并力图超越自己的老师。这种日益增加的压力可能会导致所谓的中年危机。事实上,的确有一些人在青春期过后,身上的创造力就暂时停滞或永久地消失了,而其他人则直接向所从事的行业发起挑战,他们成功的可能性难以预测,结果各有不同。如果能成功地驾驭这个充满危机的时期,就有希望长久地保持创造力。
成熟的实践者在天赋矩阵中的位置
10年很快就过去了。在30~35岁这一阶段,一个人在天赋矩阵中的最后位置很可能就确定了。准确地说,如果专心从事某一领域的工作,此时要么成为令人满意的专家,要么成为不能令人满意的“专家”,或者成为想取得卓越成就而失败的人。
但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些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力求超越单纯的智能、天赋、专长,一生追求拥有创造力的人。我们早就知道这些人的性格特点:野心勃勃、自信、轻度神经质、富有冒险精神。我自己的研究也证明,无论所从事的行业/领域是什么,拥有创造力的人都具有十分相似的性格。他们惯于要求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得到他人的好评。
但我也曾试着理解这些人,当他们在现有知识和技能的边缘工作时,会有什么感觉。思考前人未曾有过的想法和做法,确实是既令人振奋又令人生畏并感到紧张的事。这些人无论多么善于忍受孤独,在认知和情感上似乎都需要支持。不可思议的是,他们使我想起了刚开始教孩子学习语言和文化的母亲。创造发明者为了让别人相信自己的神经没有问题,起码要说服另外一个人,使他明白自己的确发明了一种新的语言,或者发明了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看待事物的新观念。如果没有一系列非凡的智能、社会影响力以及人格特性,投身于创造性的事业是很难想象的。
我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类个体的模式:经过第一个10年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这个人会发表一个十分极端的观点,震惊他所投身的领域;再过10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另一个更加综合的观点会再次出现。在某些领域,如数学、物理学、诗歌创作中,持续有所突破的可能性不大。但在其他领域里,几十年中出现连续突破的可能性还是有的。这就是为什么像毕加索、玛莎·格雷厄姆(45)这样的艺术家能长期保持旺盛的创造力,为什么像弗洛伊德和达尔文这样的科学家能够发现一个可供他们终身探讨的真理。
理解创造力已属不易,要说清楚它与天才之间的界限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我只能简单地设想:天才是极具创造力的人,他们的见解奇特、新颖,能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打动人们的心弦。仅仅在个人的领域内取得进展已经够困难的了,要取得能够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进展,简直就是奇迹!也许将莫扎特、孔子、莎士比亚视为奇迹并不过分,如果说人类和宇宙之间存在着不可思议的共鸣,那他们就是证据。
再加上天才,天赋矩阵的发展轨迹就圆满了。幼儿的创造力与行业/领域无关,专家接受行业/领域的要求,这些行业/领域正是创造者发起挑战的对象。而天才则会在向某一行业/领域发起挑战的同时,创造出或找到更新、更复杂的作品或答案,更深入地揭示人类的内心世界。
说到天才时,人们通常会离开行为科学的范畴,所用词语似乎更接近文学和艺术,而不像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我们甚至无法解释天才,也无法否定他们的存在。无论莫扎特是否照亮了社会科学发展的道路,他至少永远在提醒我们,偶然间,人类能够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
对教育的启示
设计一个描述和分析天赋及其推论的发展框架,自然会产生如下问题,即怎样才能培养或教育天赋优异的人才?有时我们会听到伤感多于诙谐的嘲讽:摧残天赋优异且具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比鼓励他们开花结果容易得多!正因为我们对他们所探求的奇异现象所知太少,对家长和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请别伤害他们”。
不管怎么说,我相信上述讨论至少可以产生几个一般性的启示。第一个启示是,描绘天赋优异、专才、创造力形成的各种方式,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提出以下问题:我们所需要的杰出表现和卓越成就是什么样的?培养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时所面临的问题,与培养一个超常儿童,或训练一个人成为专才或专家时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大的不同。在一种文化背景下被视为优异天赋的,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可能被认为毫无价值,甚至是包袱。反过来也是如此。分解这些天赋的表现形式,确定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对于任何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有用的。
第二个启示是采用发展的方法进行教育。人们一旦承认对不同年龄和不同阶段的孩子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就应该关注不同形式的文化信息,将教学内容与不同的动机或认知模式相结合,设计出来的教育方法就应该考虑到这些发展的因素。希望一个5岁的孩子接受来自有关行业的批评,就像阻止一个拥有远大抱负的大师,让他接受来自行业的批评一样不合理。
第三个启示与提供给孩子的教育模式有关。孩子能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取决于他所接触的成年人或教师所展现的是专才、创造力还是某种程度的天才,也取决于他在早期被鼓励或被阻止模仿的,是天赋矩阵中的哪一种。在“天赋项目”的课程中,教师或家庭教师的决定对孩子的最终发展方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为特定的受教育者做出选择时,能否考虑在更广的社会范围里传播有关天赋的概念和信息,是一个重要问题。就像我在中美艺术教育比较的研究中表明的那样,天赋的概念、应用以及它在某一种文化背景下求得发展的方法和方式,与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传播的信息完全不同。即使在美国,对于什么是今天的天赋、什么是明天的天赋,都可能有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观点。
在美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讨论天赋和教育时必然会突出强调儿童个体差异的重要性。然而,如果此前的讨论有道理,它将提醒我们,无论是哪一种天赋,都不能被看作单独存在于某个人头脑中或身体里的东西。通过唤起对任何活动的注意,尤其是与超常行为有关的行业/领域特征的注意,我希望教育工作者们重视那些能够培育或阻碍天赋发展的非人为因素。
价值观的讨论似乎游离于科学研究之外,但在社会学的研究中,价值观的探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影响对以下问题的看法:天赋由什么组成?怎样在一个社区里确认、培养、激发孩子的天赋?此外,受教育的机会人人平等和培育英才本不应发生冲突,但二者之间却存在着不可否认的矛盾,这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甚至很突出。在我们之中,愿意贡献自己的精力探讨这些十分有趣的问题的人,有特殊的责任去关注价值观的争论。可能的话,这些人应尽力协助自己的同事、教育工作者以及公众,在价值观的问题上做出思考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