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藏起炫耀之心,低调做人不做出头鸟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自视颇高,他们锐气十足、锋芒毕露,待人牛气冲天,有十分的才能与聪慧,就十二分地表现出来,表现得无所不知,这样的人太过于炫耀,不懂得隐藏自我,往往会因此而遭人嫉妒,导致在人生旅途上屡遭波折。

炫耀是遭人嫉妒的箭靶

有道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果你要特立独行,与众不同,那就会有很多人对你看不惯,群起而攻之,就要想办法把你搞得和他们一样。因此,做人就应当少一点炫耀之心,适时地糊涂一些,得让人处且让人,事事留有余地。这样在生活中才能够不结仇,不结冤,不吃亏。

在电视连视剧《水浒传》中,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片断非常精彩:武松手握酒杯,仰脖而干,身子东倒西歪,步履轻漂虚浮,蒋门神于漫不经心之际,鼻梁突着一拳,尚未回过神来,眼额又遭一腿……当其终于醒悟这绝非是酒鬼的“歪打正着”之时,其身已受重创而无还手之力了。武松所用的“醉拳”,乃武术中一高难度拳术,委实厉害之极。“醉拳”的厉害,在于一个“装醉”,表面上看来跌跌撞撞,踉踉跄跄,不堪一推,而其实呢,醉醺醺之中却杀机暗藏,就在你麻痹大意之时,却被“醉鬼”打趴在地。

因此,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只是迷惑对手的手段。人生也是这样,要学会装醉。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就是这个道理。不然,当你志得意满目空一切时,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

春秋时期,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众将首先进行击剑格斗,都使出了浑身本领,争先恐后。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来,参加下一轮射箭比赛。在射箭项目上,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有的射中靶边,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3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颖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立有大功。颖考叔上前,三箭射击,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打了个平手。

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对手一眼,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却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颖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提了长戟就来夺车。颖考叔一看,拉起车来飞步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颖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因此怀恨在心。

颖考叔果然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颖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颖考叔射去,一下子把没有防备的颖考叔射死了。

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颖考叔的死就是因为他不知道糊涂保身,锋芒太霹的缘故。当今社会,此理仍然。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下了坟墓。

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吧。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己,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

杜甫有句名诗:“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后来也不知是哪个聪明人演绎出一个推论:“出头的椽子先烂”,据说还很灵验。“出头的椽子先烂”,这是一句老话。应当说,这句话在客观世界中反映了客观事实。对此“屋檐下的小雨”可能理解的更深。君不见,一年四季,风吹雨淋,年复一年,日久天长,出头的椽子先烂是自然而然的了。在客观世界中,类似的事情很多,人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然而,在社会生活中这类事情也是屡见不鲜。我们这些人在工作、学习中或多或少地都会尝到“出头的椽子先烂”的滋味,恐怕也都是受害者。君不见,有的人工作成绩突出受到上级的表扬奖励。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上级表扬和肯定了这个人的工作是要引导大家向这个人学习。但事与愿违,这种表扬奖励往往搞得这个人很尴尬。风言风语、冷嘲热讽会随之而来。甚至有人还会颠倒黑白向受表扬的人施放冷箭、泼脏水。搞得谁也不愿意再出头,只能是随大流得过且过了。

一篇小说《卧底》,就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道理。《卧底》讲的是一名试用记者为了把工作搞好,为了伸张正义,为了给穷人出一口气,到一个小煤窑作卧底记者,结果出现意外,他失去了光明,也失去了那份工作。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人的力量相对于强势是有限的,揭露这个社会的黑暗面是一个记者的职责,但是在现实社会里毕竟深藏着势力、金钱、利益等一系列难以想像的东西,靠一个记者的身份去解决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记者毕竟是一个凡人,俗话说得好,县官不如现管,再能干,在有些问题面前也显得很苍白,很无力。

为了揭露社会黑暗面,他失败了,不但失去了人身自由,更失去了工作,一个30多岁的人,下一步将去何方,古人的教训,古人的名言,我们为何不用?

由此看来,“出头的椽子先烂”,也许不仅仅是轻轻松松的潇洒之言,而是人生痛苦经验的总结。

一个人事业有成、春风得意,难免锋芒毕露。若不知收敛,一味卖弄乖巧,耍小聪明,甚至逞强斗勇,定会伤及上下左右,招致诋毁诽谤,最终落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如果糊涂一点,大智若愚,藏巧于拙,如孙膑装疯卖傻、司马懿装傻充呆,不仅保全了身家性命,而且也为最后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韬光养晦,来点糊涂,则未尝不是明哲保身之道。

越是聪明就越不应该卖弄

你或许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群猴子住在江边的一座山上。这座山飞瀑流泉,树木繁茂,风景十分秀丽。

有一天,吴王带着随从乘船在江上游玩。当他在江两岸的奇山异峰中发现这风景秀丽的猴山时,感到异常兴奋。吴王令随从在猴山脚下的江边泊船,他要带领他们下船登山。

山上的猴子们往日的平和与宁静,突然被这么多上山来的人打破了。它们吓得惊惶失措四下逃走,躲进荆棘深处不敢出来。

一只猴子却与众不同,它从容自得地停留在原地,一会儿抓耳挠腮,一会儿手舞足蹈,满不在乎地在吴王面前卖弄着它的灵巧。吴王用箭射它,这只猴子并不害怕,吴王射过去的箭都被它敏捷地抓住了。吴王有些气恼,便命令随从们一起去追射这只猴子。面对这么多人射过去的箭,猴子难以招架,当即被乱箭射死。

这个猴子,倚仗自己的灵巧,不顾场合地卖弄自己,以至于就这样丢掉了自己的性命。作人应以此为戒,千万不要恃才傲物,在人前显示和卖弄自己的一点儿雕虫小技。否则,必将作茧自缚,甚至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随着秦统一战争的不断胜利,吕不韦的权势也一天比一天大,甚至盖过了秦国的君主秦始皇。秦始皇亲政后,说吕不韦私通叛党,免除了吕不韦的相国之职,让他去河南就职。

吕不韦到了河南之后,河南就变成了政治、经济、外交,甚至是文化中心。各国使节或是来访大臣到咸阳之前,都会先到吕不韦那里停留议事,到达成阳见秦始皇时,所提出的往往是在吕不韦那里得到的结论。在成阳的大臣遇有重大问题和疑难事件,也会和吕不韦书面往来商议,甚至亲自跑到河南求教。秦始皇闻知,心中越发担心了。谁知吕不韦一点没有收敛的迹象,他召集门客吟诗著作,议论时事,俨然成了首脑。吕不韦的门客到处游走,希望为他重新选一个主人。也有的国君,极力要求吕不韦到他们的国家担任重要的官职。

吕不韦仗着这些越来越大胆了,还企图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再次发家。这次秦王终于忍不住了,他不能坐视吕不韦的风头盖过自己,也无法容忍吕不韦对他的权威提出挑战。秦始皇送给吕不韦一封信,信上写道:“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秦国要封你河南十万户?你与秦是什么亲属关系,可以称为‘仲父’?你和你的家属还是滚回到蜀地去吧。”

吕不韦已经年迈,怎么能够走到四川呢?吕不韦知道事情已不可挽回,便饮鸩而亡。

吕不韦的悲剧就在于他超越了做人的界限,他声势显赫,“傲”字当头,给秦皇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从这个层面来说,吕不韦的悲剧不可避免。

智慧的人都知道藏而不露,有了一点点本事就喜欢卖弄的人是愚蠢的。在职场上,这种人往往会狂妄自大,树敌太多,与同事之间不能水乳交融地相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语言表达、行为举止上锋芒太露,以至影响到他人。喜欢炫耀的人,他们的这种锋芒好比额头上长出来的角,如果不想办法自己磨平,时间久了必会被人折断,那时候,受的伤就重了。

解缙是明初著名才子,洪武二十一年进士。明太祖朱元璋特别喜爱他的才能,让他每天在自己身边,朝夕谈论不倦,待之如家人,宠遇一时无人能比。

解缙受宠日深,便想到“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古训,又自负高才,敢言人所不敢言。他给朱元璋上了一封万言书,指出朱元璋“御下严苛”、滥诛大臣、以喜怒为赏罚等诸多毛病,又首次提出分封亲王的权力过大,恐后世会危及朝廷。

解缙所言无不深中朱元璋的弊病,所言分封权力过大当时虽未见弊端,但后来成祖朱棣起兵燕京,夺去侄儿建文帝的皇位,也印证了解缙的先见之明。然而这些都是朱元璋的大忌,群臣应对奏章中哪怕有暗示隐喻这些弊病的意思,都会被严刑处死,甚至灭族,解缙尽言无隐,言辞也犀利无比,朱元璋却体谅他的忠心,虽然并不采用,也不怪罪,对左右侍臣连声夸赞解缙“高才”。

解缙受此鼓励,越发敢言。明初宰相李善长因受胡惟庸谋反一案牵连,被朱元璋杀死,举朝无人敢言其冤。解缙却想为李善长鸣不平,恰好工部侍郎王国缙也有此意,两人一拍即合,以王国缙的名义,由解缙草疏,上章为李善长鸣冤。

朱元璋看罢奏章后大怒,本想重惩王国缙,后来知道奏章出自解缙之手,只好置之不理;却也怕解缙再闹下去,令他无法收拾,便让解缙的父亲把他领回家,再读书十年,然后再回朝做官。朱元璋对群臣从不姑息,稍有过错便严刑立至,独独对解缙爱护备至,解缙屡触忌讳,还能保全首级,也算是例外中的例外了。

解缙回家乡读书只有八年,朱元璋病逝,建文帝即位。不过建文帝欣赏重用的是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些人,并不起用解缙,解缙在建文帝时期只能默默度日。

明成祖朱棣起兵燕京,经四年血战,攻取南京,大臣不是逃去,便是自杀殉国,降附朱棣的人很少。解缙却率先到宫中朝拜朱棣,朱棣早闻解缙的才名,又知他是父亲最喜欢的人,况且他又最早归附自己,可为群臣表率,马上予以重用,让他和杨荣、杨士奇、胡广、黄淮、金幼政、胡俨等人组成内阁,充当自己的顾问,而以解缙为主,这就是明朝内阁制度的由来,解缙便是明朝内阁的第一任首辅,只不过此时的内阁不过是皇帝的一个智囊团,权力也没有后来内阁那样大。

解缙深得朱棣赏识,又犯了在朱元璋手下的老毛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无隐讳。应该说朱棣对臣下的宽容比他父亲要强得多,朱元璋把手下功臣杀得一千二净,朱棣对手下功臣却是一个不杀,个个富贵天年。解缙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越发放言无忌,无事不敢为,却为自己种下了杀身的祸根。

一次朱棣在一张纸上写了几位朝廷大臣的名字,让解缙品评其短长,解缙直言无所隐,把这些人的毛病揭示得淋漓尽致。朱棣也认为他说得很对,但这些大臣知道后,却恨解缙入骨,一有机会便在朱棣面前指摘解缙的过失,大进谗言。众口铄金,久而久之,朱棣也不能无动于衷,况且解缙才高气傲,不拘小节,本就是容易犯小错误的人,积累到一起,就成了大毛病了。

解缙又在随后朱棣要更换太子的“易储”风波中死保太子,联络群臣,大造声势,维护太子的地位。朱棣虽迫于群臣的压力,最终没有更换太子,但一想到要让自己厌恶的儿子承继江山,心里就堵得慌,罪魁祸首自然非解缙莫属。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因没当上太子,更是恨不得吃解缙的肉,天天寻找机会置解缙于死地,诬陷解缙向外泄露宫廷中的秘密,朱棣也不管是否属实,便把解缙贬官为广西布政司参议。

永乐八年,解缙从广西回京述职,朱棣正领兵出塞攻打蒙古,解缙没见到朱棣,便向当时监国留守京师的太子禀报事情,然后就回广西了。朱高煦知道后,便诬陷解缙趁皇上不在时,私自朝见太子,图谋不轨。朱棣蓄怒于心很久了,再加上朱高煦的诬陷、身边大臣的挑拨,勃然大怒,派锦衣卫把解缙捉回京师,投入诏狱,严刑拷问,所牵连的人无不下狱。五年后便命锦衣卫指挥纪纲在狱中把解缙处死,年仅47岁,一代人杰就此殒灭。

俗话说,“谦受益,满招损”,才华出众而又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吃大亏而不自知。真正的智者是低调处事、善于隐匿、深藏不露的人。

显露才华要适可而止

锋芒本意是刀剑的尖端,就像人们显露出来的才干。一个人若无锋芒,那就是立不起来的藤蔓、提不起来的豆腐,在社会上是不可能行得通和站得住的。所以有锋芒是好事,是个人立世的前提,事业成功的基础。但锋芒是把双刃剑,它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因此显示自己的锋芒时应该小心谨慎,平时应将其收敛在剑鞘里。藏起炫耀之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即便是你再有才华,也不可能锋芒毕露,即使要显露,也要适可而止,否则的话,他会令你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痛败。

可惜的是,在初入社会时,朋友会告诉你:“一定要锋芒毕露,这样才能在同辈中脱颖而出,是千里马就应该跑在最前头!”同时长者也会告诫你:“年轻人切忌锋芒太盛,‘直木先伐’,所以应当藏而不露!”其实这两种说法都走了极端,如果你能学会儒家的中庸之道,适当显露才华会让你更加出色。

或许你有别人不具有的特殊才能,甚至还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刚刚进入一个新的工作环境,没有人了解你,领导看你就像一张白纸,文章做得怎么样就看你的发挥了。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要想怀才而遇,就必须才华外露。不露,就没人知道你有这种才能;领导不了解你,也就没法重用你、提拔你。如果你把自己的能力一直隐藏起来,时间一久,领导就会认为你是无能之辈,不再理你了。

“露”还要看你的领导是怎样的人。上司开明,他会因你外露的才能而重用你。如果你在嫉贤妒能的领导面前“露”起来没完,就要走背运了。有些领导不愿意把风采和才华俱胜于己的人留在身边,因为他们要防着不让人取而代之,在这样的领导面前乱露而走背运的例子从古至今比比皆是。

中国还有句俗语,叫做“出头的椽子先烂”,说的正是为人不可太露的道理,《庄子》中的“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挺拔的树木容易被伐木者看中,甘甜的井水最容易被喝光。才华横溢、锋芒毕露的人也最容易受到伤害。因此,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把握好露与不露的分寸,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当你志得意满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才不会被别人当靶子打。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也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还是收敛起锋芒、掩饰起才华最为明智。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自视颇高的人,他们锐气旺盛,处世不留余地,办事咄咄逼人。他们虽然也有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这种人却往往过于天真,没有把握好露与不露的关系。有一位分配到某单位的大学生,他从下车间开始,就对单位的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顺,未到一个月,他就给单位领导写了洋洋万言的意见书,上至单位领导的工作作风与方法,下至单位职工的福利,他一一综列了现存的问题与弊端,提出了周详的改进意见。他被单位的某些掌握实权的领导视为狂妄、骄傲乃至神经病,不仅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还借别的理由将他退回学校再作分配。两年之内,他因同样的情况,换了好几个单位,而且一个比一个更不如意,他牢骚更甚,意见更多。

此人作为锋芒毕露的典型,在新的人际交往圈子中未能处理好包括上下级在内的各种关系,加上在工作上又不注意讲究策略与方式,结果不仅妨碍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才能,还招来了妒忌和排斥。这种人就是看不到社会的复杂性,把社会看得过于简单和理想化,而且不知道及时改变自己的思想,因而,他们往往不是因为锋芒毕露走向成功,却极易因屡受挫折而一蹶不振。

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典型在旧时是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滥杀功臣之事,所谓“杀驴”是也。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

大家读过《三国演义》后可能注意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锋芒毕露了。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此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刘备死后,阿斗即位。刘备当着群臣的面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叩头流血。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他说让诸葛亮为君,怎么知道没有杀他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制”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为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

锋芒是非常扎眼的,会让许多心胸狭窄的人受不了。一些喜欢炫耀的人,急于显露自己才能和实力,处处张扬自己,往往会“出师未捷身先死”,而一些善于掩饰自己的人,却往往能抓住时机,一举成功。含蓄节制乃生存与制胜的法宝,其中的分寸需要你在为人处世中慢慢修炼。

藏起炫耀之心,就是要适时放下身架

对每个刚走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要成就一番事业,并不一定一开始就得从事“高人一等”的职业。纵观那些有所成就的人的经历,更多的人都是经历了别人眼中所谓“低人一等”的工作,积累了经验,增长了阅历,才取得最后的成功的。甚至有人就在那些所谓“低人一等”的职业上干出了成绩。

有一位大学生,在校时成绩很好,大家对他的期望也很高,认为他必将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他是有成就,但不是在政府机关或在大公司里有成就,而是卖蚵仔面线卖出了成就。

原来他是在毕业后不久,得知家乡附近的夜市有一个摊子要转让,那时他还没找到工作,就向家人“借钱”,把它买了下来。因为他对烹饪很有兴趣,便自己当老板,卖起蚵仔面线来。他的大学生身份曾招来很多不以为然的眼光,但却也为他招来不少生意。他自己倒从未对自己学非所用及高学低用产生过任何怀疑。

现在呢,他还在卖蚵仔面线,但也搞投资,钱赚得比一般人不知多多少倍。

“要放下身架。”这是那位大学生的口头禅和座右铭:“放下身架,路会越走越宽。”那位同学如果不去卖蚵仔面线或许也会很有成就,但无论如何,他能放下大学生的身架,还是很令人佩服的。这里并不是说放下身架就非得去做类似的事情不可,但在必要的时候,实在也应该有这样的勇气。

人的“身架”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厉害,千金小姐不愿意和普通女同桌吃饭,博土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不用知识”的工作……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损他的身份。

其实这种“身架”只会让人的路越走越窄,并不是说有“身架”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但是,在非常时刻,如果还放不下身架,那么,就会让自己无路可走。

你如果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就要放下身架,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中”。同时,也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有一位留学美国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接连碰壁,好单位没人要,坏的单位自己又放不下面子,结果许多家公司都将这位博土拒之门外。这样高的学历,这样吃香的专业,为什么找不到一份工作呢?万般无奈之下,这位博士决定不在乎面子,换一种方法试试。

他收起了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再去求职。不久他就被一家电脑公司录用,做一名最基层的程序录入员。这是一份稍有学历的人都不愿去干的工作,而这位博士却干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没过多久,上司就发现丁他出众的才华:他居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这绝非一般录入人员所能比的。这时他亮出了自己的学士证书,老板于是给他调换了一个与本科毕业生对口的工作。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在新的岗位上游刃有余,还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建议,这比一般大学生高明,这时他才亮出自己的硕士身份,老板又提升了他。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老板也比较注意观察他,发现他还是比硕士有水平,对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非常人可比,就再次找他谈话。这时他拿出博士学位证明,并叙述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此时老板才恍然大悟,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因为对他的学识、能力及敬业精神早已全面了解了。

这个博士是聪明的,碰了几次钉子后,他放下身份与架子,不在乎博士的面子,甚至让别人看低自己,然后在实际工作中一次次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次地对自己刮目相看,他的形象就逐渐高大起来。

许多年轻人初人社会时,往往把自己的一堆头衔、底牌全部亮出来,夸耀自己,结果或者让别人反感难以与你合作,或者招来很高的期望值而让人失望,稍有失误便不好翻身。倒不如放下身架,低姿态走入社会,反而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功。为何会如此呢?那是因为“放下身架”比放不下身架的人在竞争上多了几个优势:

能放下身架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而能吸收各种资讯,形成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资讯库,这将是他的本钱。

能放下身架的人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到更多的机会,因为他没有身架的顾虑。

所以,即便你的水平再高,即便你的能力再强,即便你的头衔再多,即便你的人际再广,只有放下你的“身架”才可能真正提高你的“身价”。

懂得谦逊的人才会赢得尊重

为人过于炫耀,做人太张扬,会让人觉得反感。当你有了功劳时要收起炫耀之心不要骄傲自大,不要把功劳独占,以免引起别人疑忌,在这方面,郭解就做得非常好。

郭解,是西汉时一位很有声望的侠客,经常替人行侠仗义,打抱不平。

洛阳人有相互结仇的,城中有数以十计的贤人豪杰从中调解,两方面始终不听劝解。门客们就来拜见郭解说明情况。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后,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他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也算不负人所托,完成了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潇洒走人。然而郭解并没有就这样离开。他接下来对后事的处理,让人觉得敬佩。

当和那人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件事,听说过去当地许多有名望的人也来调解过,但都没有调解成。这次算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让我得以把这件事解决了。但我毕竟是个外地人,在你们这边占这份功劳恐怕不好。因为本地有头脸的人出面都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我这个外地人来解决了,难免会使本地那些有头有脸的人感到丢了面子婀。”郭解接着说:“不如我们这样吧:请你再帮我一次,让别人从表面上看以为我没办成这件事,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有头面的人物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留给他们,算是他们调解成的,好吧,告辞了!”

后来那人和洛阳地方的人听说了,对郭解谦虚的心胸十分佩服。

郭解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显示出他谦虚的风范,也反映出他懂得照顾别人的面子,因为他知道,那些当地的头面人物是爱面子的人。

如果他不给他们台阶下,不仅会伤害别人的荣耀,也对自己在当地的处境不利。

谦逊的人之所以受人崇拜,就是因为他能认识到自己,同时重视别人的存在。谦逊并非自我否定,而是自我肯定,肯定为人的尊严和正直,是情绪的调节器,使人保持自我本色,保持青春常驻。

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曾担任过驻法大使。一天,他去法国外长的公寓拜访。

外长故意问:“您代替了富兰克林先生?”

而杰斐逊巧妙地回答:“是接替他,没有人能够代替得了他。”

杰斐逊的谦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许多成就大事者始终都抱有一种谦逊的态度,不会因自己的成功而嚣张,旁若无人,也不会因自己的失败而托词,怨天尤人。谦逊给低调带来的是冷静,是分析,保持着自己原有的本色,它是情绪的调节器。低调者因为谦逊,能正确认识自己,相信一切成就都是社会给予的,不会因此而沾沾自喜,高高在上。成功的低调者总会以不完美的心理来向您请教的,即使你并不是一个专业的人土。

由此可见藏起炫耀之心,保持谦逊的态度不仅是事业的需要,也是应有的觉悟、胸怀和品格。只有做到对人谦虚有礼,宽宏大度,容人以德,才能感人肺腑,令人尊重。

谦逊是成功与失败的融合,它使我们对于过去的失败有所警惕,对于现在的成功有所感念。我们不能让成败支配自己。谦逊具有平衡作用,不让我们凌驾于别人之上,也不让我们劣于别人;谦逊即是宁静,使我们不致受往日失败的拖累,也不致因今日的成功而张狂。谦逊是情绪的调节器,使我们保持自我本色,保持平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