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门诊备要:刘善锁临床经验集录
- 孙艳淑 刘继如 刘红梅
- 4787字
- 2021-12-10 18:16:48
第一章 发 热
发热治疗经验要点
1.卫气营血05辨证和湿热郁蒸、热毒内蕴主要用于外感发热。内伤发热则用阴虚、气虚、血虚、痰邪内扰的辨证方法。
2.四合汤(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柴胡、黄芩、生石膏、知母)为治疗外感热毒发热的有效方剂,不可轻视。曾治杨某,男,19岁,患肺炎高热,咳嗽喘促,用消炎药静脉点滴四日不效,服四合汤一剂热退喘平。有的患者服药后见腹泻,一日可达数次或十余次,无碍。
3.柴胡、黄芩联用退热效果很好,二药用量均在15~30g。
4.生石膏、知母不仅用于外感发热,内伤发热也要应用,能起到很好的治标作用。
5.血虚发热当归必须重用至60g,量少则效差。
发热为诸多疾病的一个临床症状,门诊常见有五个类型:①感染性疾病,最常见,涵盖疾病很多,如感冒、流行性感冒、出疹性疾病以及各组织器官的细菌、病毒、支原体感染等。②癌症发热。③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热。④分娩和手术后发热。⑤神经功能紊乱。中医学认为前三项发热是邪正交争的结果,后两项发热与气血不足,瘀血、痰饮阻滞有关。在邪正交争发热的疾病中,由于外邪的性质和侵犯部位不同,传统的中医学发明了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方法。对因气血不足,痰饮、瘀血阻滞出现的发热,则用气血津液和痰饮瘀血辨证的方法。发热性疾病众多,中医学认为可以异病同治,分别采取以上辨证方法进行治疗,可收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一、邪在卫表
见于外感疾病的早期,因肺合皮毛,输布卫气,故又称肺卫表证。病之特点是恶寒发热,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但有寒热之分。
证治:卫表寒证治以辛温解表,传统立方为麻黄汤或荆防败毒散。但小柴胡汤加减则优于以上二方,因小柴胡汤为少阳主方,少阳主枢,可转输表里。卫表热证治应清热解毒,辛凉解表,主方用桑菊饮。
1.卫表寒证
主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无咽干咽痛,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浮。
主方:小柴胡汤加减,基本处方: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北沙参10g、荆芥10g、防风10g、白芷15g、板蓝根30g、秦艽10g、桑叶15g、菊花15g、鱼腥草30g、生石膏30g、甘草6g。方中柴胡、黄芩清少阳之热,合半夏、北沙参和胃逐邪达表;荆芥、防风、白芷祛风解表;板蓝根、鱼腥草清热解毒;秦艽祛湿止痛;桑叶、菊花散邪清头目;石膏泻火防止寒邪化热;甘草调和诸药。
2.卫表热证
主证:恶寒发热,咽干咽痛,全身乏力,头胀头晕,可伴轻微咳嗽和目赤流泪,舌质尖红,苔薄黄或薄白而燥,脉数。
主方:桑菊饮加减,基本处方:桑叶15g、菊花15g、薄荷10g、桔梗10g、金银花30g、连翘30g、板蓝根30g、生石膏30g、知母10g、蝉蜕10g、僵蚕10g、甘草6g。方中桑叶、菊花、薄荷疏风解表;蝉蜕、僵蚕散风热,利咽喉;银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甘草调和诸药。
二、邪在阳明
邪在阳明相当于卫气营血辨证的气分证,又称实热证,为邪正交争的亢奋阶段。常见两个证型,一是阳明经热,以高热,口鼻气热为特点;二是阳明腑实,以高热,腹满,大便燥结为特点。
证治:阳明经热治以清热解毒;阳明腑实治以通腑泻热。
1.阳明经热
主证:但热不寒,或高热,口鼻气热,头痛自汗,咽痛口渴,舌质尖红,苔燥,脉滑数。
主方:四合汤(经验方)加减,基本处方:金银花30g、连翘30g、生石膏30g、知母10g、柴胡20g、黄芩20g、桑叶15g、菊花15g、板蓝根30g、元参30g、天花粉20g、甘草6g。高热加寒水石30g。取银翘散、桑菊饮、白虎汤、小柴胡汤四方中各两味主药为基础加板蓝根组成,清热泻火,逐邪解毒之力甚强,再加元参、花粉滋阴生津,用于外感病高热疗效明显。
2.阳明腑实
主证:发热或高热,大便秘结,脘腹胀满,精神恍惚,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主方:大柴胡汤加减,基本处方:柴胡15g、黄芩15g、半夏10g、大黄10g、炒炽壳10g、白芍10g、生石膏30g、知母10g、炒莱菔子30g、紫苏梗10g、滑石20g、甘草6g。高热加寒水石30g。方用大柴胡汤通腑泻热;石膏、知母、滑石清热泻火;莱菔子、苏梗消胀除满;甘草和中。
三、邪在少阳
邪在少阳相当于温热病中之邪入膜原,症状特点是:寒热往来,口苦咽干,有的可伴腹胀便秘或暮热早凉。
证治:清解少阳郁热为基本治疗原则,小柴胡汤为主方。因少阳主枢,在表里之间,可兼夹太阳表证和阳明里证,故此方的应用可随证加减,既可加解表药,亦可加清里药。
1.少阳兼表
主证:寒热往来或恶寒发热,口苦咽干,胸胁胀痛,腹胀纳呆,头晕目眩,舌质边尖红,苔薄白,脉浮弦。
主方:三合汤(经验方)加味,基本处方:柴胡15g、黄芩15g、桑叶15g、菊花15g、生石膏30g、知母10g、葛根30g、炒莱菔子30g、紫苏梗10g、香附15g、川楝子10g、甘草6g。方取小柴胡汤、白虎汤、桑菊饮三方中各两味主药,清热解表;桑叶、菊花祛风清头目;葛根解表升津;莱菔子、苏梗消胀除满;香附、川楝子理气治胸胁痛;甘草和胃。
2.少阳兼里
主证:寒热往来,腹胀便秘,恶心纳呆,口干口苦,舌质边尖红,苔黄略厚,脉沉弦细。
主方:小柴胡加芒硝汤加减,基本处方:柴胡15g、黄芩15g、半夏10g、北沙参10g、芒硝6g、焦山楂20g、莱菔子30g、紫苏梗10g、蒲公英15g、元参30g、甘草6g。方用小柴胡加芒硝汤和解少阳,清泻里热;蒲公英清热解毒;山楂、莱菔子,苏梗和胃除满;元参滋阴。
3.热入膜原
主证:午后低热,入夜逐渐消退,可伴恶寒,口苦恶心,腹胀便溏,舌质边红,苔薄白,脉弦。
主方:柴芩达原饮加减,基本处方:柴胡15g、黄芩15g、川朴10g、槟榔10g、知母10g、白芍10g、草果10g、生石膏30g、青蒿10g、莱菔子30g、紫苏梗10g、生山楂20g、甘草6g。方用达原饮加柴胡、青蒿清少阳郁热,开达膜原;莱菔子、苏梗消胀除满;生山楂消食化积;甘草调和诸药。
四、热入营血
热入营血是急性传染病的危重阶段,入营证见发热,昏迷;入血在发热昏迷的同时发生出血现象,如皮肤紫斑、衄血、尿血等。
证治:入营昏迷常见两个证型,一是热闭心包,治应清心开窍,泻热解毒;二是痰迷心窍,治当涤痰开窍,泻热解毒。见出血症状者治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1.热闭心包
主证:高热或夜热早凉,神志昏迷,常伴惊厥抽搐,舌质红绛,苔黄厚,脉细数。
主方:清营汤加减,基本处方:金银花30g、连翘30g、黄连6g、水牛角30g、生地30g、元参30g、竹叶15g、麦冬15g、丹参30g、生石膏30g、知母10g、石菖蒲10g、甘草6g。大便秘结加大黄10g。方用清营汤清热解毒,滋阴凉血;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石菖蒲开窍;甘草调和诸药。同时用安宫牛黄丸1丸,冷开水调服。
2.痰迷心窍
主证:高热神昏,喉中痰声辘辘,脘腹撑胀,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主方:礞石滚痰丸合黄连解毒汤加减,基本处方:青礞石30g、大黄10g、沉香6g、黄连6g、黄芩10g、栀子15g、生石膏30g、知母10g、金银花30g、连翘30g、全瓜蒌10g、莱菔子30g、紫苏梗10g、甘草6g。方用礞石滚痰丸泻火逐痰;黄连、黄芩、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石膏、知母、栀子清热泻火;瓜蒌宽胸散结;莱菔子、苏梗消胀除满;甘草调和诸药。
3.热毒伤络
主证:高热神昏,肢体抽搐,皮肤紫癜,衄血,或便血、尿血,舌质暗红,苔黄,脉数疾。
主方:犀角地黄汤合白虎汤加减,基本处方:水牛角30g、生地30g、赤芍15g、丹皮10g、仙鹤草15g、牛膝炭20g、蒲黄炭10g、生石膏30g、知母10g、金银花30g、连翘30g、竹叶15g、栀子10g、黄芩10g、全虫6g、甘草6g。方用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石膏、知母、栀子、竹叶清热泻火;银花、连翘、黄芩清热解毒;仙鹤草、牛膝炭、蒲黄炭止血;全虫解痉;甘草调和诸药。在服汤药的同时,用安宫牛黄丸1丸,冷开水调服。
〖提示〗
热在营血阶段,安宫牛黄丸一般要用,此药清热解毒,豁痰开窍,每日一丸,可连服三天,不宜多用。
五、湿热郁蒸
发热的原因为湿热之邪客犯肌体,湿性粘滞,不易速去,常缠绵不愈。临床特点为身热不爽,汗出热不退,无昏迷症状。应当指出的是,发热疾病可以夹湿,但与湿热郁蒸所致发热不同,湿热郁蒸发热是一个独立的证型。
证治:湿邪宜燥宜利,热邪宜清,故清热燥湿和清热利湿为治疗此证的基本原则。
主证:发热,午后热甚,汗出热不退,身体酸困,屈伸不利,胸闷纳呆,腹胀便溏,头沉,面色黄,舌质淡胖,苔腻,脉濡数。
主方:三仁汤加减,基本处方:杏仁10g、薏苡仁30g、白蔻仁6g、川朴10g、木通6g、滑石20g、竹叶15g、半夏10g、生石膏30g、知母10g、防己15g、黄连10g、黄柏15g、甘草6g。方用三仁汤清热利湿,宣畅三焦;石膏、知母清热泻火;黄连、黄柏清热燥湿;防己利湿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六、热毒内蕴
此型发热见于化脓性炎症,发于肌肤者局部红、肿、热、痛;发于脏腑组织器官者有相应组织器官的症状。
证治: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为治疗大法。
主证:内脏化脓性炎症参见有关章节。肌肤化脓性炎症局部红、肿、热、痛,血白细胞增高,严重者全身发热,体倦乏力,舌质红,苔黄,脉数。
主方:五味消毒饮加减,基本处方:金银花30g、连翘36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野菊花30g、黄连10g、当归10g、丹皮10g、甘草6g。发热加生石膏30g、知母10g。方用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当归活血祛风;黄连清热燥湿;丹皮凉血;生石膏、知母泻火;甘草调和诸药。
七、阴虚发热
此型发热多出现在发热性疾病的恢复期,也可见于慢性疾病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临床特点是发热伴阴虚的证候,如暮热早凉,口干,大便干,小便赤,盗汗,舌质红无苔等。
证治:滋阴润燥,清热凉血为主要治法。
主证:暮热早凉,体温一般不超过38°C,手足心热,盗汗,咽干,大便秘结,纳呆食减,舌质红,苔少或无苔或苔剥,脉细数。
主方:秦艽鳖甲散加减,基本处方:秦艽10g、鳖甲10g、地骨皮20g、柴胡10g、生石膏30g、知母10g、当归10g、龟甲10g、生地30g、丹皮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甘草6g。方中秦艽、龟甲、鳖甲、地骨皮滋阴退虚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生地、丹皮清热凉血;柴胡清热解表;当归活血;龙骨、牡蛎潜阳;甘草调和诸药。
八、气虚发热
诊断:气虚发热亦多出现在发热性疾病的恢复期或全身性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某个阶段,临床特点是长期低热,遇劳发热明显。
证治:气虚脏腑功能低下,机体出现功能代偿而发热,李杲称为“阴火”,治疗应取甘温除热法。
主证:长期低热,遇劳即发,体倦乏力、自汗易感,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
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基本处方:黄芪60g、生晒参10g、白术10g、升麻10g、当归10g、柴胡10g、陈皮10g、生石膏30g、知母10g、白术10g、防风10g、甘草6g。方用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石膏、知母清热泻火;黄芪、白术、防风补气固表。
九、血虚发热
此型发热多出现在外伤、手术或分娩之后,阴血不敛,阳气外越。临床特点为有失血病史,发热伴面色苍白,头晕目眩。
证治:血虚经脉不和而易瘀阻,故在补血的同时又当活血化瘀。
主证:失血后发热,多为中等度发热或低热,如合并外感可见高热,自汗,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心悸失眠,头痛眩晕,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数。
主方:柴胡四物汤加减,基本处方: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北沙参10g、当归60g、白芍30g、生地30g、川芎10g、生石膏、知母10g、钩藤30g、菊花15g、甘草6g。方用小柴胡汤清热;四物汤重用当归养血活血;石膏、知母清热泻火;钩藤、菊花祛风清头目。
〖提示〗
瘀血阻滞,气血不能正常运行亦会出现发热,临证除发热外,还可伴见肢体疼痛,面色晦暗,舌质有瘀斑等瘀血症状,亦用柴胡四物汤。当归用量60g,不可少。
十、痰邪内扰
某些慢性病,脏腑功能低下,聚湿生痰,痰邪内扰,出现发热。临床特点是找不到发热原因,多伴精神神经症状。
证治:理气化痰以治本,清热泻火以治标。
主证:长期不规则发热,伴头痛眩晕,心悸失眠,胸闷恶心,体倦乏力,舌质正常,苔白腻或白滑,脉弦。
主方:温胆汤加减,基本处方:茯苓30g、半夏10g、陈皮10g、炒枳壳10g、竹茹20g、钩藤30g、菊花15g、白芷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生磁石30g、生石膏30g、知母10g、生晒参10g、郁金10g、甘草6g。方用温胆汤理气化痰;钩藤、菊花、白芷、祛风清头目;龙骨、牡蛎、磁石安神宁心;人参补气安五脏;石膏、知母清热泻火;郁金宽胸解郁。
〖提示〗
卫气营血辨证和湿热郁蒸、热毒内蕴主要用于外感发热。内伤发热则用阴虚、气虚、血虚、痰邪内扰的辨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