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如

一、成长历程

刘敏如,女,汉族,193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大学本科学历,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二届“国医大师”,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首批名中医,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中医妇科学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全国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香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妇科学术顾问,澳门中国中医药文化研究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港澳校友会第一届理事会名誉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委、第二届主任委员、第三届名誉主委。《中医杂志》编委会副主委。1951年考入华西大学医学院(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西南委托班专科,1953年毕业分配到云南省干部疗养院工作,1954年至1956年任医务组长,其间在云南大学进修幼儿及疾病营养学、内科学,1956年推荐考入成都中医学院(后更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六年制本科,196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1973年任成都中医学院妇科教研室及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主任,1983年受聘为副教授、中医妇科学硕士生导师。1986年受聘为教授、中医妇科学博士生导师。1991年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1991年至1999年兼任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曾任世界传统医学联盟学术委员、四川省科协常务理事、四川省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科癌症研究中心荣誉顾问、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2002年至今,由香港人才输入计划作为中医高级人才受聘于东华三院东华医院——香港大学中医药临床教研中心任顾问中医师。曾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先进科技工作者、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首批全国中医妇科名师。1995年被推荐为杰出的女科技工作者,以“妇女知音”展示于世界妇女大会,并载入《中国妇女与科技发展》专辑。1992年以来分别在马来西亚、新加坡驻诊,意大利都灵大学医学院、巴黎针灸学年会、泰国传统医学学术研讨会、美国西雅图、澳大利亚墨尔本等地进行学术交流。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2014年刘老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成为两届中唯一的女国医大师。201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批准建立“国医大师刘敏如传承工作室”以进行其学术经验传承研究。

二、学术精粹

(一)学术特色
1.基本问题,观点鲜明

刘老认为中医药学有些最基本的概念尚不明确或有争议,影响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如究竟什么是中医学、中药学,什么是中医现代化,为什么要和国际接轨,以及一些中医学名词术语的界定,如何规范辨病、辨证等等。刘老认为这些是基础中的基础,亦是学术的要领,理应澄源溯流,明确基本概念,并结合具有时代性的基本认识。对以上问题,刘老迁思回虑并有自己的见地,反映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鲜明的学术观点。

(1)中医药学概念释义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原创的、结构特别、理论体系独特、医药紧密结合、诊疗手段方便、疗效可靠的临床医学。其特别性在于它是由临床医学、中国文化、哲学长期磨合而形成的独有的中国医学。其经久不衰传承千年,“防治结合”,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后代作出卓越贡献。其发展至今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说明中医药学具有雄厚的科学内涵和发展力量。

(2)中医药特色概括精辟

中医药特别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和相应的诊治手段,表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生命观。

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生命观是机体在内外环境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所维持的相对平衡的动态过程,即“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亢则害,承乃制”的平衡观。

在这一生命观下所产生的健康观,刘老概括为“神与形俱而为”(形,指体魄;神,指精神;俱,是神与形相抟;为,是人际行为,三者有机地表现出正常的生命活动,便是健康),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中医学的临床特色是“防治结合、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康复养生”有机联系,从人体功能状态入手,通过人体的感官,形体、情感的表现等,运用望、闻、问、切的手段,将人体外在的一些宏观表现搜集起来,进行归纳、分析,从而研究其内在功能状态的变化规律,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如此便形成了因人、因时、因地“三因治宜”的辨证论治方法和个体化的诊疗体系,形成了中医药独特的应用系统。

(3)中医现代化见解深刻

刘老强调中医药现代化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按照中医药自身的特点来研究与发展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的现代化,又特别强调现代化了的中医药仍然是中医药。中医现代化不等于中西医结合,中药现代化是要发展符合中医理论的新中药,而非西化中药,也不等于植物药,更不可废医存药,须“以医带药”。中医中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不可能被取代。

刘老认为中医现代化的目的是与国际接轨,强调“接轨”二字,两者连接一分一毫都不容有差池,否则“火车要出轨”。世界医学与中医药学是两个完全不同体系的医学,内容、形式、标准、规格均不同,是无法接轨的,除非改造一方或重新“倒模”,才有可能接轨。这简单的“接轨”二字,可能付出几个世纪的努力才能整合,所以这个提法在目前是不现实的。医学的目的是保障人类健康,不同的医学体系通过彼此渗透、磨合以提高生命健康质量,所以“磨合、结合、渗透”是比较实事求是的提法。

2.前瞻发展,正视不足

继承发扬中医药在我国提高到国策保证,使中医药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但在学术上也尚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刘老特别撰写了《中医药发展的几点思考》及《中医妇产科学发展动态与预测的思考》,总结过去,并提出积极的建议,体现她对中医药发展的关心并亲力亲为。文中提到,中医学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起现代社会能够接受、符合中医自身规律、可以客观评价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这些问题阻碍了人们对中医的接受和选择。

刘老认为,学术发展长期以来在导向上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将中医药固守在经验阶段,保守原始型或中古型的理论;另一是中医药现代化虽基本得到共识,但如何现代化的导向未能解决。客观化的研究忽略了中医临床特色,高、新、尖的应用缺乏针对性指标,动物实验形式化,科研工作中存在的违规行为影响中医药研究的诚信,制约机制不力。近两年来,又有一些人甚至某些有身份的科学者或所谓的学者,他们对中医学的发展提出了根本性的异议(而非争鸣),否定中医药是一门科学,认为只能退回到民间任其自生自灭,这些异议引起了国人特别是中医界人士极大的关注。中医药是中国五大发明之一的中国原创医药学,怎可以轻率提出中医药学是“伪科学”,要“废除中医”。本来这种言论也不足为奇,不值一驳。因为自从鸦片战争后,西洋医学传入中国,起到传播和推动了西医在中国的医学市场,也是对中医学的挑战。由于当时国弱民穷,科学得不到发展,医学更是薄弱,从此在我国可以说西医学成了主要医疗。历史上几经反对中医的风潮,均与这潜在的背景相关。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异议无形影响了中医药发展的导向:“求证于现代医学理论”“洋博士点头”“老鼠点头”“古人点头”“求证于古文献理论”以致使中医药的发展徘徊慢进,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在前瞻发展的同时必须正视不足。

长期以来,中医药学术界对中医药的研究(定向、定位、定标、定性、定量,具体到选题、论证和实施方案)未形成学术的主流导向;主管部门研究中医药发展的具体措施,多借鉴西医学的模式;研究中医药特色、按中医药自身规律发展的措施不力,所以应加强学术导向的研究。

(1)方法促发展

应按中医特色,进行中医学的方法学研究:中医教学、科研、临床发展的方法研究;中医临床服务方法的研究等。

(2)继承中创造中医学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

中医学基础理论发展不可忽视,能遵循中医药基本知识创新理论,并能指导临床又经临床证实即是创新。比如中医生殖轴理论、生理带下理论、胞宫理论等在中医妇科学上便是创新。只有基础理论的创新,并逐渐产生质的飞跃,才有新的发展,其中的关键是要抓住证候、藏象、经络、方剂等重要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临床疗效是中医存在的基础,也是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临床方面要有新方法、新方案、新诊疗方法,研究主攻方向要清晰,研究目标要具体,选题要务实,没有确认临床疗效之前不要忙于做机理研究。

诊疗设备开发的研究要合乎中医理论和特色;完善并规范中医辨证方法及其使用范围以及与西医辨病的关系,制定出便于国际交流与应用的中医临床各科诊断标准;结合中医理论、临床实际及专家群体经验,体现中医药综合评价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文献研究注意勿犯循环论证之弊。

中药发展潜力很大,阐明常用中药及其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建立和完善对中药及其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模式和方法,争取实现中药产品有效成分明确,质量可控,为研究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中药打下基础。这方面刘老也提出了不少建议,颇有助于学术界参考,限于篇幅从略。

(3)加大力度进行中医学症及证的流行病学调查

中医观察人体功能失调的症状具有临床疾病学与治疗学的特色,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方式很适应中医学“证”与“辨证”特色的客观论证研究,是论证中医科学性的重要方式,采用国际先进流行病学方法,结合中医规范的疾病证型,从流行病学肯定中医“症”与“证”的科学性。

(4)预测发展,放眼未来

特别值得领悟的是在她撰写的“中医妇产科学发展动态与预测的思考”一文中放眼未来,预测发展,不仅较全面地总结了中医妇科学发展的概况,预测了中医妇产科今后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医妇科界第一次展现的蓝图。刘老认为,21世纪学科理论体系和临床诊疗水平将逐步全方位地发展。中医妇科病种、病名、辨证论治的规范研究将重点先行。以中医学宏观思想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的微观技术,“月经生理”“带下生理”的研究将会有新的突破;运用现代科技监测中医妇科辨证,将使辨证客观化,以发展中医辨证学。中西医学的妇产科解剖学与妇产科疾病学的要领将有初步沟通;性激素内环境与中医妇科疾病的关系将有所突破,中医药防治某些妇科疾病与免疫学结合的机制将得到初步阐明,在中医妇产科的分化与综合下,将有一批能反映中医特色和时代水平的中医妇产科新书问世,如中医妇产科解剖学(中西医一体)、中医妇产科生理学、中医妇产科诊断学(辨证学)、中医妇产科治疗学、中医妇产科疾病学、中医妇产科疾病预防学、母婴保健学、中医老年妇科学、中医妇科康复学、中医妇科营养学、中医妇科性医学、中医妇科美容学和中医妇科异病同证比较学、中西医妇科临床比较学、中医妇科疑难病症诊断学、中医妇科疑难病症治疗学、中医妇科信息学、中医妇科实验室医学等学科体系的书籍和有关专著,将逐步研究形成体系。

3.升华理论,源流明晰

如何发展中医基础理论、内容和方法都存在不少问题,明明存在明显的理论阙如,却仍沿袭旧说,或回避不说,必致发展缓慢,突破甚少。当今研究虽然强调中医的思路、中医的方法,而什么是中医的思路方法,没有导向性的范例,常以西医的机理、观点和指标来进行研究和验证,这不是中医的思路和方法,甚至引入死胡同,所以是很值得研究的中医课题。刘老认为从低起点开始,首先需整理中医名词术语,力求标准化,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前面说到的明确概念的问题。国家十分重视,曾几度制定有关标准,由于整理人的观念不统一,下了功夫,实用性却不强。比如,很多疾病名称太古旧,临床现多已不用,应再调整或作新的中医名词命名,有待国家主管部门再进行统一安排整理。

同时应系统地进行理论整理,有阙如的,运用中医基本理论的观点给予拓展、提炼、升华形成论点、假说、推理,再回到临床验证或借鉴实验验证,如果能指导中医临床或科研并得到学术界认可,就可认为该基础理论发展了一步。为此,刘老在其著作中对有些理论阙如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参见曾敬光、刘敏如主编的(《中医妇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版)。

(1)月经周期调节的中医观模式

月经产生的机理,古人对此仅有一句话概括:“月之盈亏,潮之朝夕”,认为它是自然规律,但是并没有明确对其产生的机理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中医妇科学教材逐渐整理形成了“月经产生的机理”理论,并指导临床,但中医学月经调节的机理仍无具体论述。针对这个问题,刘老率先提出了月经产生和调节机理的模式:“脏腑、经络、气血作用于胞宫是产生月经的生理基础”“脑、肾、天癸、胞宫是月经产生与调节的主要环节”,并作了理论、实验、临床的初步论证。肾主生殖是通过天癸来体现的。整个月经周期当中,脑、肾气、天癸、胞宫、气血有规律进行着相关调节,不同阶段的连续与再现形成了月经的周期性。由此,提出了月经周期调节机理的生理模式。刘老及其研究生进行了“月经周期气血变化的实验研究”,初步证实月经周期气血变化呈月节律、月波动现象;在此基础上,又对黄体功能不健患者进行了月节律的观察,研究结果未见气血呈月节律变化;“促卵泡发育”“促排卵”的研究发现闭经病人卵巢血流图供血不显示,治疗后血流图显示供血出现,这些实验基本说明中医月经周期存在气血规律性变化。这些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月经周期调节机理中医观模式”打下了一定基础。

(2)妇科十大证的整理归纳

首先归纳妇科十大证为血证、痛证、带证、痰证、呕吐证、厥证、抽搐证、发热证、汗证、急证和妇科内治法、外治法、急治法并首次组织编写中医妇科急治法。

(3)生理带下的机理概括

《沈氏女科辑要》引古人王孟英指出“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说明带下是生理的。但是生理性的带下是如何产生的,未见有系统论述。刘老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提出了带下产生的机理。带下的产生是来源于肾中的精气及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禀肾之收藏、施泄,脾之传输、统摄,由任脉主司,受带脉约束。当肾气充沛,肾精盛实,天癸泌至,脾气健运,任脉固,督脉强,阴液泌淖于胞中,布施于前阴空窍,成为生理性带下。刘老的这一整理填补了中医妇科生理性带下机理的空白,为带下病理提供了生理依据。

(4)受孕条件的归纳

刘老运用中医学观点,总结出中医学受孕育胎的三个必备条件:①阴阳完实:男女双方必当成年,发育健全,男精实,女经调。②阴阳和:男女无痼疾劳伤损精,无生殖器官畸形,无碍交合,构精需于氤氲之的候期。③两精相搏,种子胞宫:男女生殖之精搏合成精,并能种植于发育良好的胞宫,还须得肾气、天癸、冲任、气血的资灌方能成胎。这一理论对教学说理和临床论治具一定指导意义。

(5)产后“多虚多瘀”的论证

中医妇产科理论认为,产后“亡血伤津”“元气受损”“百节空虚”,因而生理多虚;排恶露,去瘀血,又易生瘀滞,故概括为“产后多虚多瘀”生理。刘老和她的研究生研究产后多虚多瘀生理观的存在性,从而为产褥期复旧和相关疾病提供客观依据。通过临床调查,发现正常分娩的初产妇比之未孕前及孕后的健康妇女“虚”的指征明显低下,“瘀”的指标明显增高,基本说明正常分娩后的产妇存在生理性虚瘀状态,再对203例正常自然分娩初产妇给予“补虚化瘀”作用的中药复方,治疗后“虚”“瘀”状态明显改善,提高了产褥复旧功能(与不服药组对照有显著差异),佐证了产后“多虚多瘀”的存在。这种对传统中医理论的客观性研究虽属初步,但在科研思维和实验手段上提供了中医学研究产后生理的思路,也为研究产后复旧的保健药提供了依据,为继续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6)泌乳与肾的新见

中医学对泌乳机理的阐释较为笼统,认为主要是“女子乳房属胃,乳头属肝”,刘老从“补肾中药对生殖轴的影响及促进生长发育”的实验研究中,初步获得乳房的发育与乳汁的分泌和中医生殖轴的功能有密切关系,提示了泌乳与肾关系密切的研究意义。

(7)脑-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释意

刘老在其“中医天癸古今论”一文中提出“根据古今对天癸的认识及‘脑为元神之府’‘肾主髓通脑的理论’”“脑-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主司生殖生理”。阐述了脑与肾的关系,肾主生殖是由天癸来体现。建议界定胞宫为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而子宫即是当今解剖上称的子宫。这个界定对阐释中医生殖理论和指导临床辨病辨证论治具有意义,得到教材的采纳。

(8)“肾气为根,保阴为本”的学术观

在长期的医学理论与实践中,刘老认为中医学理论的精华和特点之一,在于“肾”的理论。她体会“肾是发动元阳,滋生元阴,蒸腾肾气的重要脏器,是‘阴阳之本,元气之根’‘五脏六腑之本’,‘肾主生殖’,肾气即‘精气,寓元阴元阳’。肾气滋生的‘天癸’,含有多种精微,其中有主司生长、发育、生殖之精微,所以肾主生殖的作用主要由天癸的生理消长来体现。以肾为根本,‘肾脑相通’‘心肾相济’‘肝肾同源’‘脾肾相资’,维持着机体的动态的阴阳平衡,主司着人体各种生理功能”。刘老认为“补肾男女有别:在男子,以阳为纲,阳主动、主泄,其形在外,以阳刚之气为表,故男子重在不伤阳气,时当扶阳,但‘扶阳必配阴’;在女子,以阴为本,阴主藏,主守,其形在外,以阴柔之质为态,故女子重在不伤阴血,时当育阴,但‘育阴当涵阳’。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有见于此,在调节女性生殖功能时,刘老重视补肾气,填肾精,并提出了“补肾气法”为男女更年期相关疾病的治疗大法。在临床上对慢性病,刘老常常采取攻补兼施之法,尤重顾肾,使临床疗效得到提高。如慢性盆腔疼痛症,按其病因及辨证属气血瘀滞,但用补肾化瘀法效果(更)明显;外阴白色病变,以补肾药内治获得肯定疗效;甚至在外感病、温热病或他脏的病证治疗中,对体弱者也常兼以顾肾,如慢性咽喉炎经久难愈,采用清热解毒药,适当加入西洋参、黄精、淫羊藿,疗效尚好。据此学术观点,刘老提出了系列的科研课题,取得了初步成果,体现了其学术观点的学术价值。

(9)崩漏痛经病机新论

崩漏归在月经疾病范围,但概念却常混淆为“概指阴道出血而言”。刘老强调崩漏属月经疾病的疑难病症、急重病证,多次在学术讨论中强调,其他病证所致的似崩似漏的下血证,则宜在有关内容中讨论,不属本病范围。对于崩漏的辨证,刘老认为不能简单地从临床现证概括几个证型而施治,而应根据病机参合现证辨识崩漏的证类。对其病因病机,刘老有其精辟的论述,认为崩漏虽可概括为热、虚、瘀,但因果相干,气血同病,多脏受累,势必气阴两虚而崩漏日益加重,反复难愈。她强调崩漏虽有在气、在血、在脏、在经的不同,其根本在肾,病位在冲任,变化在气血,表现为子宫非时下血,或为崩,或为漏,或崩漏并见。在崩漏的论治上,应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谨守病机”,参合临床见证,采取“塞流、澄源、复旧”大法论治,但主张气阴双补,固肾贯彻治疗始终,组成“生脉二至止血汤”,该方后被研究为崩漏止血新药。用方遣药宜相对稳定,组方宜平正,以防动血,亦便于灵活化裁。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治法又各有侧重。塞流固本,理血固本,刘老习用生脉散合寿胎丸为基础方,临证时,喜加女贞子、旱莲草等加大补肾阴之力以固本;澄源固本,刘老习用上下相资汤为基础方,此方含生脉散在内,在气阴双补基础上,取相生为补之法,以补肾为君,佐以补肺之药,子母相资,上下兼润,资血之源,安血之室;复旧调经,刘老则根据素体情况及不同年龄阶段选用通脉大生丸或大造丸或滋水清肝饮,归脾丸等。刘老治疗崩漏使用药物频率高低排序为人参、麦冬、桑寄生、山药、山茱萸、熟地、菟丝子、五味子、续断、紫河车、淫羊藿,体现了刘老肾气为根,保阴为本的学术观点。

在痛经的病机方面,刘老作了论点明确的论述,提出“不通则痛、不荣而痛”的致痛机理是不能完全解释痛经为何随月经周期而发,她指出妇女经期的特殊生理及个体的易受性,是发生妇女特有的痛经病的内在因素。患者未行经时,冲任气血尚平和,致病因素尚不及引致冲任气血瘀滞或不足,故可不发生疼痛。而在经期或经期前后,由于血海由满溢而泻溢至暂虚,气血变化较平时急骤,此时病因与气血相干,易至冲任、胞宫瘀滞或失养,便可发生痛经。经净后冲任气血渐至调复,故平时不发生疼痛。痛经发病,究其本源,实者多责之肝,虚者多责之肾,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疼痛。“夹虚者多,全实者少”。痛经的病机特点即在于此。

(10)新病种的探索与建立

198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组织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专业编写委员会,编写教学参考书,1985年由罗元恺教授任主编,曾敬光、刘敏如为副主编,当时根据临床实际刘老提出增加两个新病种:女阴白色病变和盆腔疼痛症得到主编罗老的采纳,并由刘老编写。刘老根据中医学“有诸内必形诸外”“审证求因”“异病同治”等观点,根据临床所见,将外阴皮肤出现的非正常的白色病变和伴随症,概括为女阴白色病变证,并据此阐述其发病机理和进行辨证论治,该病的编写内容既具有中医特色又参考了西医称的“外阴白色病损”“外阴营养不良障碍”的临床证候,而不是牵强附会地对号入座。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八十年代初,刘教授首次提出“盆腔疼痛证”中医病名列入《中医妇科学》(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根据中医“审证求因”“异病同治”作了中医学的系统介绍。盆腔疼痛症实际上是多个妇科疾病引起的慢性病变,中医的“异病同治”具有治疗优势,因而本病立为中医病名具有临床意义。在九十年代后,《现代妇产科疾病诊断与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西医妇科书中才出现“慢性盆腔疼痛症”病名,可知中医学先行一步,且病名不谋而合,说明都注意到妇科临床这一常见疼痛症。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长期极度疲劳而严重影响体力活动为突出表现的、同时伴有低热、咽喉痛及神经精神症状、免疫功能异常和其他非特异性表现的综合症候。这是一个古老而现代的疾病,由于许多疾病都可能出现类似疲劳综合征的症状,故很难明确诊断。本病多发生在30~50岁的中年妇女,和男性相比大约是2∶1。按照刘老“大妇科”的观点(即指某些疾病虽不属妇科病,但与妇女的生理特点相关,故可将其归属在中医妇科论治),根据其临床症状,刘老认为具有中医药辨证论治优势,故将本病纳入《中医妇产科学》高级参考书中,作为中医一新病种论述,这种编写思路值得借鉴。

(二)临床传承
1.善学名家,博采众长

刘老在学生时代,有幸跟随廖冥阶、卓雨农、黄绍之一代宗师实习。工作以后,受卓雨农、唐伯渊、王渭川、哈荔田、罗元恺、颜德馨、曾敬光等老一辈中医妇科名家指点,从学术研讨、编写教材、著书立说等多途径的实践中得到熏陶。如妇科二版教材新病种“经断前后诸证”,即是在卓雨农老师的授意下,并经曾敬光教授指点撰写成稿。罗元恺教授在编写教材教参中所给予的指导;唐伯渊教授面授“沈绍九医话”,指点脾胃用药精华;王渭川教授使用虫药的经验,哈老理气药的运用,以及颜德馨教授治疗心血管病的用药特色等,都对刘老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为今后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月经疾病,择期论治

治月经病,根据“经水出诸肾”的理论,补肾法贯穿于调经始终,并“顺应月经周期,分期择时治疗”。常运用上下相资汤(《石室秘录》)加减化裁(详见《医方妙用》)。经后期(卵泡期),血海空虚,阴阳气血不足,当平补肾阴肾阳为主,以促精血恢复,肾气充盛,方选左归丸;经间期(排卵期),是阴阳转化,排出卵子的关键时期,当平补肾阴肾阳,以促天癸充盛,佐以活血化瘀,以利卵子排出,方选归肾丸加王不留行、皂角刺等;经前期(黄体期),阴阳气血俱盛,为孕卵着床做准备,当补肾健脾,填补肾精,常用寿胎丸合四君子汤加淫羊藿、肉苁蓉、黄精、熟地黄等有利于健黄体,改善子宫内环境,提高孕育的成功率,但不可轻投活血化瘀药物,以免误伤可能已受孕之早期胎元;月经期,血室正开,经血以排出为畅,经血不多者,当活血化瘀,因势利导,方选桃红四物汤加鸡血藤、牡丹皮等,但只用1~2剂为度。

癥瘕(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月经失调,平时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以治本,如选用莪术、三棱、王不留行、皂角刺、三七、益母草、水蛭、土元、鳖甲、夏枯草、牡蛎等;经期则注意不伤气血,以调为主。癥瘕(如子宫肌瘤)引起的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容易导致气血虚弱,易受外邪侵袭,凝滞气血。一般嘱患者经期第一天来诊,如果经量不多,可以适当采用和缓的活血化瘀方药、因势利导,经行第三天开始用固摄止血药;如果经行第一、二天即量多如涌,则当以固摄为主以减少血量,多用自拟方生脉二至止血汤,减少经量;对于经期延长或崩漏日久者,为防止胞宫感邪,在辨证用药中加土茯苓、贯众、败酱草、鱼腥草、马齿苋等;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常用乌药、香附、延胡索、枳壳、白芍、艾叶、肉桂、干姜、小茴香、三七等,酌加合欢皮、灵芝、水牛角镇静安神,疼痛重者加水蛭、全蝎活血止痛,平时服桂枝茯苓丸或血府逐瘀汤。

3.不孕证治,审因为先

“治孕先治病,治病先调经”,刘老治疗不孕症注重借鉴西医检查,寻求病因,分清属内分泌因素、输卵管因素、子宫因素或是免疫因素,有针对性地测知预后,确定治疗方法。审清原因后则对因立法,或滋补肝肾,或养血活血,或疏肝理气,或清热利湿,或健脾益气。根据月经周期,择期论治。而补肾气贯穿治疗始终,常用淫羊藿、山茱萸、当归、黄芪、枸杞、熟地、菟丝子加减。顺月经周期分期治疗,不孕与治疗月经病的分期治疗原则相同,但用药各有侧重,如经后期,以平补肾气、养精血为主,用八珍汤加黄芪等;经间期,以调补肝肾为主,寿胎丸加淫羊藿、黑大豆、车前子、菟丝子等;经前期治以填补肾精,但不可轻投活血化瘀药物,常用四君子汤合寿胎丸加熟地黄、山茱萸等;月经期,治以理气养血,用八珍汤去当归加二至丸。按照上法诊治的不孕症患者,部分患者可从无排卵转成有排卵,从黄体功能不健到黄体功能健全,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调整受孕内环境以达到助孕目的。

4.药物为主,身心并调

当今医学已从“单纯医学模式”到“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今天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中医的诊疗方式,最有利的是能结合现代医学模式,综合诊治疾病,提高临床疗效”,不能仅从生物学单方面治疗疾病,同时要从心理、社会方面考虑患者的诊疗与康复,重视社会、心理对妇女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及影响。刘老在药物施治的基础上,重视精神因素对于病情演变及治疗效果的影响,仔细倾听患者心音,观察其精神状态,配合精神心理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刘老临床诊病认真仔细,态度和蔼,不厌其烦地疏导病人并深入浅出地给以科学解释,使患者对医生充满信赖感,积极配合治疗。如患者对自己病情恐惧、悲观,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她通过对患者进行指导性交谈,缓解患者焦虑、恐惧、悲观等消极情绪,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不少病例由是明显好转或痊愈。

5.三因制宜,灵活化裁

“人与天地相应”,中医学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与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一疾病,由于气候、环境、体质的不同而表现有所差异,因此刘老临床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个体化诊疗。同为感冒,由于季节、气候、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有风寒、风热、暑湿、燥热及兼夹气虚、阳虚、阴虚等之别,因而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如香港地区气候多湿多热,然工作环境空调温度偏低,容易反复感冒,寒热湿兼杂多见,加上体质及生活习惯的不同,病程较内地长。她全面分析,仔细辨证,灵活组方,常常攻补兼施,寒热并用,表里兼顾。将银翘散、桑菊饮、九味羌活汤、川芎茶调散、生脉散等有机化裁,较之单纯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更具疗效,能够明显缩短病程。此外,某些妇女患其他科病症,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突眼的女性患者;糖尿病女性患者;痤疮的女性患者;眩晕、失眠、心悸的女性患者;老年病患者;甚至某些不明原因的疑难病症,她总是针对这些科目不同的疾病,同时参合患者的女性生理、病理状态进行辨证论治,有助于提高疗效。

6.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刘老体会中医最有特色的是“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中医辨病论治,既要针对病的共性及基本规律进行治疗,又要结合个体及不同证候分别处理。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包含了“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二者相互补充。如同为月经后期,有补肾活血、补肾疏肝、补肾养血、补肾化痰的不同;无论内科、妇科、外科、儿科各疾,凡气阴不足者,多用生脉散为主方,凡各病主证表现为湿热者,常用三仁汤加五味消毒饮。可以说中医治病只要辨证准确,没有开不出有效处方的,但要提高疗效,就必须辨识病的个性(特点)。

7.食药同源,防治同步

刘老认为中医学“食药同源”保健观甚具特色,并认为最具保健意义的是产褥复旧的保健,刘老按国家订出的食药两用的药物,组成有关保健食品。如用于新产后助子宫复旧方:当归6g、黄芪6g、母草6g、煲鲫鱼6g;产后缺乳:黄芪10g、淮山药15g、通草2g、煲猪手250g;产后回乳:山楂10g、神曲10g;产后汗多:人参6g、黄芪10g、麦冬6g、五味子3g、珍珠母10g、煲排骨250g或鸡肉250g;产后大便难:松子仁10g(打碎)、柏子仁10g(打碎)、煲猪肉250g;经期保健方:经前可用当归6g、红枣10枚;经后用红枣10枚、槐花10g、元肉6g,可煲肉汤或煎水服用;经常白带过多而无炎症者可常服淮山、薏苡仁、白果(去心)煲粥,有助于健康。

8.重视一般,研究疑难

刘老临床上既重视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论治,又特别注意疑难杂病患者的诊治。如重视感冒病的早期治疗,防止进一步演变成肺炎、心肌炎、肾炎等;用滋补肝肾法治疗无自觉症状的乙型肝炎携带者,使部分标志物转阴,恢复肝功能,防止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肝癌;多汗证,手指滴汗如水,治以益气养阴,收敛止汗,用生脉散合桂枝龙牡汤加减获效;嗜睡症,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即能入睡,靠服用兴奋剂西药维持工作,刘老用血府逐瘀汤加石菖蒲、三七、白豆蔻、麝香治疗后病情好转。一女性血色病患者,经刘老对该病进行了仔细研究及患者所表现的症状,中医辨证为肝络郁滞兼脾虚湿困,以养阴益气、柔肝通络、健脾利湿为治则,经十一个月的治疗获得痊愈。一甲状腺功能亢进女患者,双眼突出难以闭合,经补肝肾、软坚散结、活血利水治疗8个月后,双眼基本恢复正常。四次试管婴儿失败的一中年妇女,经中医药补肝肾调治半年余,卵泡发育较前良好,受精卵质量明显提高,经再行助孕术(IVF)获成功,生一男孩,至今已三岁,健康指标正常。某男患全身性的神经性皮炎,经专科治疗,未能控制,求治于刘老,经辨证为肺肾虚衰,给予大补肺肾之品,经治年余,皮炎消失。一左眼青光眼患者,刘老告之须眼科专科治疗,仅以左归丸与五子衍宗丸加冬虫夏草治其有肝肾不足的症状,结果半年后,病人告知自行服上述中药未接受青光眼其他治疗,其眼压已正常,又继续服上述中药一年,青光眼未复发,曾经给予检查的眼科医生也颇惊讶,这些疑难杂症的个案虽不具统计学意义,但苗头也是值得研究。

9.衷中参西,承前纳新

刘老在临床上将传统的中医诊察方法与现代诊断手段相结合,西医生理病理与中医病因病机相结合。指出临床上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离开中医理论,放弃中医辨证施治,不讲求立法组方,机械地按照药理组成中药方剂去对应病症;二是只局限外在现象宏观辨证,不利用现代研究成果。所以刘老在临床上总是宏观宗于辨证,微观参照西医诊断指征,两者结合辨病辨证。处方选药既宗于中医传统,又吸取新的方药知识,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正是刘老这种科学的态度,临床治病疗效好赢得了患者的信赖与尊重。

刘老临床立法严谨,处方遣药,继承古方,重视验方,接纳新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用药,参考现代药理,辨病用药。如临床上常见外感病患者,表证虽解,唯咳嗽久治难愈,刘老多采用生脉散合甘露饮加减,益气养阴,轻宣润燥,同时加合欢皮、延胡索等现代研究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可以明显缩短病程;治疗心悸而心率加快者,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选择性的选用现代研究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如苦参、石菖蒲等;治疗痛经,常加用药理证明有止痛镇静作用的合欢皮、延胡索、灵芝、白芍、柏子仁等;治疗流行性感冒在辛凉解表方的基础上加现代研究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如黄精、青蒿、板蓝根等;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采用中西药各自优势,发挥所长,以减轻副反应、减少并发症。这种处方的思维是继承中有发扬的具体范例。

10.经验用药,方便化裁
(1) 血证用药

在辨证的基础上,清热止血常选贯众、黄芩、黄柏、大黄;凉血止血常选大蓟、小蓟、槐花、地榆、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紫草、生地、丹皮、水牛角;温经止血常选炒艾叶、炒续断、炮姜炭;固气止血常选人参、党参、沙参、黄芪、大枣;化瘀止血常选三七、益母草、茜根炭、丹皮;量多者常选固涩止血的牡蛎、龙骨、珍珠母、乌贼骨;收敛止血的仙鹤草、鸡冠花、血余炭、棕榈炭、乌梅、藕节、花生衣、石灰散;同时均宜采用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牛角胶、白芍等以养血止血。

(2) 痛证用药

温经止痛常选艾叶、小茴香、炮姜、肉桂、台乌药、吴茱萸、高良姜、白芷、秦艽;行气止痛常选香附、延胡索、川芎、木香、沉香;活血止痛常选川芎、延胡索、三七、当归、没药、乳香、五灵脂;清热止痛常选丹皮、赤芍。

(3) 带证用药

治疗带下证,除湿止带常选用薏苡仁、车前仁、苍术、白芷;收敛止带常用金樱子、桑螵蛸、乌贼骨、龙骨、牡蛎、银杏、益智仁、莲米须。

(4) 癥瘕用药

妇科肿瘤采用软坚散结时,可选用莪术、紫草根、农吉利、长春花、喜树、山慈菇、露蜂房、龙葵、白花蛇舌草。但要注意个别药物的毒性,把握好剂量和用药时间不宜太长。

(三)对月经周期节律的认识

刘老认为,月经的周期节律是妇科学术界引人注目的论题。西医妇科学在近代实验手段的帮助下,逐步形成了内分泌激素之间反馈与调节的“性腺轴”学说。中医妇科学通过长期对人与自然的观察,用“天人相应、取象比类”的辩证逻辑推理,得出了“月经应月(相)”的学说。刘敏如教授对中、西医学两种不同理论体系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地再研究,提出了中医妇科学月经周期节律的新学说。

1.月经周期是女性生殖生理过程的阴阳消长、气血变化节律的体现

刘老根据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观点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人之一身,不外阴阳”“女体属阴,以血为主”等,从而提出:人之阴阳确有相互进退、生长收藏、终而复始、盈虚消长的变化节律;肾主生殖,为阴阳之本。肾气有由稚到盛至衰的变化节律,而藏于肾中的天癸亦随肾气的变化而由微至盛,由盛至微,以至竭止的变化节律。刘老进而推导在女体,经前期由于肾之主导与天癸的调节,辅以肝藏血、脾统血、心主血、肺主气帅血的协同作用,冲任之气血由盛而满;经行期则是血液由满而溢;经后期是由溢而虚,由虚而复盛;经间期是血旺气盛,阴生阳动,氤氲精泄。继而血海复又满盈,再由满而溢,又是一次经前期与行经期。首尾相连,自然出现。如此变化,直至天癸竭而月经自然停止。刘老据此提出了“阴阳的消长盈亏,使得女性生殖周期的不同阶段连续与再现,形成了月经周期节律的外在表现”。刘老这一科学假说,使立足女体之外、试图通过寻求宇宙因素解释月经节律的研究,再回到了对人体本身的研究,即从人体自身出发,研究月经周期中脏腑、经络、气血周期变化节律。

2.月经周期气血变化的实验研究,证明了刘老气血变化的月节律假说

为了科学地揭示月经周期中脏腑、经络、气血运动的内在节律,刘老用现代科学实验,证明了她所提出的月经周期气血变化的月节律假说。基于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是引血行经的动力,她首先进行了气血盈亏节律的研究。她认为:中医学的“血”与西医学的“血液”,在物质意义上同属一物;中医学的“气”,就其体现的功能活动而言,与西医学血液的某些功能及特性有类同之处。因此,可以借助与血液研究有关的技术指标,分析气血变化的内涵。在这一思路引导下,刘老指导博士生观察了106名女大学生的自然月经周期。在这些周期中,对月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的固定时间点,同步进行了血液学、血流变、血动力、免疫学等方面31项指标的动态观察结果有21项指标的变化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的11项,展现出了峰值到谷值,谷值再到峰值的月节律变化,从而使刘教授的前述假说,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证明。

3.月经失调患者治愈前后的气血指标从临床角度验证了气血变化的周期节律

实验室研究的结果,初步肯定了女性气血变化的节律性。在此基础上,刘教授又指导博士生开始了对月经失调患者气血变化的研究。通过对30例因黄体不健而致崩漏的病例的连续观察发现:治疗前该组患者的血流学、血流变、免疫学等方面的8项指标,未呈现月节律变化;经过治疗月经初步正常后,已有4项指标呈现出明显的月节律变化这些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刘敏如教授有关“月经周期是阴阳消长、气血变化节律的体现”这一假说的科学性。再次表明月经仅仅是“生殖生理”的外在表现之一,而脏腑、经络、气血的节律变化,才是研究月经周期节律的实质内容。刘老已进行的以气血为中心,揭示月经周期节律调节机制的研究所表现出的当代科研新思路,为中医妇科学的学术发展,展现了一条新途径。

三、临床经验

(一)崩漏

【理论阐微】

崩漏一病,病因较多,病机复杂,治疗棘手。成为月经病中大病难病之一。刘老指出胞宫为“奇恒之府”,主出纳精气。崩漏的基本病机在肾,女子生理活动是以肾为基础。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精为肾阴,气为肾阳,精为物质基础,气为活动功能,二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相互转化。因此,肾之精气不足,阴阳平衡失衡,通过冲任则反映在胞宫藏泄失常,现代医学认为功能性子宫出血主要是由于“性轴间功能失调”而致,二者理论体系不同,但基本原理极其相似;而出血日久终会导致气阴(血)双竭的病理病机。故其治疗应本补肾填精、调平阴阳为主,益气养阴为辅。方药生脉散加减化裁,该方用于临床,每收良效,止血效果甚佳。

【验案1】

李某,工人,30岁。主诉血崩10余天。

病史:一年前,出现月经不规律,经期短缩,20余天一行,量时多时少。屡经中西医治疗不愈。刻诊:头晕目眩,气短懒言,腰酸耳鸣。面色苍白。出血量多,色淡,夹小血块,舌淡,苔花剥,脉沉细数。

辨证:肾精亏乏,气阴两伤。

治疗:补肾精、益气、固冲任。

方药:

服三剂后,出血明显减少,续三剂痊愈。

按语:方中首乌、熟地、女贞子、补骨脂填补肾精培本,西洋参、沙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血宁神、固冲任,乌贼骨收敛以治标,本方标本兼顾,气、精、血并补,使肾之阴阳平衡恢复,冲任得固,出血必止。上方经实验研究,证实确有类雌激作用。

【验案2】

王某,女,42岁。患者月经量多反复4年余,经来乍来乍止、乍多乍少、淋漓难尽、接受西医荷尔蒙及止血药治疗效微。末次月经于8月6日来潮,以后间断出血,淋漓不尽,量多,服止血药20天,月经于8月29日止,共行24天。曾行盆腔超声波检查、子宫内膜检查均未见异常,血红蛋白84g/L。脉沉软,舌淡红,苔薄白。

诊断:崩漏。

辨证:气血不足,冲任不固。

治法:益气养阴,固摄冲任。

方药:加味生脉散(自拟方):

共7剂。

煎服法:每天1剂,水煎2次,取药汁共3碗,每次1碗,每天3次。

饮食调护:避免风寒,调节情志,注意休息,清淡饮食。

二诊:2009年9月22日。

患者于9月15日始阴道点滴下血,8天未净,余无特殊。上方去五味子、龙眼肉,加大黄10g、山茱萸12g、生地15g。共7剂。

三诊:2009年9月30日。

患者出血量于9月26日骤增。现感倦怠,头晕,气短。前方去淫羊藿,加五味子6g、阿胶(烊化)9g、三七粉冲服6g。7剂。

四诊:2009年10月13日。

患者末次月经9月15日至10月2日、计18天,净后4天复出血1天,量少。脉滑,舌淡红,苔薄白而干。前方去珍珠母、大黄,加黑芝麻10g,7剂。

五诊:2009年10月24日。

患者于10月21日经潮,现经行第4天,量多。改用冲剂。处方北沙参15g、麦冬12g、五味子6g、墨旱莲15g、女贞子12g、黄芪20g、炒白术12g、续断12g、白芍15g、枸杞子12g、仙鹤草12g、珍珠母20g、三七3g、九香虫9g、大枣15g、炮姜3g。7剂。

六诊:2009年11月2日。

患者末次月经10月21日至29日,计9天净,无服止血药,现咳嗽,倦怠,大便结。改以益气疏风,化痰止咳药治之。处方参苓白术散20g、知母10g、川贝母6g、浙贝母12g、麦冬10g、天冬10g、黄精15g、玉竹10g、广藿香10g、紫苏叶10g。7剂。

按语:崩漏属妇科疑难病症,亦是急重病证。暴失阴血是崩漏的主证,若以“标”证对待,试图止血,则难以获效。所以崩漏论治当根据病机,求治本之法。刘老认为肾虚是导致崩漏之本,病变在冲任失于制约,故治本当治肾调固冲任,治本之法亦当贯穿治疗之始终。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谨守病机”,参合临床见证,采取“塞流、澄源、复旧”大法论治。此例患者年届更年,冲任渐虚,肾气渐匮,经血约制失司,故而为崩漏。久失阴血,耗气伤阴,气阴两虚,以果为因,刘老以加味生脉散治之。生脉散有气阴双补、固气敛血之功;黄芪、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使气旺则统摄有权;淫羊藿、续断补益肝肾,阴中求阳,以求“少火生气”;白芍、大枣、龙眼肉、枸杞子养血敛阴;仙鹤草、珍珠母平肝收敛止血。

二诊时患者阴道点滴下血,淋漓不净。按塞流、澄源、复旧大法,在漏下不止时,当理血固本,故去五味子、龙眼肉,加生地滋阴清热、凉血止血,山茱萸补肝肾、固冲任以止血,大黄通瘀止血。对久漏不止者,刘老常加活血化瘀药,数剂后再用澄源复旧方,加用大黄正是此意;三诊时患者出血量骤增,在暴崩之际当塞流固本,故去山茱萸,加五味子、阿胶、三七以收敛固涩止血;四诊时月经已净,在血势稍缓宜澄源固本、复旧调经,故去珍珠母、大黄,加黑芝麻益精养血、补肝肾;五诊时,因患者改用冲剂,有部分中药缺乏,所以处方上有较大改动,但总以益气补肾,固摄冲任为原则。

(二)痛经

【理论阐微】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治疗目的以止痛为主。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痛者,多痛于经水未行之前,经见而痛自减;虚痛者,多痛于经水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蠲。但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经期泄而不藏,精血外流,气血不和,在此精血不足同时,又兼气血郁滞,故而致痛,当与形气脉证,兼而辨治。

【验案】

患者,女,29岁,2009年10月19日首诊。

简要病史:经行少腹疼痛17年。患者自初潮起经行少腹疼痛难忍,需服止痛药。现正值月经第1天,腹痛,经量偏少。未婚。末次月经(LMP):9月17日,5天净。上次月经(PMP):8月中旬。鼻敏感史。2009年10月盆腔超声波示左侧卵巢巧克力囊肿(4.7cm)。脉沉,舌淡红有瘀点,苔薄白。

诊断:痛经,癥瘕。

辨证:气血不调,瘀阻冲任。

治则:理气活血止痛。

处方:四逆散加减:

服5剂。1日3次,空腹服。

治疗经过:

二诊:2009年11月4日服药后少腹疼痛减轻,不需服用止痛药。末次月经10月19日,7天净。脉沉,舌淡红,苔黄薄。

处方一:桂枝10g、茯苓15g、牡丹皮15g、赤芍15g、桃仁10g、荔枝核10g、橘核10g、仙鹤草12g、半枝莲15g、益母草30g、车前子15g、川牛膝10g、薏苡仁20g,服7剂。1天3次,空腹服。经期停服。

处方二:四逆散15g,延胡索15g、香附12g、乌药10g、艾叶6g、炮姜6g、姜黄10g、茯神15g、合欢皮12g、炙甘草9g,服3剂。月经第一天服,连服3天,1天3次,空腹服。

三诊:2009年12月4日,服药后少腹疼痛较前明显减轻,不需服止痛药。末次月经:11月25日,5天净。照上方加减,后多次来诊均以上2方作加减调整,药后少腹疼痛持续减轻,不需服止痛药,月经调。

按语:本例西医称之巧克力囊肿,其形成为子宫内膜异位部位每次经血积聚,积久而成,故发生痛经,进行性加重。即或采用手术亦易复发,故本病视为痛经难治之症。

刘老认为痛经基本机理“不荣则痛”“不通则痛”,是不能完全解释痛经为何随月经周期而发。在未行经期间,由于冲任气血和匀,不如经前盛实,不似经后空虚,即或病因犹存,尚不致或不足以引起冲任胞宫气血失调,故平时不发为疼痛。但若病因未除,素体状况未获改善,则不能适应经期或经前后冲任气血的急骤变化,因而疼痛随月经周期发作。提示了中医论治痛经当注重素体因素及致痛因素,治法上平时治本,经期标本兼顾。其本实者多责之于肝,虚者多责之于肾,而临床上尤以肝郁致痛经最为常见,故临床上多以疏肝理气止痛之法治疗痛经,方用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乌药散等;伴有恶心呕吐者可合用吴茱萸汤。然后再根据临床症状,适当选用温经止痛、活血止痛、行气止痛、清热止痛药物。另外根据临床症状分其虚实酌加合欢皮、茯神、柏子仁、水牛角等以镇静安神止痛,疼痛甚者可加水蛭、土鳖虫活血止痛,全蝎、蝉蜕息风止痛。若成癥瘕者当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治以为本,常用桂枝茯苓丸以活血化瘀消癥,适当选用破血行气之力较强的莪术、三棱、王不留行、皂角刺、三七、益母草等以行气活血利水;及软坚散结的荔枝核、橘核、夏枯草、牡蛎等,共达消散癥积目的。除此之外,刘老常用药仙鹤草配穿心莲、半枝莲、薏苡仁,佐用于妇科包块性疼痛病例。

(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论治
【理论阐微】

中医妇科学本无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病名,由于PCOS多发、难治,发生率日渐上升,且有增加子宫内膜癌、糖尿病、乳腺癌、妊娠期糖尿病等疾病发生的危险。多方法、多靶点治疗是本病研究的理念,临床上病人常以月经不调、不孕、肥胖、多毛、痤疮等就诊于中医,或已确诊为PCOS的患者求治于中医。所以有必要建立与PCOS相对应的中医病种,以适应教学与临床的需要。根据中医学“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认识论,刘老认为不孕、月经不调、肥胖、痤疮、多毛诸症并见,或伴有他症(B超检查卵巢呈多囊样变,生殖内分泌检查睾酮增高),中医当命名为“胞宫脂膜瘀阻诸症”,以应西医所称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本病的发病之因,可由先天因素、饮食不节、滥用补药(激素类),起居好逸、情志刺激、影响冲任胞宫。本病证成因复杂,病理多态,禀于先天,损于后天,其本在肾,变化在胞中。诸多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胞宫病变发为诸症。所以本病具有复杂性、多态性,难治性。

1.辨证依据及治疗原则

以临床患者现证入手,主症、伴随症、舌脉征参合,同时根据本病证得病因病机认识本病证中肾、脾、痰、脂、瘀等“形于外”的现象,分辨其证的属性。

顾肾调经为主,调理气血为辅。根据临床证象或豁痰化瘀消脂,或健脾除湿化痰,或活血化瘀消脂、或养阴清热除湿为其大法,又当根据本病的轻、重、缓、急和症的侧重点不同,而随证选方用药。以内服药为主,同时可配合外治法。

2.分证论治
(1)脾肾两虚痰瘀互结证

临床现症:肥胖,不孕,月经量少、月经后期、闭经、痛经,痰多,水肿,多毛,或见痤疮,苔白腻舌边有瘀点,脉滑。

证候分析:现症肥胖,痰多水肿,苔白腻,脉滑乃肾虚水湿内停,脾虚痰湿内生,痰湿阻滞气血,痰、湿、瘀互结胞中,故有痛经、经不调不孕等临床诸症,四诊结合属肾虚痰瘀互结证。

治疗法则:补肾健脾、豁痰除湿化瘀。

方药举例:五子衍宗丸加参苓白术散、佛手散化裁。

(2)肾虚痰、脂、瘀阻证

临床现症:肥胖甚,不孕,闭经或经少、痛经,痤疮,素有多痰,多毛,或腰痛膝软,下肢浮肿,大便时稀,小便清长,苔腻,脉沉。

症候分析:禀受甚厚,咨食肥腻,躯脂满溢,痰、脂、瘀积结,闭塞胞中,故见上症。

治疗法则:益肾祛痰、化瘀消脂。

方药举例:五子衍宗丸、防风通圣散或大黄虫丸随证加减裁化。

(3)脾肾阳虚湿、脂不化证

临床现症:肥胖,闭经、月经稀发、不孕,水肿、多毛,手足欠温,大便稀塘,小便清长,苔白滑,脉沉。

症候分析:此为肾虚脾阳不足,运化失司,脂湿积结胞中,发为以上诸症。

内服治法:益肾温阳、健脾除湿、消脂散结。

方药举例:五子衍宗丸,左归丸,参苓白术散,保和丸合参化裁。

(4)肾阴不足湿热蕴结证

临床现症:痤疮,闭经或月经稀发,不孕,多毛,五心烦热,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黄便结、或见肥胖,舌红苔腻,脉数。

症候分析: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或素多痰湿,热与湿结,故见以上诸症。

治疗法则:益肾养阴,清热除湿。

方药举例:知柏地黄丸、五子衍宗丸化裁。火盛成毒,痤疮反复者,可选甘露消毒饮加减。

3.关于本病的重点思考

本病症表现复杂多态,以不孕、肥胖、痤疮、多毛合并出现为主症,或伴有其他症状。主症相同,而体质、伴随症、舌脉征各异,故有不同的辨证证型,而每型的主症基本相同,辨证属性较易重叠,当细辨细审其各型之侧重,如痰瘀互结证与痰瘀脂交结证,两者病机区别在于后者多脂肥结积,治法亦有侧重;肾阴虚湿热蕴结证与脾肾阳虚湿、脂不化证,两者主证相同,伴随症及舌脉征各不同,故辨证一属阴虚夹湿,一属阳虚湿、脂困结,治法亦当有别,此不可不知。

中医学有“肾无实证”之说,而本病症辨证虽然本在肾,但证有虚实同见,治法亦有补、攻同用,正说明本病症的复杂,多态性,这又是本病辨证论治的特点。亦可说中医妇科学疾病谱的发展变化,辨证论治亦应有所突破。

此外本病主证中有多毛一症,病因病机未作诠释,西医认为是睾酮增高所致,中医可谓天癸泌至失调引起,因为中医生殖轴理论“肾气盛,天癸至……”,即肾主生殖的作用是由其所泌至的天癸来表达。

【验案】

患者,女,37岁。2007年9月4日首诊。

简要病史:患者结婚4年,正常性生活无避孕而未孕为主诉就诊。现症见疲乏,汗多,自幼形体肥胖,数年来体重在90.5~95kg之间,体毛多,头晕,间作恶心,纳可,二便调。2005年曾于某医院西医妇科求诊,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双侧输卵管造影提示闭塞。2006年予服促排卵药半年以上,时有排卵,计划2008年底接受体外人工受精-胚胎移植(IVF)助孕,现先欲以中药调理故来就诊。11岁初潮,自初潮月经周期延后7~10天,时有停经,无痛经,青春期有痤疮。配偶健康良好。末次月经2007年8月25日,量少,3天净。双脉沉,舌色淡红,苔白腻。

诊断:不孕病、月经后期、月经过少。

辨证:痰湿阻滞、冲任不调。

治法:祛痰除湿,调理冲任。

处方:二陈平胃散加减:

每天1剂,水煎1次分早、午、晚3次服,每次250ml。

饮食调护:中药治疗期间停服促排卵西药,清淡饮食,避免生冷辛辣之品。

治疗经过:二~四诊,2007年9月12~19日,患者感冒,先予以疏风解表。2007年9月28日,感冒已愈。本次月经周期3l天,量少,4日方净,舌苔腻稍减,脉象同前。证属冲任不调,治以调理冲任,处方以四物汤合左归丸加减。药物(冲剂):当归10g、熟地15g、川芎10g、白芍10g、山药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川牛膝12g、菟丝子12g、龟板胶10g、鹿角胶(烊化)10g、麦冬10g、玄参10g、淡竹叶10g、牡丹皮10g、栀子10g。7剂。

五诊:2007年10月22日,症见倦怠,汗多,夜尿2次,末次月经9月24日,加强益气固肾,前方去归、芍、芎,加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金樱子10g、覆盆子10g。7剂。

六诊:2007年11月7日,月经未至,苔白腻,脉象同前。辨为痰瘀阻滞胞络,治以豁痰化瘀,通络软坚。上方去丹、栀,加莪术10g、醋鳖甲(先煎)20g、荔枝核10g、山楂10g、金樱子10g、覆盆子10g。7剂。

七~九诊:2008年6月13日(七诊),近1月咳嗽咽干、咳痰不利。脉沉,舌淡红,苔白腻。辨为阴虚痰湿,治以润肺化痰,佐以理气散结。处方:甘露饮化裁。药物(冲剂):天冬10g、麦冬10g、生地12g、枇杷叶12g、黄芩10g、枳壳10g、石斛10g、茵陈15g、川贝母6g、浙贝母15g、鱼腥草25g、橘核10g、荔枝核10g、皂角刺10g、车前子15g、半枝连30g。日1剂。

2008年10月8日(九诊),神疲,大便2日1行,质软。患者欲于2008年12月接受体外人工受精一胚胎移植(IvF)助孕。LMP:10月3日,4天净,PMP:8月26日,4天净。脉沉,舌淡红,苔白厚腻。2008年9月26日腹腔镜检查示:多囊卵巢,双侧输卵管通畅。处方:四物汤合左归丸,加车前子15g、皂角刺10g、王不留行10g。7剂;

十~十三诊:2008年10月15日,诸症改善,随证加减治疗。至2008年11月l1日(十三诊),发现停经40天,阴道咖啡色分泌物2天,刻诊:妊娠试验阳性,B超检查诊断:宫内孕,LMP:10月3日,4天前曾发热服感冒药,脉滑,舌淡红,苔白腻。此为早孕胎漏,证属胎元不固,治以益气安胎。方以北沙参15g、紫苏叶10g、艾叶6g、淡竹叶10g、陈皮10g、炒白术9g、炒荆芥9g。3剂。

十四~十五诊:2008年11月27日,阴道咖啡色分泌物色转淡。2008年11月26日B超诊断:宫内孕,有胎心。脉滑,苔白腻。处方:前方易艾叶为艾叶炭6g、加麦冬10g、玉竹10g。5剂。2008年12月24日(十五诊),阴道啡色分泌物基本消失,脉滑,舌淡红,苔白腻。处方:前方加砂仁6g。5剂;

十六诊:2009年1月22日,孕15周,2天前腹痛,带下多,胃胀,恶心,B超示有胎心。脉滑,舌淡红,苔白腻。诊为胎漏,证属脾胃不和,胎元不固。治以健脾和胃安胎,处方:北沙参15g,紫苏叶10g,淡竹叶10g,陈皮10g,炒白术9g,荆芥9g。5剂。

按语:“脾为生痰之源”,后天水谷精微不能运化则可生痰湿,然则本病以肾虚为先,肾虚气化不利,不能协助肝脾以司运化,加之平素恣食膏粱厚味,或饮食失节,饥饱无度,损伤脾胃,脾虚痰湿易生,气机不畅,经络受阻,痰湿积聚,脂膜壅塞,体肥多毛,或痰脂凝聚,致卵巢增大,薄膜增厚。故治当先理脾胃,以二陈汤合平胃散为主方,祛痰除湿;山楂、萝卜籽、建曲健脾消脂;重用莲米须引药性入带脉,合猪苓、车前子渗湿,使湿从小便而去;皂角刺、鳖甲软坚,当归养血和血调理冲任。待痰湿渐化,即着手滋补肝肾,调养冲任。

本病病变在胞中,局部变化属积聚,故在治法中顾肾消积,须贯通治法始终,临床上在处方中可选用以下药物:皂角刺、山楂、莪术、远志、枳壳、浙贝母、半枝莲、薏苡仁、土茯苓、王不留行、夏枯草、益母草、白花蛇舌草等。皂角刺、鳖甲破积,山楂消积化脂。王不留行化瘀(首选),川牛膝活血配桔梗一下一上活血通脉;橘核、荔核破积化瘀;远志、车前子豁痰,浙贝祛痰软坚,枳壳破气行滞;半枝莲清热软坚,夏枯草清热散结;仙鹤草清热消肿,薏苡仁除湿软坚。

关于服药时间,刘老认为一般在月经干净后服至经间期,连服7天停药,若有严格避孕或无房事,可继续连服至月经来潮。

(四)产后药膳的使用
【理论阐微】

刘老认为,产妇因临产用力、产创出血,致使元气受损,百脉空虚;而产后瘀血又易停滞于胞宫,故往往处于多虚多瘀的状态。虚则易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饮食等而变生诸症;瘀则胞宫、冲任被阻,旧血留滞,新血不得归经,进一步伤血耗气。因此,补虚祛瘀为产后病治疗关键。可是产后胃气较弱,不堪大寒大热及峻猛逐邪之品。于是需要顺应产褥期的生理状态,用食物补其虚,填其精,复其元。

1.产后调血汤

当归10g、黄芪30g、川芎10g、生姜3g、鲫鱼半斤。于产后1~3日内服用,可助子宫收缩,使恶露排出流畅。

用法;将鲫鱼与药物煎汤,不放任何调料,日服2~3次。

按语:本方用当归、川芎活血行气,生姜温经通脉;气为血帅,伍以黄芪补气生血。鲫鱼和五脏,通血脉”(《滇南本草》),又“主虚调血”,以促使子宫收缩,使恶露排出流畅。

2.产后健脾汤

薏苡仁30g、莲米20g、砂仁6g、糯米草根30g(洗净、瘦肉少许(猪、鸡、鱼均可)、大米30g。适用于产后脾胃较弱、食欲欠佳者。

用法:上述药、肉、米加适量蔬菜、食盐熬粥服用(一次量)。

按语:“胃者,水谷之海”,“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只有脾胃得健,食欲转佳,运化正常,才能使后天之本得固,气血生化有源,脏腑功能得以改善。故用薏苡仁、莲米健脾,砂仁、糯米草根养胃,瘦肉补虚。

3.产后养阴汤

明沙参30g、制首乌、麦冬、百合、五味子、女贞子各20g、小麦30g、芡实15g、仔鸭一只。

用法:熬成糊状,放糖或盐服用。亦可将仔鸭炖熟后入药煎汤。适用于产后、或流产、引产后口眼干燥、大便难,汗多者。

按语:由于产后亡血伤阴,故以沙参、麦冬、百合养阴生津。肾主藏精,肝司藏血,精血同源又互生。故以首乌、女贞子滋补肝肾;五味子、芡实敛阴;小麦“养心、益肾、和血、健脾”;鸭能滋五脏之阴,补血行水,养胃生津,与诸药合用,可令阴血得复,诸症自除。

4.产后滋补汤

生晒参2g(或明沙参30g)、黄芪20g、当归10g、枸杞20g、陈皮6g、仔鸡半只(或鹌鹑4只或肉鸽1只或瘦猪肉一斤)。

用法:将仔鸡等炖熟后入药煎半小时即可。用于产后或流产、引产术后。具有补养气血,恢复分娩致生理性消耗的作用。

按语:本方用当归补血,枸杞滋阴养血。“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用仔鸡、鹌鹑、肉鸽、瘦猪肉以滋补精血。然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顾。故用参、芪大补元气,与归相配补气以生血。更佐陈皮健脾理气,以防呆填腻补伤胃之弊。如此则阴血得充,元气渐复,产后生理性消耗得到修复。

5.产后催奶汤

当归10g、黄芪20g、生花生米50g、通草2g、猪蹄一对。

用法:将猪蹄、花生米炖烂后入药,再文火炖半小时即可。适用于产后乳汁不足者。

按语:乳汁为血所化,赖气运行。产后冲任虚损,血海亏虚,化源不足而致缺乳。故用当归补血,黄芪补气以生血;花生米催乳;猪蹄“助血脉能充乳汁”;少佐通草以通乳络,使乳充络通。

(五)更年期药膳调理

前人认为,更年期肾气渐衰,天癸将绝,冲任子宫功能减退,月经渐趋失调而致断绝,原为女性生殖生理自然衰退的现象。但因为有些妇女肾衰、天癸竭的过程或程度突然加速,或因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较强,起居无常,劳心过度,或则自身体质较差,必然引起原本肾阴阳有所失衡的状态加剧。更年期女性常出现多汗潮热、健忘等症状,对此,刘老提出,善用巧用药膳,辅助中医药物治疗,以达缓解病情,补肾气、养精血、营脏腑,提高患者肾气的活力,使得其气血充盈。

1.潮热多汗药膳方

墨鱼一个、沙参30g、麦冬20g、五味子10g。

用法:将墨鱼炖烂后,入药文火再炖半小时即可。

按语:本方以墨鱼滋养肝肾,《本草求真》中云:“乌贼鱼肉,其性属阴,能入肝补血,入肾滋水强志”,配合沙参、麦冬、五味子益气敛汗,养阴清热。

2.眠差多梦药膳方

鲫鱼两条、柏子仁各30g、百合30g。

用法:将鲫鱼熬汤后,汤色见白后,入药文火再炖半小时即可。

按语:心神得守,赖心血充足而养心神,《本草经疏》云:“鲫鱼禀土气以生,其味甘,是以能入土,治胃弱不下食”,故以鲫鱼养脾胃以滋气血生化之源,上供心血,合柏子仁、百合养心宁神。

3.头昏眩晕药膳方

乳鸽一只、天麻10g、枸杞10g。

用法:将乳鸽或墨鱼炖烂后,入药文火再炖半小时即可。

按语:年过七七,肾精亏虚,不能濡养脑脉,水不含木,肝风易上扰清窍,发为头昏眩晕。《本经》谓乳鸽“调精益气”,配合枸杞子滋补肾精,填髓充脑,枸杞、天麻还可养肝,平息肝风。

4.健忘药膳方

大头鱼鱼头、核桃仁、枸杞、黑大豆各15g。

用法:挑选大头鱼鱼头大者,横切两半,入水熬汤,汤色见白后,入药文火再炖半小时即可。

按语:“以形补形”,故用大头鱼鱼头补脑,核桃仁健脑,肾主髓充脑,故用黑大豆入肾补肾,枸杞子填精养血。

5.食欲不振药膳方

瘦肉50g、砂仁6g、白豆蔻3g、怀山药15g、山楂6g。

用法:将精肉与山药、山楂同炖,炖烂后,入余药文火再炖10分钟即可。

按语:《纲目》谓“猪肉补气”,故选上好精肉与山药久炖出其精华,养脾胃之气,合砂仁、白蔻仁理脾气助运化,山楂助消化开胃。

(编撰者:陆华、米玲、冯凯、郑霞、李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