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把握孩子的性格特点,塑造孩子完美的品格》:孩子为何变得如此冷漠

叛逆期案例

14岁的文彬正在读初二,妈妈发现自从儿子升入初中后不久,很少与自己说话了。小时候的文彬天天围着妈妈转,与妈妈无话不说,可是现在这是怎么了呢?妈妈对此感到很纳闷。

平时,妈妈问一句,儿子才答一句,除非有非说不可的事情,儿子一天和妈妈也说不上几句话。然而,如果是他的同学打电话来,文彬却能够有说有笑地聊上一阵子。更让妈妈伤心的是,儿子还变得比以前“自私”了,平时只知道关心自己却不关心父母。

有一次她生病了,请假在家躺在床上休养,儿子饿了就自己去外面吃饭,还在外面玩了很久,可是回家之后既不问她的身体怎么样,也没给她带什么吃的,而是直接走进自己的房间关上门,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就当她不存在一样;而他的同学生病了,他还知道送束花去安慰一下,可是对生养他的父母怎么就这么冷若冰霜呢?妈妈越想越想不通,越想越难过,竟独自躺在床上掉下泪来。

不仅如此,文彬对爸爸表现也比较冷漠。有时爸爸过问他的学习情况,他也是象征性地应付一下爸爸,便不再言语,这有时候也让爸爸感觉很尴尬。对此,爸爸也很无奈,只能背后叹一声气,孩子怎么越长大和自己的距离越远了呢?

妈妈要懂的心理学:青春期“冷漠”属正常现象,妈妈不必多虑

14岁的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这一阶段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孩子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喜欢独自主张,不服规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逆反。而这种逆反的对象无非是管教他的老师和家长,尤其是在和家长相处的过程中,这种逆反表现得最为明显。当然,有的孩子会“明目张胆”地和父母对抗,比如顶嘴、争辩等;有的孩子则以沉默寡言对抗,而且态度显得比较冰冷。

例子中的文彬不关心妈妈冷暖,甚至不想和妈妈说话,就属于这种情况。可能事实上孩子并不是有意地冷漠妈妈,但青春“断乳期”让他不由自主地与父母拉开了距离。或许在孩子的内心,他也想张口问一声:“妈妈你好些没有?”但他却总觉得难以启齿。

对爸爸也是如此,相对而言,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愿意与妈妈交流,而不愿意和爸爸多说话。文彬和妈妈都不想多说话,何况是与爸爸交流呢?再说了,父子之间交流感情更多地喜欢采用行动,而不是语言。

那为什么文彬对自己的同学那么关心呢?因为他与自己的同学属于同龄人,有共同的语言和爱好,几乎没有什么沟通的障碍,所以这种情况下很多合得来的同学几乎会成为他的知己。当然,这样的朋友生了病,他也会表现得比较殷勤。这只是青春期的一种自然现象,父母不必多虑,孩子在内心深处还是与自己的父母亲近的。

对于孩子的这种状况,父母应当怎样改变呢?我们来看以下几种方法。

叛逆期方法指导

方法一: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

大多数父母在平常都比较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却很少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突然发现和孩子之间的共同语言变少了。这不仅仅是因为孩子长大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变得明显了,更是因为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长大了,自然有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或许也平添了一些烦恼和心事,有时候这些烦恼和心事,无处可诉,他们就会把它憋在心里。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冷漠,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主动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那么他们或许就能变得开朗、快乐起来。

小辉初三上学期喜欢上了同班的一位女孩。他满脑子都是那个女孩漂亮的身影,上课时眼睛总不自由自主地瞄向那个女孩,根本就听不进去老师在讲什么。下课后,他也总想找机会与那个女孩说说话,但女孩似乎并不知道他的爱慕之心,他也不敢向女孩表白,为此非常苦恼。

由于一直受这种情感的困扰,他的成绩也有了下滑的趋势。在家里,他变得不爱说话,常常一个人闷在房间里,甚至有时候茶饭不思。妈妈发现了他的异常,及时找他沟通。他向妈妈敞开了心扉。妈妈对小辉说:“儿子,这件事让妈妈看到你长大了,开始注意女孩子了,几乎每个男孩到了青春期都会对女孩有好感的。不过,你喜欢这个女孩,而她并不知道。但是如果你把这件事告诉了她,她也未必会喜欢你。所以,儿子,还是把这种感情埋在心里,好好地去学习吧,等你将来考上大学,走入社会后会有更多的好女孩在等着你。”

得到了妈妈的安慰与理解,小辉心里轻松了许多,她对那个女孩的“感情”渐渐淡下来,转而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去了。

试想,如果小辉的妈妈不及时与他沟通,或许他还会继续沉溺下去,而这将会让他越陷越深,甚至让他失去升学的机会。由此,父母再怎么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学习成绩,而不关心他的情感需求,那么到头来仍然会是一场空。

方法二:尊重孩子,多重视与孩子的心灵沟通

春春期的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长大了,可是有的家长仍然一如既往地沿袭原来的说话方式,当孩子是小孩子,对孩子的事情进行简单地命令或粗暴地干涉,这势必会引起孩子的反抗。有的孩子以言语反抗,有的孩子以冷漠相对。

薇薇的妈妈一直非常苦恼,原因是她16岁的女儿薇薇半年来都没怎么和自己说话,每天放学回到家对自己的态度都是冷冰冰的,要不就是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但是女儿和爸爸或者她的同学都是有说有笑的,似乎还很开心。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初三上半年,薇薇收到了同班男生写的一封信,于是把它交给妈妈来处理。没想到妈妈以为她早恋,不分青红皂白把这封“情书”交给了她的班主任。班主任在课堂上批评了那位男生,虽然老师没直接说出薇薇的名字,但当时她也感觉脸上火辣辣的。从此以后,她决心再也不相信妈妈了,尽管妈妈想尽了各种办法,她也不理妈妈。

从这个例子中家长处理孩子事情的方式来看,这不得不说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失败。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很敏感、很自尊,而家长竟然置孩子的脸面于不顾,将孩子的秘密公之于众。虽然家长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够专心学习,但是采取这种盲目的方式,其实就是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这对孩子的心灵是一种致命的打击,难怪孩子对妈妈失去信任,变得冷漠。

尊重孩子是教育好孩子的一个基础性原则,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即便你说得再有道理,也会引起孩了的反感,希望各位家长能深刻警醒。

方法三:适当接受孩子青春期的“冷漠”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都有这样的一种体验:感觉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不再是家长眼中的那个淘气小孩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处理事情,而厌烦父母在一旁指手画脚。

所以,有些事情孩子宁愿闷在心里,也不愿意同父母讲。甚至当有的家长问孩子“到底怎么了”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时,孩子会以一句“你烦不烦”来回应家长。这种情况下,父母就应当给孩子一个独处的空间,给他一段思考的时间,让他自己静下心来去思考和处理自己的问题,适度容许孩子的沉默。但是,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和时间,并不等于不理孩子、冷落孩子,父母依然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生活,这样等于从侧面给予了孩子一种关心和帮助,有利于孩子走出心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