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半残阉人言语中对宰相满是颐指气使,宛如使唤自己下属一般,唐末宦官的专断蛮横嚣张跋扈可见一斑。
好说歹说,威逼利诱,终于打发走了生事的众臣,杨复恭喘了口气,回身进殿直奔李杰,看到泪流满面的李杰还趴在地上,一副呆滞的样子,杨复恭满意一笑。
拍了拍李杰,杨复恭劝慰道:“大家是天子,不是凡人,是不会死的,他是回天上去了。”
李杰抬起头,不由自主的流出两行泪水,哽咽道:“可皇兄不在了,一想起来,寡人这心里就没来由的难受。”
杨复恭摆出笑容,蹲了下来替李杰擦拭眼泪,哀声道:“大行皇帝收服了李克用,平定了黄巢,驱逐老狗田令孜,如此文治武功,定然不愿看到大王这般啼哭。”
李杰点点头,不动声色道:“大行皇帝是比肩太宗宪宗皇帝的明君,杨中尉,有什么事吗?”
“当然有。”
杨复恭站起身,眼神泛起寒光,望向殿外茫茫大雪,缓缓道:“从今以后,殿下就是天子,大唐,是殿下的了……”
皇帝宝座如约而至,李杰松了一口气。
“都是杨中尉的鼎力支持。”
李杰把功劳推给杨复恭,杨复恭却很淡定道:“国不可一日无君,还请殿下准备一下,择日即皇帝位。”
说罢,杨复恭伸手做出一个请的手势。
在李晔即位之前,他必须牢牢的看住,防止有人因对自己立帝之事不满,对未来的皇帝做些什么。
李杰知道无法拒绝,动身随杨复恭去了,上了马车,李晔并不担心杨复恭会对自己不利,目前自己和杨复恭并无矛盾,原本的昭宗和杨复恭闹翻是在国舅王瑰遇害后。
上了马车,李杰就拼命在脑海中回忆关于杨复恭的记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除掉杨复恭,必须对他有一个清楚彻底的认识。
如果两唐书真实客观的话,那么历史上杨复恭拥立昭宗成功后,以定策之功得到了丰厚的赏赐,获授开府仪同三司、金吾上将军,专典禁兵。
此后杨复恭利用手中的权力操纵朝政,将麾下养子六百人派往各地担任监军,把地方军政大权都控制在了手中,势力膨胀之快难以想象。
杨复恭坐在李杰身边,开口打断了李杰的思路:“殿下名讳不具天子气象,更之如何?”
李杰疑道:“俱凭杨中尉做主。”
“日华成晔,殿下就名晔吧。”
小小插曲结束,次日李晔在先帝灵前即位。
如果是在咸通年之前,天子即位会有宰相率南衙百官参拜,同时还有以神策军中尉为首的宦官带领北衙和内侍省宦官参上,但如今国将不国,很多礼仪已不具当年。
长安几遭兵祸,先帝返驾之前,先是黄巢屠城,杀几万人纵火逃走,后来又有几个小军阀在城里火拼,烧杀抢劫无恶不作,大明宫也遭到了乱兵破坏摇,很多宫室都在修缮之中,故而李晔这场登基仪式也只有基本流程。
三省拟旨昭告天下,李晔颁布新帝第一诏,宣布大赦天下,高举传国玉玺,接着演奏音乐,由内侍扶着登上龙椅昭示权力地位。
音乐完毕后,李晔又率文武百官前往太庙祀祖祭天,所有事情做完后,李晔率众返回太极殿,再次接受群臣朝拜。
杨复恭率内侍省及北衙宦官叩首作揖,朝臣士大夫则以宰相为首伏惟顿首。
“万岁,万岁!”
勉强同步的呼喝声传遍大殿,从现在开始,李晔就是唐王朝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了。
“平身。”
李晔单手虚抬,吩咐旁边的内侍太监道:“宣旨。”
“枢密使、神策军中尉、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魏国公、忠贞启圣定国功臣杨氏复恭,忠良克谨,奇谋善断,进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傅,加食邑三百户,以示朕怀。”
“吏部员外郎、翰林学士、谏议大夫刘崇望,贤良方正,与国有功,拜兵部尚书、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忠侯。”
这是一封没有经过三省校对的中旨,李晔没有像原昭宗那样做,而是暂时空缺了金吾卫上将军的职位,以防杨复恭掌握南衙兵权,导致彻底做大,无人可制。
将南衙军权留在文官手里,同时提拔刘崇望进政事堂行宰相事,让他们去吸引杨复恭目光。
封赏刘崇望,是因为李晔知道的昭宗朝名人那么几个,现在能想到的且可靠的只有刘崇望一个,至于其他人,李晔的策略是不主动,多观察。
仪式结束后,杨复恭亲自率神策军士兵护送李晔返回含元殿,一番叮嘱告诫后,杨复恭离去。
“从今以后就要在含元殿常住了。”
李晔心里默默一叹,对身后的宦官用人吩咐道:“召刘崇望来见朕。”
李晔说完,侍候的这名宦官立刻就去找刘崇望了,李晔则进了内殿,脱下厚大臃肿的朝服换上常服,静候刘崇望。
为了确保自己仪容仪表不显得邋遢,李晔特地吩咐侍奉的宦官取来了青铜镜,对着镜子照了一下,镜子里的是一个清秀男子,长长的黑发冠起,面部瘦削,没有咄咄逼人的威势,颇具谪仙气质,极具天家风范。
一个时辰后,先前派出的近侍跑了进来。
“刘崇望陛见!”
这句话的威力,宛如落水即将溺亡的人忽然抓住了绳索,立刻转移了李晔的注意力,李晔身躯动了动,激动地说不出话,还好身旁的近侍伶俐,忙回头说道:“快请!”
李晔不由得回头看了这个人一眼,三十多岁,面黑微胖,双目眯着,个子不高,看上去平平无奇,却是个有眼色敢担待的宦官。
“告诉朕,你叫什么名字。”
“回大家的话,奴婢刘季述。”
刘季述!
李晔心中震惊,面上却平静道:“哪个刘季述?”
刘季述不知何故,赶忙跪地叩首,恭敬答道:“回大家的话,奴婢是内侍省内侍监刘季述。”
历史上,长安朝廷失控固然有昭宗无能的原因,但让昭宗变成李茂贞和朱温掌上玩物的导火索却是刘季述和王仲先等人合谋废黜昭宗的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