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孝悌、亲仁、学文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篇·第六节》

词语注释

①弟子:《论语》中的弟子有两个意思:一是年纪幼小的人,二是学生。此处为前者。

②入:进入父母的房子里。

③出:离开自己的房间。

④谨:谨慎,寡言。

⑤仁:有仁德的人。

⑥文:文献文章。

章句理解

孔子说:“弟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了门对兄长要敬爱,说话要谨慎寡言、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精力,就可以去学习文献文章了。”

国学启示

孝是孔子思想最基础的道德,仁是最高道德。本章讲述了由孝到仁的成长过程,以及个人道德修养与学习文化知识的次序。

道德犹如一个剑客的大脑,知识犹如剑客手中的利剑。知识越多,剑锋越锋利;道德高尚,剑客就能明辨是非。明辨是非,利剑才能被用来做正确的事情。

小朋友,记住哦,我们读书学习,是为了让自己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成为一个明道理、辨是非的人。没有道德,不辨是非,读再多书也是一个糊涂人。

趣味故事

故事一:虎父犬子

唐朝时候,有一个很牛气的人,他就是传奇宰相狄仁杰。

狄仁杰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他考中科举之后在并州做官,他的父母在很远的河阳。他很想念父母,可是又不能回去看望,他就登上太行山,眺望父母所在的远方。刚巧,在那远方的天空上飘着一片白云。狄仁杰激动地对身边的人说:“我的父母就住在那片白云下面的地方啊!”他站在那里,心情很惆怅地望着那片白云,直到白云散去后他方才离开。

后来狄仁杰做了宰相,处理朝政以孝、忠、廉为大义。他辅国安邦,帮助当时的女皇武则天改正了很多错误。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武则天从来不喊狄仁杰的名字,而是尊敬地称呼他国老。

狄仁杰孝悌而爱众,对待百姓像对待父母那样的谨慎,才有了他一代名相的美名。

狄仁杰有一个儿子,叫狄景晖。狄景晖不把父亲狄仁杰的话放在心上,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他当了官后,更是得意扬扬,自觉高人一等,鼻孔朝天。他欺压百姓,不把人家的钱弄到自己手里,就难受地睡不着觉,当地百姓对他痛恨得咬牙切齿。

先前,狄仁杰任魏州刺史时,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的好处,为他立了一座碑。可是,因为狄景晖在魏州做官时胡作非为,当地百姓连狄仁杰也痛恨了,就把狄仁杰的碑砸了。狄仁杰察觉后,非常气愤,果断地把自己儿子撤职了,谁求情都不管用。

在科举年代,狄景晖能外出做官,不能说他没有学问。可他在家里的时候,对自己的亲人都没有孝悌之心,在外做官自然也就不懂得去爱惜民众了,只顾胡作非为。所以,即便他读了书,却还是个坏官,这是他不重德的缘故啊。终于,他不但给自己惹祸,还连累了父亲的声誉。后人说起狄景晖和他父亲狄仁杰时,都说是虎父犬子。

故事二:恩将仇报的培根

培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文学家,是个非常有成就的人。可就是这样的人,却是东郭先生救下的那只狼,是农夫怀里的那条蛇。这是怎么回事呢?

培根从小就抱负不凡,一心要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可是一直没有人帮他,后来他碰到了艾塞克斯。艾塞克斯给了培根很多钱,还帮他还了债务,并且给了他一套很大的房子。甚至在艾塞克斯的帮助下,培根当上了英国下院议员。

后来,艾塞克斯被他的政敌们给抓了起来。培根该怎么办呢?他没有去搭救艾塞克斯,虽然他从艾塞克斯那里得到的好处最多。他落井下石,竟然主动要求在法庭上证明艾塞克斯有罪。

培根的演讲口才实在是太好了,艾塞克斯被判了死刑。艾塞克斯做梦也没有想到,他曾经那么真心去帮助的人,最终竟然一口咬死了自己。培根把自己的恩人送上了断头台,他出卖良心的举动仅仅换来1200英镑。

后来,培根如愿以偿当上了大官。可惜的是,他的品德并没有随着岁月一起增长,他因受贿、舞弊,被投入监狱。培根出狱后,人们都知道他是个小人,都看不起他,没人愿意再和他来往。

最终,培根穷困潦倒地死去了。

思考时间

1.小朋友,想一想,“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孔子是在强调什么呢?

2.狄景晖做官时,为什么百姓都痛恨他呢?

3.培根很有学问,人们为什么还是看不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