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应当正直

第一节 人之生也直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篇·第十九节》

词语注释

①也:语气词,读到此处略一停顿。

②罔(wǎng):此处为诬罔的人,不正直的人。

章句理解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免除灾祸),那是他的侥幸。”

国学启示

说一个人正直,就是说他不歪曲事实。他不会为了极端的自私自利而变得奸邪,不会为了满足物欲而委屈心志。凡事只可直中取,不去曲中求。

正直的人,他的行为是被社会所认可的,内无愧于心,外无愧于仁,所以他能长久安泰。不正直的人,就会被物欲蒙蔽,不能坚守内心,毫无原则地投机取巧,即便一时得逞也属侥幸。

第二节 亲亲相隐

原文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子路篇·第十八节》

词语注释

①叶公:即沈诸梁,字子高,叶这个地方的县令,算是楚国当时的贤者。叶,古音读shè,当时楚国的一个地名。语(yù):告诉。

②党:此指代家乡,古时500家为一党。直躬:一说躬是人名,他行事耿直;一说姓名不详,这个人行事耿直,故称直躬。后一说法似更妥当,本处选用后一说。

③攘(rǎng):偷窃。

④证:检举,揭发。

⑤隐:掩藏,隐瞒。

⑥直在其中矣:隐恶扬善合乎人情,父为子隐合乎慈爱,子为父隐合乎孝道,所以不求直直却在其中了。

章句理解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们那里有个直道而行的人,他父亲偷窃了羊,他就出来揭发。”孔子说:“我们那里的直道而行和你们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直道就在其中了。”

国学启示

儒家重孝道,所以有“亲亲相隐”。什么意思呢?就是亲人之间隐瞒彼此的过错,不去到处宣扬,或者去告发。不宣扬、不揭发亲人的过错,这是符合人性的做法,是符合慈爱与孝悌的正直举动。亲人之间相互宣扬、检举彼此过错,是违背人性、慈爱与孝悌的奸邪行为。

现代文明社会中,发达国家的法律中依然保存着亲亲相隐的立法原则,这是出于对人性中最真挚情感的保护,出于对社会稳定的保护。

第三节 直而不枉

原文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论语·微子篇·第二节》

词语注释

①柳下惠:本名展荻,鲁国贤者。士师:典狱官(官职不大)。

②三:虚数,多次。黜(chù):撤职。

③去:离开。

④父母之邦:祖国。柳下惠是鲁国人,且与鲁国国君公室在五服之内,故称父母之邦。

章句理解

柳下惠在鲁国做典狱官,多次被撤职。有人对他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我正直地工作,到哪里不会被多次撤职呢?若是不正直地工作,又何必要离开祖国呢?”

国学启示

对于柳下惠不离开父母之邦的做法,孔子和孟子是持有不同意见的,但对于柳下惠宁直不曲的品质都是没有质疑的。

诸侯国中的典狱官并不是一个多高的官职,柳下惠做这样一个小官也恭谨正直,甚至被多次撤职也不改初衷。这份正直,既让人喜爱,又令人敬服。

趣味故事

故事一:“笔架山”海瑞

海瑞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清官。他以清廉、刚直、忠孝著称。

可是,小朋友,你知道吗?海瑞并不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考科举考了好多年也考不中进士,只是中了举人。后来他被分配到福建南平县做教谕。教谕是最底层的官员了,可是他这个最底层的官员,却闹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大动静。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延平知府(正四品官员)到南平县学堂视察。海瑞身为教谕,自然要带助手和学生出来迎接。

一见到知府,两个助手就跪倒行礼,但海瑞不跪,直愣愣地站在那里,眼睛看着知府。

知府很生气,自己是正四品,海瑞这个教谕是不在品的,见了自己竟然不下跪。于是,知府气呼呼地说了一句:“好一个笔架山!”

海瑞身边的两个助手,一边一个跪着,海瑞当中站着,的确很像摆放毛笔的笔架。

不久之后,朝廷派了一位巡按御史前来视察。巡按御史品级不高,但权势很大。南平知县带着大小随员连忙去迎接。见到御史,知县和随员们都跪下来了,只有海瑞,他还是站着。

御史见状,吓得出了一身汗,没听说南平县有比自己更大的官儿啊。等弄明白了海瑞的真实身份后,大为恼火。知县也骂海瑞给他惹麻烦。

可是海瑞有自己的道理,明朝有个规定,从事教育的官员见上级无须下跪,只须站立行礼即可。为什么对从事教育的官员高看一眼呢?因为古人相信,只有有尊严的老师,才能传授有尊严的知识,才能教出有尊严的学生。可是明朝后期下级官员畏惧上级,或者献媚上级,很多人都不遵从这个规定了,只有海瑞坚持着,尽管自己是个很小很小的官儿。他正气凛然,宁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巡察御史也拿他没办法。

海瑞虽然也有缺点,可是他一身正气,四百多年来,无人忘记!

故事二:乐(yuè)羊子妻

西汉时候,有个人叫乐羊子。他去外地求学读书,七年没有回家,只有妻子和母亲在家。

乐羊子的母亲和妻子生活很艰苦,一年到头也吃不上一顿肉。乐羊子的邻居家里养着几只鸡。这天,邻家的鸡“咯咯哒,咯咯哒”地飞进了乐羊子家的院子里。

乐羊子的母亲四下里瞅了瞅,见没人看到,就把鸡抓了给杀了,炖进了锅里。

没想到,这一幕被乐羊子的妻子看到了。她皱着眉头很为难,婆婆是长辈,直接说她,婆婆会很难看。要不说她,可她做的事又的确错了。怎么办呢?乐羊子的妻子想了想,有了主意。

到了吃饭的时候,桌上的鸡肉热腾腾地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乐羊子的妻子却不动筷子,只是对着那盘鸡肉落泪。

婆婆很奇怪啊,好不容易吃上肉了,怎么不吃还哭起来了,就问她:“媳妇,你怎么不吃饭,还哭了?”

乐羊子的妻子说:“我是难过家里太穷,饭桌上吃的竟然是别人家的鸡肉。”

婆婆听了她的话,脸红了,婆婆自己也没有吃鸡肉。从此以后,婆婆再也没有拿过别人家的东西。

故事三:屈原宁死不屈

屈原性情耿直,不为楚王所喜。正巧有人陷害屈原,楚王借机把屈原流放了。屈原的志向得不到施展,眼看着楚国一步步衰败,自己却无能为力。

一天,他在江边碰到一个渔父(捕鱼的老人)。渔父看见屈原脸色憔悴,身体瘦削,惊讶地问道:“您不是三闾(lǘ)大夫吗?你怎么这副模样了?”

屈原说:“天下人都浑浑噩噩污秽不堪,而我却出淤泥而不染;世人都醉生梦死,而我却清醒思索,所以我就被放逐了。”

渔父说:“圣人处事不拘泥,且能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天下都污秽了,何不随波逐流呢?世人都醉了,何不自己也喝醉了事呢?为什么非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落得个被流放的下场呢?”

屈原说:“我听说,洗过头后,要弹掉帽子上的灰尘;洗过澡后,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土。怎么可以让干净的身体再遭受污浊呢?要是这样,我宁愿跳进湘江,让鱼吃了我的身体,也不让清白之躯受到世俗尘埃的污染。”

渔父听了屈原的话,微笑着摇着船桨离去了。他一边摇着船,一边唱道:“沧浪的清水呀,可以洗我的帽子;沧浪的浊水呀,可以洗我的双足。”渔父就这样远去了,不再跟屈原说什么了。

渔父固然有他的生存之道。屈原不肯同流合污,可谓忠直耿介、志向高洁。屈原本是贵族,他完全可以和光同尘,自己锦衣玉食,可是屈原不愿意枉曲自己,宁可抛弃富贵的生活,至死不悔!这份正直,正是民族的脊梁。

思考时间

1.无论治国方略,还是具体施政,海瑞都比不上当时的张居正、高拱这些人,可为什么直到今天人们依然记得海瑞呢?这说明,即便到了现在,人们依旧渴望一种怎么样的风气呢?

2.乐羊子的妻子可以去宣扬自己的婆母偷鸡这件事吗?

3.屈原宁肯投江,也不肯同流合污。这说明了屈原怎样的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