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开放的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价值,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思维方式,以创新思想指导教学设计,更重要的是形成创新观念,只有这样,创新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教学内容既要遵循大纲,又要有所突破。我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后发现,在推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时,灵活地抓住图形的中心点或边线的中点进行割补、旋转,都能巧妙地推导出其面积计算公式,而且方法简便多样。后来在查找资料时受“七巧板”的启示,产生了设计与“中点”有关的活动的念头,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

于是在设计“巧用中点”这节课时,我紧扣学生学过的平面图形相关知识,适时适当地进行拓展,灵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内容虽已超出大纲范围,但学生从中获得并培养了潜在的知识和能力。

如果仅把“中点”运用于面积计算中,这是不够的,数学源于生活,应服务于生活。于是我把图形分割贯穿于花坛设计之中,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也鼓励他们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同时渗透美育思想,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这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独创性

在“巧用中点”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将开放、独特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行为,强调解答问题思路的多、奇、活。

课堂教学在整体上要一气呵成,要充分运用启发、引趣、激疑等手段,着眼于教师的“导”,着重于学生的“学”,有变化就有新意,因此教学设计要注意其独创性,否则单一的模式会让人产生疲劳,使人感到乏味。

我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先用“一休分饼”的故事引入,在推理判断中引导学生分析分数的意义,在分析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寻找规律,从而引申出对更多分数的学习。

在“故事引入—判断推理—寻找规律—自学理解”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做好启发诱导工作,这既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独创性,又体现了教师导学的启发性。教学的创新是在科学性基础上的创新,脱离教学的科学性不是“真”的创新。

三、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信息时代的浪潮正加速教育界的“技术化”,教学手段的先进性能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多媒体计算机用于教学,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使抽象的教学变得更加具体,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知识的可接受性。

如“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先把“圆的周长”像拉铁丝一样拉直,然后让“圆的直径”跳出来与其周长比较,学生可真切地感受到“圆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种方法既直观又新奇,教学效果好。不过,作为辅助手段的多媒体也应注意时效性,“该出手时就出手”,与课堂知识点紧密配合。

四、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方法,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渠道。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或是体态语言,都要求准确、精练、严密,且具有启发性。教师要善于指出一条路让学生自己去走,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去发散。启发性语言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

“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的意义讲完后,有的教师展示出表示的图形,然后这样提问:“阴影部分是几个,那么2个是多少?”由于学生既没有学过分数的加法,也没有学过分数的乘法,所以乱答一通,场面一发不可收拾。如果教师选好角度提问:“整个图形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阴影部分占多少份?阴影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五、教学调控的和谐性

教学调控包括节奏的调节、语言的变化、对偶发事件的反应等,即在教学中利用媒体的转换、信息传递方式的不同,师生相互作用,从而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调控要注意和谐美,在教学和谐的前提下,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在处理偶发事件时,要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留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教师也可借此调整教学。调控的关键在于抓住“突破点”,充分利用突破点“四两拨千斤”,达到教学和谐发展的目的。

在一次全区的公开教研活动中,教师提出:“你是怎样理解在正方形花坛中,‘一半种花,一半种草’的?”一位基础很好的同学积极举手,老师点到他后,他拿着一张纸片就上讲台了。他把手抬起来时,老师和同学们发现,本应该用正方形纸片,而这个同学手里却拿着三角形纸片。这个同学愣了一下,随即抬起头来,大声地说:“三角形花坛也一样,找三角形一边的中点,然后把它和对面顶点连起来,就把三角形平均分成了两份,一半种花,一半种草。”他的回答赢得了一片掌声。

教学时,教师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体验、去探索。根据学生的想法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时而启发,时而点拨,时而质疑,时而解难,有时也不妨幽默一下。否则,导不通,点不破,也就“启”不发,那么创新教育又如何落实?

六、教学策略的多样性

创新性教学要求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如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或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求异求新;或启发探索,让学生经历学习探究过程;或给予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1.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启发,让整个教学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有了民主的教学,才有学生的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不断创新。教师要视学生为朋友,尊重学生观点,与学生一起讨论,相机诱导。

2.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幻想,鼓励异想天开。在学生中营造悦纳创新设想、崇尚创新行为的氛围,激发学生求异求新的动机。

3.启发探索。在创新教育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广泛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等活动,使学生具有更广阔的探索时空,学生理所当然地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实践者。

注重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调查研究和社会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多地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给予空间。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进一步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