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功率半导体封装概述
1.1 概述
1.1.1 功率半导体器件概述
功率半导体器件,又称为电力电子器件,是指可直接用于处理电能的主电路中、实现电能变换或控制的电子器件。它主要用于电力变换,包括整流(交流-直流)、逆变(直流-交流)、直流斩波(直流-直流)及交流电力控制、变频或变相(交流-交流)。不同于一般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功率半导体器件能够支持高电压、大电流,在使用高电压、大电流时也不会损坏,通常工作在开关状态,是电能转换与电路控制的核心,对电能高效产生、传输、转换、存储和控制起到关键的作用,所处理的功率小至数瓦甚至低于1瓦(W),大至兆瓦(MW)甚至吉瓦(GW)。
功率半导体器件是功率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功率电子技术,又称为电力电子技术,是使用功率半导体器件实现对电能的高效变换和控制的一门技术[1],涉及电力学、电子学和控制理论,诞生于20世纪后半叶,并在21世纪飞速发展。
功率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器件的制造技术理论基础相同,都以电子学为理论基础。与微电子器件相比,功率半导体器件的主要特征如下:①能实现大功率电能变换和控制;②最重要的参数是其所能处理的功率范围,或者说所能承受的电压、电流范围,通常远大于微电子器件;③一般处于开关状态,由专门的驱动电路来控制其导通或关断,动态特性(或称为开关特性)是评价功率半导体器件特性的关键因素;④自身功耗较大,需要安装散热器以提高功率半导体器件或系统的散热能力。
此外,功率电子技术对节能减排意义重大。能源问题是现今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与危机之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日益增大,能源需求与生态环境平衡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节能减排、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与核心。采用功率电子技术实现能源的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高效率转换,将“粗电”转化为“精电”,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基础,可以说,功率半导体器件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可再生能源,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
1.1.2 功率半导体发展历程[2-6]
功率半导体器件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其发展决定了功率电子技术的发展。
从功率半导体材料选择上来看,第一款固态(Solid-state)功率半导体器件是氧化铜整流器,诞生于1927年,主要用于电池充电器或者无线电设备电源;1952年出现第一款锗(Ge)功率半导体器件——锗双极晶体管,反向阻断电压达到200V,额定电流为35A;直到1957年才出现第一款硅(Si)功率晶体管,其频率响应优于锗晶体管,且可以在高达150℃结温下工作。
从器件类型上看,功率半导体器件从不可控器件发展到半控型器件,再到全控型器件。
最先用于电力领域的半导体器件为硅二极管,包括普通二极管(又称为整流二极管,Rectifier Diode)、快恢复二极管(Fast Recovery Diode,FRD)、肖特基二极管(Schottky Barrier Diode,SBD),均属于不可控器件。
195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发出全球第一款晶闸管(Thyristor)。它能够承受高反向击穿电压及大电流,其缺点在于关断是被动的,需要依赖外部条件,属于半控型器件。这一发明也成为功率电子技术诞生的标志。
1960年实现了晶闸管的关断,即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ate Turn Off Thyristor,GTO)。随着 MOSFET 技术的发展,70 年代后期出现功率场效应晶体管(Power MOSFET)。国际整流器公司(IR)于1978年研发了一款25A、400V的功率场效应管,该器件的工作频率高于双极晶体管,但仅限于低电压应用。至此,全控型器件迅速发展起来,其开关速度及开关频率普遍高于晶闸管,它推动功率电子技术发展到新的高度。
20 世纪80年代之前的功率半导体器件主要是功率二极管、可控硅整流器(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SCR)和功率双极性结型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一般工作在几十至几百赫兹的低频区间。事实上,研究者发现功率半导体电路在高频下工作可以展现更优越的性能,因此,进一步提高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工作频率成为发展趋势之一。在这种趋势的引领下,集合了多种器件的优点、性能更为优越的复合型器件成为现代功率电子技术的主流器件,代表器件包括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ntegrated Gate-Commutated Thyristor,IGCT),前者集MOSFET驱动功率小、开关速度快和 BJT 通态压降低、载流能力大的优点于一身[6],后者则集MOSFET和GTO的优点于一身,两者均展现出优越的电气性能。
进入21世纪之后,为了满足体积小、便携、成本低、可靠性高等需求,功率半导体器件及配套的辅助元件按照典型功率电子电路拓扑结构,集成到一个模块中,形成功率半导体模块(Power Module),使得功率电子装置结构紧凑、体积减小,同时方便应用。后期更是将驱动、控制、保护等信息电子电路与功率半导体器件集成于一体,形成单片功率集成电路,这就是功率集成电路(Power Integrated Circuit,PIC)的基本理念。功率集成电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才进入实用阶段。随着应用需求的变化,智能模块(Intelligent Power Module,IPM)概念形成,即在PIC概念基础上加强模块故障自诊断功能,提高运行可靠性[7,8]。电力电子积木(Power Electronic Building Block,PEBB)模式则进一步在模块中集成驱动电路、保护电路、传感器、电源、无源器件等,实现高度智能化和集成化[9,10]。总而言之,集成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功率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