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配位滴定基本原理

在配位滴定法中,通常以EDTA为滴定剂,本节主要讨论以EDTA为滴定剂的配位滴定法的有关原理及配位滴定曲线。

4.3.1 滴定曲线

在配位滴定中,随着EDTA滴定剂的不断加入,被滴定金属离子M的平衡浓度[M]不断改变,在计量点附近时,溶液的pM值(即-lg[M])发生突变。以EDTA的加入量为横坐标,pM值为纵坐标得到的曲线为配位滴定曲线。由此可见,讨论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即滴定曲线及影响pM突跃的因素是极其重要的。

1.滴定曲线

由于配位反应存在酸效应、共存离子效应、配位反应和水解效应,因此K是随着滴定体系中反应的条件而变化的。但条件稳定常数基本不变,所以在配位滴定中用条件稳定常数来衡量主反应的进程。

本节只考虑EDTA的酸效应,讨论以0.01mol/L EDTA标准溶液滴定20.00mol/L 0.01mol/L Ca2+溶液的滴定曲线。

只考虑酸效应时,

当pH=12时,查表4.1可知lgαY(H)=0.01,即αY(H)=1,可认为无酸效应,所以KCaY=KCaY=4.9×1010=1010.69

(1)滴定前溶液中的Ca2+浓度:

(2)计量点前,溶液中[Ca2+]取决于剩余Ca2+的浓度。例如,滴入EDTA溶液19.98mL时

(3)计量点时,滴入20.00mL EDTA溶液,达到计量点,溶液中[Ca2+sp=[Y]sp

(4)计量点后,溶液中[Y]决定于EDTA的过量浓度,例如,滴入EDTA溶液20.02mL时

带入KCaY=式得

[Ca2+]=10-7.69(mol/L)

pCa=7.69

由滴定开始计算pCa值,同时绘制滴定曲线(图4.3)。

如果pH值发生变化,先查出相应的lgαY(H),通过计算求出值。根据,用相同的方法,计算各点的pCa值。

如pH=9时,查表4.1,=1.29,有酸效应存在,此时:

计量点时:[Ca2+]sp==1.4×10-6(mol/L)

pCa=5.85

图4.3 不同pH值时的配位滴定曲线

同样,按pH=12时计算方法,求算计量点前后滴入19.98mL和20.02mL EDTA,pCa分别为5.30和6.40,即突跃范围是pCa=5.30~6.40。根据条件稳定常数的数值,按pH=12时计算方法,求出pH=10、9、7、6时各点的pCa值,并绘制配位滴定曲线,具体见图4.3。

由图4.3可以看出,有酸效应时,,但在整个滴定过程中,仍基本不变,故滴定曲线基本与pH=12时相同,只是突跃范围不同。

2.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

影响配位滴定中的pM突跃大小的主要因素有滴定产物的条件稳定常数K′和被滴定金属离子浓度cM

(1)金属离子浓度cM对pM突跃大小的影响。不同金属离子浓度的滴定曲线如图4.4所示。由图4.4可知,cM越大,滴定曲线的起点就越低,pM突跃就越大;反之,pM突跃就越小。

(2)条件稳定常数对pM突跃大小的影响。由图4.4可知,值的大小是影响pM突跃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值取决于KαY(H)。滴定体系pH值越小,αY(H)值越大,值越小,滴定曲线的pM 突跃范围越小。K值增大,值相应增大,pM 突跃增大,反之就小。

(3)计量点时金属离子浓度的计算。不同,计量点时的pMsp也不同。在选择适当金属指示剂和计算终点误差时,经常需要计算pMsp。其计算式如下:

式中 [Msp——计量点时溶液中金属离子M的平衡浓度;

——计量点时溶液中金属离子 M 的分析浓度,即各种型体的总浓度,计量点时,[M]sp很小,所以=[MY]sp+[M]sp

c M——原始水样中金属离子M的浓度;

——条件稳定常数。

图4.4 EDTA与不同离子浓度的滴定曲线

【例4.2】 用0.0200mol/L EDTA滴定溶液中0.0200mol/L的Cu2+,以0.20mol/L的NH3-NH4Cl缓冲溶液控制pH=10,计算化学计量点时的pCusp。若被滴定的是0.0200mol/L的Ca2+,化学计量点时的pCasp多少?已知lgKCuY=18.80,lgKCaY=10.60。

解:因滴定剂EDTA与被滴定离子的浓度相等,故化学计量点时:

在滴定Cu2+时,除有酸效应以外还有配位效应。

已知铜氨配合物的各级累积稳定常数(β1β5)分别为104.31、107.98、1011.02、1013.32、1012.86

Ca2+不能形成氨配合物和氢氧基配合物,pH=10时,αY(H)=100.45

计算结果表明,在pH=10时,虽然KCuYKCaY相差较大,但在氨性溶液中条件稳定常数相差不大,化学计量点时两种离子的pMsp也相近。因此如果溶液中同时存在Cu2+和Ca2+,将一起被EDTA滴定,得到的是它们的总量。

4.3.2 金属指示剂

1.金属指示剂的定义

金属指示剂是指在配位滴定中,能与金属离子配位形成一种有色的配合物的有机配位剂,它用来指示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这种有机配位剂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配合物,因此又叫显色剂。

2.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金属指示剂是一些有机配位剂,可与金属离子形成有色配合物,其颜色与游离金属指示剂本身的颜色不同,因此可以指示被滴定金属离子在计量点附近pM值的变化。例如,用EDTA溶液滴定水中金属离子M,加入金属离子指示剂(用In符号表示,颜色为A),则M与In生成显色配合物(用MIn符号表示,颜色B)。同时用EDTA滴定水样中的M,生成配合物MY(多数为无色)。当达到计量点时,由于KMYKMIn,所以再滴入稍过量的EDTA便置换出显色配合物中MIn的金属离子M,而又释放或游离出金属指示剂In,溶液又显现出指示剂本身的颜色A,指示终点到达。

滴定前加入指示剂:

以EDTA进行滴定,滴定反应为

滴定终点时:

例如,配位滴定法测定镁离子,滴定前加入铬黑T (EBT)指示剂,溶液呈紫红色:

滴定终点时,滴定剂EDTA夺取Mg2+-铬黑T中的Mg2+,使铬黑T游离出来,溶液呈蓝色,反应如下:

因此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为紫红色变为蓝色。

作为金属指示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金属指示剂(In)本身的颜色与显色配合物(MIn)颜色应显著不同。许多金属指示剂不仅具有配位剂的性质,而且本身还是多元弱酸或多元碱,能随溶液pH值的变化而显示出不同的颜色。以铬黑T为例,它在溶液中有以下平衡:

溶液pH<6.3时,为紫红色;pH>11.6时,为橙色;6.3<pH<11.6时,为蓝色。而铬黑T指示剂与许多金属离子Ca2+、Mg2+、Zn2+、Cd2+等形成红色配合物。因此,只有在pH=6.3~11.6进行滴定时,滴定终点才有敏锐的颜色变化,即由显色配合物的红色变成游离指示剂本身的蓝色。

(2)金属指示剂(In)与金属离子(M)形成的显色配合物(MIn)的稳定性要适当。指示剂与金属离子配合物(MIn)的稳定性必须小于EDTA与金属离子配合物(MY)的稳定性。只有如此,指示剂才能在计量点时被EDTA置换出来,而显示终点的颜色变化。要求:KMInKMY至少相差两个数量级,但必须适当,否则如显色配合物(MIn)稳定性太低,则在计量点之前指示剂就开始游离出来,提前出现终点,使变色不敏锐,从而引入误差;如果稳定性太高,则会使滴定终点拖后或得不到终点。

例如,用EDTA标准溶液测定水中Ca2+、Mg2+时,以铬黑T为指示剂,如水中含有Fe3+、Al3+、Ti4+、Cu2+、Ni2+、Co2+等离子时,则与铬黑T指示剂形成的配合物,其KMInKMY,则显色配合物MIn不能被EDTA置换,得不到终点,从而影响滴定。当金属指示剂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不能被EDTA置换,则加入大量EDTA也得不到终点,这种现象叫作指示剂的封闭现象。

为了防止指示剂的封闭现象,可以加入适量的配位剂来掩蔽指示剂的离子。例如:

1)加三乙醇胺,掩蔽Fe3+、Al3+、Ti4+

2)加氰化钾(KCN)或硫化钠(Na2S),掩蔽Cu2+、Ni2+、Co2+等离子;还有在配位滴定时,蒸馏水中不得含有引起指示剂封闭的微量重金属离子。

(3)金属指示剂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应易溶于水,否则,如果金属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显色配合物为胶体或沉淀,会使滴定时与EDTA置换作用缓慢,从而使终点延长,这种现象叫作指示剂的僵化现象。例如,用PAN指示剂与Cu2+、Bi3+、Hg2+、Pb2+、Ni2+、Mn2+、Th4+等金属离子形成紫红色的配合物,但它们往往是胶体或沉淀,使滴定时变色缓慢或终点延长。

为了防止金属指示剂的僵化现象,可采用如下方法:

1)可加入有机溶剂如乙醇或加热活化,来增大显色配合物的溶解度或加快置换速度。

2)在接近滴定终点中要缓慢滴定,并剧烈振摇。

(4)金属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的显色反应必须灵敏迅速,并有良好的可逆性。

(5)金属指示剂要有一定的选择性。

在一定条件下,金属指示剂只与被测金属离子有显色反应。

(6)金属指示剂应比较稳定,不容易被氧化、还原或分解等,便于储存和使用。

3.金属指示剂的选择

从配位滴定曲线的讨论中可知,在化学计量点附近时,被滴定的金属离子的pM发生“突跃”。因此要求指示剂能在此区间内发生颜色变化,并且指示剂变色点的pM应尽量与化学计量点的pM一致,以免引起终点误差。

设金属离子M与指示剂In形成配合物MIn:

若考虑指示剂的酸效应,则

当达到指示剂的变色点时,[MIn]=[In′],故

可见,指示剂变色点的pM等于有色配合物的

配位滴定中所用的指示剂一般为有机弱酸,存在着酸效应。它与金属离子M所形成的有色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将随着pH值的变化而变化;指示剂变色点的pM,也随pH值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金属指示剂不可能像酸碱指示剂那样,有一个确定的变色点。在选择金属指示剂时,必须考虑酸度的影响,应使有色配合物的与化学计量点的pM尽量一致,至少应在化学计量点的pM突跃范围内。否则指示剂变色点的pM与化学计量点的pM相差较大,就会产生较大的滴定误差。

应当指出,目前由于金属指示剂的有关常数很不齐全,故实际上大多采用实验的方法来选择指示剂,即先实验其终点颜色变化是否敏锐,然后检查滴定结果是否准确,这样就可确定该指示剂是否符合要求。

4.常用金属指示剂

(1)铬黑T(EBT)。铬黑T属于偶氮染料,化学名称是1-(1-羟基-2-萘偶氮基)-6-硝基-2萘酚-4-磺酸钠,其结构式为

与金属离子配位时,有色配合物结构式为

铬黑T溶于水,磺酸基上的Na+全部离解,形成 H2In-。它在溶液中存在于下列酸碱平衡,且呈现三种不同的颜色:

根据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可近似估计铬黑T在不同pH值下的颜色:当pH=pKa2=6.3时,[H2In-]=[HIn2-],呈蓝色与紫红色的混合色;pH<6.3时,[H2In-]>[HIn2-],呈紫红色;pH>11.55时,呈橙色;pH值为6.3~11.55时,呈蓝色。

铬黑T可与许多二价金属离子配位,形成稳定的酒红色配合物,如Mg2+、Mn2+、Zn2+、Cd2+、Pb2+等。实验结果表明,在pH=6.3~11.55的溶液中,用EDTA直接滴定这些离子时,铬黑T是良好的指示剂,终点时变色敏锐,溶液由酒红色变为蓝色。但Ca2+与铬黑T显色不够灵敏,必须有Mg2+存在时,才能改善滴定终点。一般在滴定Ca2+、Mg2+的总量时,常用铬黑T作指示剂。

固体铬黑T性质稳定,但其水溶液只能保存几天,这是由于发生聚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缘故。其聚合反应为

在pH<6.5的溶液中,聚合更为严重。指示剂聚合后,不能与金属离子发生显色反应。所以在配制铬黑T溶液时,常加入三乙醇胺,以减慢聚合速度。

铬黑T常与NaCl或KNO3等中性盐制成固体混合物(1∶100)使用,直接加入被滴定的溶液中。这种干燥的固体虽然易保存,但滴定时,对指示剂的用量不易控制。

(2)二甲酚橙(XO)。二甲酚橙属于三苯甲烷类显色剂,化学名称是3-3′-双(二羧甲基氨甲基)-邻甲酚黄酞,其结构式为

与金属离子配位时,有色配合物的结构式为

二甲酚橙是紫色结晶,易溶于水,它有六级酸式离解。其中H6In至H2In4-都是黄色,HIn5-和In6-是红色。在pH值为5~6时,二甲酚橙主要以H2In4-的形式存在。H2In4-在溶于中存在着下列酸碱平衡,且呈现两种不同的颜色:

由此可知,pH>6.3时,呈红色;pH<6.3时,呈黄色;pH=pKa5=6.3时,呈黄色和红色的混合色。而二甲酚橙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是紫红色的,因此它只适用于pH<6的酸性溶液中。通常配成0.5%的水溶液,可保持2~3周。

许多离子如ZrO3+、Bi3+、Th4+、Pb2+、Zn2+、Cd2+、Hg2+等,可用二甲酚橙作指示剂直接滴定,终点时溶液由红色变为亮黄色。Fe3+、Al3+、Ni2+、Cu2+等离子,也可以在加入过量EDTA后用Zn2+标准溶液进行返滴定。

Fe3+、Al3+、Ni2+、Th4+和pH值为5~6时的Th4+对二甲酚橙有封闭作用,可以NH4F掩蔽Al3+、Th4+,抗坏血酸掩蔽Fe3+,邻二氮菲掩蔽Ni2+,乙酰丙酮掩蔽Th4+、Al3+等,以消除封闭现象。

(3)PAN。PAN属于吡啶偶氮类显色剂,化学名称是1-(2-吡啶偶氮)-2-萘酚,其结构为

与金属离子配位时,有色配合物结构式为

PAN是橙红色针状结晶,难溶水,可溶于碱、氨溶液及甲醇、乙醇等溶剂中,通常配成0.1%的乙醇溶液使用。

PAN的杂环氮原子能发生质子化,因而表示为二级酸式离解:

由此可见,PAN在pH=1.9~12.2的范围内呈黄色,而PAN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是红色,故PAN可在此pH范围内使用。

PAN可与Fe3+、Al3+、Ni2+、Th4+、Bi3+、Th4+、Pb2+、Zn2+、Cd2+、Hg2+和稀土金属离子形成红色配合物。这些配合物的水溶性差,大多出现沉淀,使变色不敏锐。为了加快变色过程,可加入乙醇,并适当加热。

Cu2+与PAN的配合物稳定性强(lgKCu-PAN=16),且显色敏锐,故间接测定某些离子(如Al3+、Ca2+)时,常用PAN作指示剂,用Cu2+离子标准溶液进行返滴定。

(4)酸性铬蓝K。酸性铬蓝K的化学名称是1,8-羟基2-(2-羟基-5-磺酸基-1-偶氮苯)-3-6-二磺酸萘钠盐,其结构式为

酸性铬蓝K的水溶液,在pH<7时呈玫瑰红色,pH值为8~13时呈蓝色。在碱性溶液中能与Ca2+、Mg2+、Mn2+、Zn2+等离子形成红色配合物。它对Ca2+的灵敏度较铬黑T高。

为了提高终点的敏锐性,通常将酸性铬蓝K与萘酚绿B混合(1∶2~2.5),然后再用50倍的NaCl或KNO3固体粉末稀释后使用。这种指示剂可较长期保存,简称K-B指示剂。K-B指示剂在pH=10时可用于测定Ca2+、Mg2+的总量,在pH=12.5时可单独测定Ca2+

(5)钙指示剂(NN)。钙指示剂的化学名称是2-羟基-1-(2-羟基-4-磺酸基-1-萘偶氮基)-3-萘甲酸,其结构式为

钙指示剂在pH值为12~14的溶液中呈蓝色,可与Ca2+形成红色配合物。在Ca2+与Mg2+共存时,可用其测定Ca2+,终点由橙红色变为蓝色,其变色敏锐。在pH>12时,Mg2+可生成Mg(OH)2沉淀,故需先调至pH>12.5,使Mg(OH)2沉淀后,再加入指示剂,以减少沉淀对指示剂的吸附。

Fe3+、Al3+、Ni2+、Co2+、Mn2+、Cu2+等离子能封闭指示剂。Al3+和少量Fe3+可用三乙醇胺掩蔽;Ni2+、Co2+、Cu2+等可用KCN掩蔽;Mn2+可用三乙醇胺和KCN联合掩蔽。

钙指示剂为紫黑色粉末,它的水溶液或乙醇溶液都不稳定。故一般取固体试剂,用干燥的NaCl(1:100或1:200)粉末稀释后使用。

4.3.3 终点误差与准确滴定的判别式

1.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

终点误差是指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之间的不一致所带来的误差。通过分析配位滴定终点时的平衡情况,可得其计算式:

式中 ΔpM=pMep-pMsp,即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的pM值之差。

此式即林邦终点误差公式。由式(4.12)可知,影响终点误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ΔpM越小,终点误差越小;配合物 MY的条件稳定常数越大,被测金属离子在化学计量点时的分析浓度cM 越大,终点误差越小。

【例4.3】 采用NH3-NH4Cl缓冲溶液控制pH=10.0,以铬黑T为指示剂,计算用0.02mol/L EDTA分别滴定溶液中0.0200mol/L的Ca2+时的终点误差。已知lgKCaY=10.6,lgKCaEBT=5.4。

解:由例4.2可知,=1010.24,pCasp==6.12

已知铬黑T的β1=1011.6β2=1017.9

由式(4.11)可知:

将数据带入式(4.12)得

2.准确滴定的判别式

(1)单一金属离子准确滴定的判别式。在配位滴定中,通常采用金属离子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由于人眼判断颜色的局限性,即使指示剂的变色点与计量点完全一致,仍有可能造成±(0.2~0.5)pM单位的不确定性。设ΔpM=±0.2,用等浓度的EDTA滴定初始浓度为c的金属离子M,若要求终点误差TE,由林邦误差公式可得

式(4.13)即为单一离子的准确滴定判别式。当然,这种判断是有前提条件的。若允许误差增大到±0.3%,则允许≥5;若允许误差增大到±1%,则允许≥4。

(2)混合离子分别滴定的判别式。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是多种金属离子共存于同一溶液中,而EDTA能与很多金属离子生成稳定的配合物。因此判断能否进行分别滴定时极为重要的。

现在讨论一种比较简单的情况。设溶液中含有被测离子M和干扰离子N,且KMYKMN,在化学计量点的分析浓度分别为cM,spcN,sp。则在此情况下,准确地选择性滴定M而不受N的干扰。除满足单一离子准确滴定的要求外,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M和N浓度相差多大才能在N存在下准确滴定M,即分步滴定的问题。

考虑到混合离子中选择滴定的允许误差较大,所以设计ΔpM=±0.2,TE,由林邦误差公式可得

若金属离子M无副反应,则

所以能否准确地选择性地滴定M,而N不干扰的关键是lgαY(H)+lgαY(N)项。若αY(H)αY(N),干扰最严重。将此情况下N不干扰的极限条件求出,即得分步滴定的条件。

αY(H)αY(N)时,

将上式带入式(4.14a)得

式(4.14b)就是混合离子分步滴定的判别式。当滴定体系满足此条件时,可不加掩蔽剂或不分离N,只要有合适的指示剂,适宜的酸度,便能准确滴定M而不受N离子的干扰。

若有其他配位剂的存在,需要考虑金属离子M的副反应时,式(4.14b)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