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测量工作概述

0.5.1 测量的基本工作

地面点的空间位置用坐标和高程来表示。

1.地面点平面位置的确定

地面点平面位置一般不是直接测定,而是通过测量水平角和水平距离而求得的。如图0.5.1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要测定原点O附近1点的位置,只需测得角度α1(称为方位角),以及距离D1,用三角公式即可算出点1的坐标为:x1=D1cosα1y1=D1sinα1

图0.5.1 确定地面点位的测量工作

若能测得方位角α1及水平角β1β2、…并测得各点间距离D1D2D3、…则可以推算2、3、…点的坐标值。由此可见,测定地面点平面位置的基本原理是:由坐标原点开始,逐点测得方位角和水平距离,逐点推算出坐标。

2.地面点高程的确定

地面点高程测定的基本原理是从高程原点开始,逐点测得两点之间的高差,进而推算出点的高程。

综上所述,距离、角度和高差是确定地面点位置的三个基本要素,而距离测量、角度测量、高差测量是测量的三项基本工作。

0.5.2 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

测量工作中将地球表面的形态分为地物和地貌两类:地面上的河流、道路、房屋等称为地物;地面高低起伏的山峰、沟、谷等称为地貌。地物和地貌总称为地形。测量学的主要任务是测绘地形图和施工放样。

将测区的范围按一定比例尺缩小成地形图时,通常不能在一张图纸上表示出来。测图时,要求在一个测站点(安置测量仪器测绘地物、地貌的点)上将该测区的所有重要地物、地貌测绘出来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进行地形测图时,只能连续地逐个测站施测,然后拼接出一幅完整的地形图。当一幅图不能包括该地区面积时,必须先在该地区建立一系列的测站点,再利用这些点将测区分成若干幅图,并分别施测,最后拼接该测区的整个地形图。

这种先在测区范围建立一系列测站点,然后分别施测地物、地貌的方法,就是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这些测站点的位置必须先进行整体布置,反之,若一开始就从测区某一点起连续进行测量,则前面测站的误差必将传递给后面的测站,如此逐站积累,最后测站的本身位置以及根据它测绘的地物、地貌的位置误差积累愈大,这样将得不到一张合格的地形图。一幅图如此,就整个测区而言就更难保证精度。因此,必须先整体布置测站点。测站点起着控制地物、地貌的作用,所以又称为“从控制到碎部”。

为此,在地形测图中,先选择一些具有控制意义的点,如图0.5.2所示ABC、…点。用比较精密的仪器和方法把它们的位置测定出来,这些点就是上述的测站点,在地形测量中称为地形控制点,或称为图根控制点;然后再根据它们测定道路、房屋、草地、水系的轮廓点,这些轮廓点称为碎部点。这样从精度上来讲就是从高级到低级。

图0.5.2 某测区示意图及图根导线布设示意图

遵循“由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从高级到低级”的原则,就可以使测量误差的分布比较均匀,保证测图精度,而且可以分幅测绘,加快测图速度,从而使整个测区连成一体,获得整个地区的地形图,如图0.5.3所示。

在施工放样和建筑物变形观测工作中,同样必须遵循这样的工作原则。

图0.5.3 某测区地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