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造型与色泽
(1)造型的要素和方式
首饰中的造型、材料、工艺、功能、意涵等要素是有机统一的,在设计与制作时需要整体考虑,而对各个要素的拆分也是相对的,是为了分析和研究的需要。造型的建构包含着审美的建构、功能的建构和意义的建构。和所有视觉艺术门类一样,首饰设计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造型的处理。
①造型的基本要素
在造型艺术中我们常用点、线、面、体来概括造型的基本要素。而从立体形态的角度来讲,人类最早的对立体造型的处理可分为球体的形式、棒状形式(图1-2-23)、厚板片形式(图1-2-24)。以人的婴幼儿时期为例,作为三维空间造型发展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来说,一个儿童初次用黏土做成圆球时,这个球体的形式代表着一切固体的事物—包括人、动物、房屋在内的一切事物。旧石器时代肥胖女人的塑像,它的头部、腹部、胸部、大腿等,看上去都是圆的,一方面的解读是史前人类用肥胖去表现母性和生殖能力(图1-2-25),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类在初级发展阶段对球体形态概念的表现。这些基本的造型元素经过演化变得多样和丰富,并且造型元素之间的组织关系能够带给人不同的视觉及心理感受:例如平衡感、时间感、运动感、空间感、节奏感、秩序感、冲突感。例如古埃及、古希腊艺术中的对称成为古代雕塑的基本准则。也有以倾斜与变形造成的运动感为主要审美趣味的,如巴洛克风格的纹饰。
造型从空间维度上可以分为平面造型、立体造型以及浮雕造型。基于透视法则,艺术家可以用平面模拟空间、利用变形、倾斜、缩短等手法产生空间效果,模拟和再现某一个角度所看到的形象(近似于照相的方式)。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立起系统的透视法之前,艺术发展的早期例如古埃及人、古巴比伦人以及其他原始民族,乃至儿童绘画时使用的方法,则会将对事物的视觉认知结构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或是将物像的各个角度和各个部分,有意或无意地选取典型成分,以独特的方式加以结合。20世纪初期,先锋艺术家们对这种儿童的、古埃及的乃至早期非洲亚洲的原始观察方法进行利用和变化,产生了现代派的艺术风格,例如毕加索的立体派,并不可避免地在首饰的造型设计中也有相应的体现。
②首饰的主要造型方式
单体与随形的方式。首饰最早是基于材质本身的审美特征以及贵重程度来决定其造型形式的。将一件物品修整磨光,是人类最早对自然物进行造型加工的方式之一,除了满足使用需求之外,同时也在满足审美上的需求。将物件磨光并穿孔,是人类对首饰最早的造型方式,如最早作为首饰的造型往往是贝壳、骨头、羽毛、石头等,随形的打磨和穿孔后便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件穿戴在身上(图1-2-26);更常见的是高级珠宝为了突出其主要宝石材料的美丽和贵重,造型的设计都是围绕着宝石主体展开。翡翠玉石为材质的首饰中常常会用到俏色和随形的方式,剔除材料的瑕疵部分,最大限度地保留材料完整并突出其贵重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造型处理。(图1-2-27)
图1-2-26 兽牙饰物
图1-2-27 红皮俏色翡翠
图1-2-28 金戒指
图1-2-29 玉镯子
功能化的形态。首饰必然有佩戴功能,是与身体形态密切关联的,首饰的造型往往受到其佩戴部位的影响。在此影响下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状形态,如:头钗、耳饰一类,以通过穿过身体为特征,另一类是环状形态如戒指、项链、手镯等,以环绕着身体的某个部位为主要特征,不同特征的形态决定了造型的设计必须尊重佩戴时的合理性与舒适性。有些设计的造型则会考虑身体部位及其负空间的关系,形成相应的造型语言。有些设计则让首饰的功能性结构直接成为首饰的形态本身。(图1-2-28、图1-2-29)
模仿与再现的方式。从古希腊开始,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哲人便认为艺术是模仿自然的。到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那里,模仿说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理论。艺术的目的是尽量准确地模仿,一座雕像的目的是要逼真地模仿一个生动的人,一幅画作的目的是要逼真地再现真实的人物、室内的场景或自然风光。这个观念根深蒂固地影响了我们衡量艺术的标准。同时,基于人类造物的本能习惯,自古以来首饰的设计中的造型有很大一部分是模仿和再现花鸟鱼虫、动物、建筑、人物等客观对象。(图1-2-30、图1-2-31)
抽象与表现的方式。从整体上看,20世纪的现代抽象艺术是对西方模拟自然艺术传统的反叛。它反对客观地描绘自然物象,主张抽象分析和抽象表现。抽象艺术一般被理解为不直接描绘的客观世界的具体形象,反而透过抽象的形状和颜色以主观方式来表达。现代抽象艺术包含两大类型:第一类是从自然物象出发的抽象,形成与自然物象保持有一定联系的抽象艺术形象,例如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的创作。第二类是不以自然物象为基础的抽象,创作纯粹的形式构成,例如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绘画(图1-2-32)。在这些艺术思潮与流派影响下,也有大量的首饰造型开始不以自然物象为基础,仅以基本的视觉语言和形式要素例如点线面、色彩、明暗、质感构成的非具象的造型,借以表达某种情绪、意念等精神内容或美感体验。(图1-2-33)
拼贴的方式。“拼贴”一词源于法文coller,意为胶水,在英文中,它是动词也是名词:即将纸张、布片或其他材料进行组合,创作出一件拼贴作品。最早由立体主义、达达艺术以及波谱艺术家们用这样的方式来创作,以打破架上绘画的边界,后来延伸成为后现代主义艺术语境下的一种造型方法论,它是解构的和重构的,在新的组织形式下产生了重新解读和定义,艺术不再有古今之分、内外之别,一切曾经出现过的艺术都可以成为后现代艺术家挪用和拼贴的对象,欧洲平面设计大师柯里莫夫斯基说过:“在各种艺术形式走到尽头的时候,对片段的截取与整合成为后现代的标志之一。”在当代首饰中也有许多设计受到这一艺术思想的影响,具体形式则表现在首饰作品中对现成品的运用以及观念性的首饰艺术创作。(图1-2-34、图1-2-35)
图1-2-30 清代发簪
图1-2-31 Cindy Chao艺术珠宝
图1-2-32 马列维奇《动态的至上主义》(Dynamic Suprematism)1915年
图1-2-33 Stefano Marchetti作品 胸针 意大利
图1-2-34 理查德·汉密尔顿波普艺术作品《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
图1-2-35 Jack Cunningham作品 胸针
图1-2-36 Alessio Boschi珠宝作品 意大利
(2)色泽的心理体验
首饰是由具体的可触可见的物质材料组成的,无论是宝石,金属,还是其他材料,其色泽受到材质的透光性、质地、密度、肌理等多方面影响,尤其是宝石颜色会受到经过反射、透射、折射、漫反射以及选择性吸收等一系列光的综合作用,所以对色泽的分析无法单纯地仅用色彩本身的要素如色相、明度、饱和度来分析,对首饰设计中色泽的讨论要放在具体的物质材料及设计情境中讨论。
传统珠宝首饰中的颜色运用大多依靠宝石或金属材料本身的色泽来体现。因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本能,容易注意到光亮、闪烁的东西,所以一般意义下首饰的制作都会尽可能将金属处理成为光滑的反射状态,而且越透明、越闪烁、颜色越鲜亮的宝石也越受人喜爱(图1-2-36)。
到最近几十年首饰发展成为更加自由的艺术表达媒介时才有了更多的处理色彩和光泽的方式,除了依靠材料本身的色泽,开始运用其他工艺方式例如各种绘画涂料、金属烤漆、电镀、印刷工艺等。暗淡的、深沉的、朴素的色调也可以帮助艺术家表达不同的个性和情绪,视觉风格越来越多元和个性化,这也是首饰所带有的审美和情感包容度越来越大的体现。在珠宝首饰的评价标准中,通常是饱和度越高的彩色宝石(如红蓝宝、翡翠、祖母绿)以及纯度高的黄金往往在物质价值方面越高;但是,在艺术和审美的语境下,材料的饱和度的选择应该为要传递的思想和情感服务,选用最合适的而不是“最贵”的材料。
如果说形态是积极的感知和控制,色彩则是被动的直接的情感经验。无可否认,各种色彩有特定的表现性,色彩能够表现感情,把色彩分成冷色和暖色的做法十分常见,而颜色的冷暖是在特定环境中相对体现的。色彩的表现力及其冷暖温度,不仅由色彩本身决定,而且还受到亮度和饱和度的影响,种种迹象表明,亮度越高的色彩显得越“冷”,亮度低则容易变暖,例如首饰中同样的黄金材料的黄色,在抛光的高亮度的处理后显得闪亮而冰冷,而磨砂效果的黄金颜色则多了一份温暖的感觉。饱和度就是色彩的纯度,最不饱和的色彩就是完全无色彩倾向的灰色,经研究表明,不饱和性可以强化色彩的冷暖水平。它能使暖色更暖,使冷色更冷。
光与光泽:光是人的感官能得到的一种辉煌、壮观的体验,它在原始宗教仪式中受到人们的膜拜,宝石和黄金才让人沉迷其中,在艺术中关于光的概念是由视觉效果直接提供的,与科学家对光线的物理解释有着本质不同。人们对光的反应是有选择的注意,大爆炸或是日食带来的黑暗以及钻石的璀璨,能够立即被人注意到,甚至使人情绪久久不能平静(图1-2-37)。光泽是指宝石及其他材料表面反射光的能力。在宝石学中,根据光泽的强弱可以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和玻璃光泽,还有一些特殊光泽如油脂光泽、树脂光泽、丝绢光泽、珍珠光泽、蜡状光泽以及土状光泽,有些宝石的光泽还有一些特殊效应,如发光性:在外来能量(如摩擦、加热、紫外线、X射线等)的激发下能产生发光的特点,如荧光和磷光效应。还有一些特殊光学效应如星光或猫眼效应以及其他特殊光学效应如变色沙金。除了从理性知识的角度认知光泽的种类、原理和特征之外,更应该从艺术和文化层面探究光泽在具体情境中给观者的审美及情绪体验,为视觉设计工作提供经验和素材。(图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