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饰的内涵与外延

(1)传统中的首饰

作为首饰最早的形态,人类将骨、贝、石、牙等物件装饰在头部以及其他身体部位上(图1-1-1、2),用作护身、区别身份、吸引异性、显示战功等,和劙痕、纹身、穿孔(穿鼻、穿耳、穿唇)、画身(原始部族用颜色涂抹脸部和身体)等装饰手段一样,具有宗教意义和社会意义,只有很少数是纯粹为了审美意趣的。例如劙痕,在一些部族是进入成年的仪式,是拥有护身能力的象征,人们认为能忍耐形成劙痕的痛苦的人必然不再惧怕敌人;劙痕也被用来证明人的部族关系,是身份的象征(图1-1-3);画身,一方面是为了美观,也代表进行特定社会活动的符号或是进入成人社会的仪式,例如澳洲某些部落用红色涂身表示进入生命或者退出生命,有些画身图案模仿兽类或是呈现出古怪的样子,以期引起敌人的恐惧心理(图1-1-4至图1-1-6)。和劙痕、画身一样,这些佩戴在身体上的物件除了装扮身体,也是为了体现身份和地位的差别。再如,印度的安达曼岛上男人簇发,他们将头发末端结上兔子尾巴、金属扣以及其他饰物,而女性只有两绺从头顶到颈部的头发,其他地方剃光,是妇女处于从属地位的象征。

图1-1-1 75000年前人类流行的饰品 南非出土

图1-1-2 石器时代的贝壳类项链 意大利出土

图1-1-3 背部的劙痕

图1-1-4 部落民族的画身

图1-1-5 原始部落的画身与装饰

图1-1-6 非洲Suri、Mursi等部落的传统装饰:唇盘

图1-1-7 拜占庭帝国时期的首饰

图1-1-8 拜占庭帝国的黄金珍珠耳饰

图1-1-9 罗马奥托王朝的皇冠

图1-1-10 荷尔拜因画的英王亨利肖像

图1-1-11 中国汉代男子首服:冠一般有系带,可以连同帻一起在下颌系住

古罗马时代的查士丁尼一世在公元529年颁布的《民法大全》中规定,最贵重的材料只能在君士坦丁堡皇宫贵族专属的珠宝匠工坊中使用(图1-1-7至图1-1-9)。14世纪的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在1363年颁布禁令,禁止下层家庭如技工和农民家庭佩戴金银首饰,德国著名画家汉斯·荷尔拜因画的英王亨利八世,画面中的英王被大量的珠宝装饰着。这些例子都证明首饰自古以来都由稀有贵重的材料制成,是贵族阶层的特权体现(图1-1-10)。

中文的“首饰”一词最早是专指男子首服,通过装饰来显示身份地位的高低,例如秦代武将的首饰定为绛帻(红色的头巾),以表贵贱(《后汉书·舆服志》)(图1-1-11),女性的装饰仅指钗簪一类,后来首饰一词才逐渐指女性的装饰物。中国古代的金银首饰较少,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才开始普遍,狭义的首饰主要指女性用于头部挽发及装饰所用如簪、笄、钗、步摇、华盛、耳珰等,后来逐渐也包括腕钏、项链、戒指等。明代金银首饰的华贵精致发展到极致,清代则转向以穿珠点翠为主要特色(图1-1-12至图1-1-14)。

到了近现代,佩戴珠宝日益成为女性的普遍风尚:以贵重的珠宝显示其个人或家庭的财富与权力(一些社会学家也以此解释时尚最初的起源)。法国小说家埃米尔·左拉的小说《娜娜》中将宝石描绘成有着唤醒人类邪恶的能力,这也成为19世纪末新艺术运动时期珠宝的设计主题之一,通过各种光亮的彩色宝石、黄金来表现这种邪恶的诱惑(图1-1-15、图1-1-16)。

随着工业革命材料技术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的崛起,制作首饰的材料也受到非常明显的影响,它不再仅由贵重宝石或金属制成,也可以是普通的合金、廉价的玻璃和塑料等制成,模仿钻石、珍珠、黄金等贵重材料的视觉效果。首饰不再只有彰显荣耀的功能,而是以其所模仿材质的审美品质,变得大众和日常,衍生出我们今天常说的时尚配饰(图1-1-17)。它的定义被拓展,造就了首饰属性的解放,成为了一个自由的物件。当代首饰是多种形式、多种材质的,有着多种的使用方式,不再局限于凸显贵重这一标准,也不局限于神圣庄严的场合这样单一的用途,用罗兰·巴特的话说:首饰变得民主了。

如此,从史前时期的身体装饰到封建时期的贵重珠宝,再到工业革命后新的社会阶层的崛起和材料革新而产生的日常配饰,它们承载的所有内涵构成了我们对“首饰”这一概念的理解。

(2)当代语境下首饰的概念与边界

自从当代首饰艺术发生和兴起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不论哪个国家和地区,首饰艺术家都在力图对他们的身份和工作进行塑造和界定:一方面从创作方法和视角极力让自身远离传统首饰的概念而成为当代艺术创作队伍中的一员;另一方面,首饰艺术家力图从实践领域和对象的角度跟商业珠宝、时尚配饰、舞台服饰等传统首饰类别划清界限。也为自己定义了不同的名称如Art Jewellery, Contemporary Jewellery, Research Jewellery, Author’s Jewellery, Studio jewellery,实际上都是为了将自己的工作与传统意义上的首饰区分开。

图1-1-12 唐 步摇

图1-1-13 明定陵出土 银钗

图1-1-14 清 簪

图1-1-15 19世纪欧洲灵蛇珠宝

图1-1-16 新艺术运动时期的珠宝

图1-1-17 当代巴黎跳蚤市场上的配饰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首饰有着无限的可能。正如荷兰首饰艺术家Gijs Bakker所说,首饰是人类行为的一个侧面,不应被孤立割裂的看待;艺术理论家Liesbeth Den Besten认为,在当今的艺术学校,首饰专业应该被独立地设置,不仅作为设计和生产服务的教学单位,更应作为特殊的哲学思辨工具。艺术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特征在当代首饰的思潮中并置和糅杂。一方面从工艺和材料上不断拓展和尝试,寻找新的视觉语言和样式,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由此形成了视觉面貌多样的首饰作品;另一方面,一些创作者乐此不疲地运用当代艺术的视角和方法,以跨学科的方式如社会学研究、人类学研究、视觉文化、性别理论等文化研究的方法进行艺术实践,形成了与首饰有关的观念艺术作品。总之,各种路径都在寻求首饰边界的拓展和模糊。

当代首饰发展到今天早已超越“首饰”原有的概念,是一种流动的阐释解构,它依据其所提出或试图提出的问题来获得界定。超越传统的学院学科限制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并投射出后现代语境下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它是一种看待事情的方法,是反思的工具和产生意义的地方。(图1-1-18、图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