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傻讲“仁义”,白白丢了命

在大多数时候,讲仁义都是值得提倡的,但像宋襄公那样是犯傻……

被楚国羞辱一番后,宋襄公仍然还沉浸在梦中。他认为自己做得并没有错,被抓不过是因为楚国使用了奸诈手段而已。

盂地的会议结束后,归国的各路诸侯纷纷变脸,不承认楚成王的盟主地位。因为楚成王干的事实在不怎么地道。

宋襄公一看有机会,就想报仇雪恨。但他知道楚国太强大,自己暂时惹不起,但楚国的小盟国还是可以打一打的。于是,宋襄公就把矛头对准了郑国。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召集卫、许、滕三国的军队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国君文公听说宋师大举来攻,立即向楚国求救。楚成王迅速起兵伐宋救郑。宋襄公得知楚国大军攻向宋国,才感到事态十分严重,担心国内有失,只好急忙从郑国撤军回国。

这时,楚军还在从陈国境内向宋国进发的途中。宋襄公为了阻击楚军,在泓水以北驻扎下来,等待楚军的到来。

不久,宋、楚两国的军队在泓水展开了决战。宋军先在泓水对岸排好了阵列。战斗开始后,楚军呐喊着强渡泓水,向宋军冲杀过来。

宋将公孙子鱼看到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就劝宋襄公说:“敌人的军队比我们的人数多,我们应该趁他们只有一半人在岸上的时候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宋襄公却说:“我军是仁义之师,怎么能在敌军还没渡完河的时候就攻击他们呢?”宋襄公让人做了一面大旗,绣上了“仁义”两个字,他要用“仁义”来战胜楚国的刀枪。

等到楚军过了河但还没有排好阵列的时候,公孙子鱼又说:“我们应该在他们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予以迎头痛击。”

宋襄公又说:“那怎么行,还是等他们列阵完毕再进攻吧。”

等到楚军布好阵,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宋军杀来,宋军士兵被楚军的威风和气势吓破了胆,没等短兵相接,就一个个掉头逃跑。楚军乘势追击,宋军丢盔弃甲,一溃千里。宋襄公被敌人的箭射中了大腿。幸亏宋国几员大将奋力冲杀,才把他救出来。

等宋襄公逃出来时,宋军早已溃散,兵车、粮草都被楚军抢走了,那面仁义大旗,也早就不见了踪影。

纵是到了这个地步,宋襄公还是不认为自己有错。回到国内后,大臣们就埋怨他,说不应该跟楚国打仗,要打也不能像他这样打。

宋襄公依然嘴硬,说:“我都给你们说了好多遍了,打仗就应该行仁义。比如,看到对方头发花白的士兵,就不要抓了;看到对方的士兵受伤了,就不要再伤害他了……”

还没等宋襄公说完,目夷就打断了他的话,冷冷地说道:“打仗不就是为了打败敌人吗?您觉得像您这样讲‘仁义’有意义吗?他们不一样冲着你射箭吗?”

听了哥哥的话,宋襄公才开始有些觉悟起来,可惜已经来不及了。就在这场战败一年后,愤恨交加的宋襄公离开了人世。

其实在泓水之战后,楚国之所以没有乘胜追击灭亡宋国,是多亏了目夷的从中斡旋。公子目夷走访了齐、秦两个国家,请他们出面干涉。在两大国的干涉下,楚成王也做出高姿态撤军。也正因为如此,楚国知道了此时中原诸侯还是铁板一块,很难轻易北进。所以,在此后的一些时间里,楚国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对付南边的百越,以积累实力。

不过,傻讲仁义的宋襄公,在临死之前总算英明了一把。他对即将即位的太子说,宋国现在的局势很不妙,秦国、齐国都靠不住,楚国肯定有一天会再次北上,宋国到那时候将再次面临危险。如果是这样的话,到时候能够帮助我们的,只有晋国公子重耳。他将来一定会成为霸主,也一定会成为宋国的保护者。

在之后的晋楚城濮之战中,最后的战局证明了宋襄公的正确。假如大多数时间他都能保持这样的睿智,他和他的宋国也不会落到这般田地。

宋襄公所坚持的是西周的旧道德,可是他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大家都不按照套路出牌,那么按照套路出牌的宋襄公,也就只能吃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