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兴亡不过顷刻间

不明不白地死亡

本想长生不老的秦始皇,绝没想到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他眷念的人间……

公元前210年春,酷爱旅行的秦始皇开始了他人生最后的一次长途之旅。

庞大的车队从咸阳出发,一路经由云梦、丹阳,来到越国旧都会稽(今浙江绍兴)。秦始皇在这里祭了大禹后,又如往常出行般下令刻了一块石碑,赞美了自己一番。

接着北上,来到吴国旧都吴(今江苏苏州)。来吴的目的,据说是为了搜寻春秋末期吴国君主阖闾的名剑——干将、莫邪(yé)。

名剑没有搜到,于是渡江,沿海岸北上,到了琅琊(今山东青岛境内)。他还是忘不了这地方,他想要找到徐福。

此时的秦始皇已年过半百,在那个年代已算是来日无多了,因此他对长生不老愈加渴望。

然而面对茫茫大海,秦始皇心里很明白,今生要再见徐福恐怕只能等到海枯石烂了。他只好长叹一声,收拾起失望又失落的心情,踏上了回程的路。

天有不测风云。这一路狂风大作,暴雨不歇。

人更有旦夕祸福。尚未抵达咸阳,秦始皇就在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南)准备渡黄河时,突然病倒了,危在旦夕。

庞大的车队仍在威严地行进着。

酷热的七月很快来临。当车队来到沙丘平台(位于今河北邢台广宗境内)时,病体不支的秦始皇已不能前行,只好住进了当地的行宫。车驾在此异乎寻常地停留了三天。三天过后,一代巨人溘然长逝。

秦始皇的死就如同他的身世、他的作为一般,引发了后人无数的争议。争议的重点集中在他的死因上。

第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是因病而亡。

持这种观点的依据主要是《史记》中的相关记载:秦始皇自幼多病,所以体质较弱,而他为人又刚愎自用,事无巨细皆要亲自裁决,每天不看完一百二十斤的章奏(竹简),绝不休息。后人设想,如此繁重的工作自然使他极度劳累。而出巡期间,正值七月炎暑,往年旧疾加上近年保养不善,诸多因素并发,皆有可能促使他在途中病发身亡。

第二种观点认为,秦始皇是因中毒而亡。

我们知道,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个千古之君,长生不老。为此,在派徐福、卢生等人出外寻仙求药的同时,他还企望经由方士们的“炼丹”来延年益寿。

炼丹是古人为追求“长生”而炼制丹药的方术,故名炼丹术。炼丹的原料是丹砂,是硫与汞(水银)的无机化合物(即硫化汞),因呈红色,故名朱砂。

由于朱砂形体圆转流动,易于挥发,古人感到十分神奇,因而选择其他金石药物与之按照一定配方彼此混合烧炼,并反复进行还原和氧化反应的实验,以炼制“九转还丹”或称“九还金丹”,在古代,它被认为是具有神奇效用的长生不老之药。

我们知道,汞是一种有毒物质,一次性摄入过多会导致人体急性汞中毒,少量摄入则会在肾脏内蓄积中毒,这也是古代食用丹药的常见病症。

因此有人猜想,秦始皇多年食丹,体内已积蓄大量汞毒。毒素恰好在他第六次出巡时,受外界高温刺激后,汞毒猛烈侵害机体,并最终导致了他毫无征兆的暴毙。

第三种观点认为,秦始皇是被人谋杀的。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死后,丞相李斯恐天下有变,秘不发丧,置棺木于辒辌车中,让亲信宦官守护。每到一处,按例进膳。百官奏事,也由宦官在车内应答。时值酷暑,又用车载上一石鲍鱼,来混淆尸体的臭味。直到进入咸阳,才正式发丧。

上述这种做法,无疑为秦始皇之死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为“谋杀说”提供了依据。

那么,如果秦始皇真是被谋杀而死,谁是主谋呢?

宦官赵高嫌疑最大。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外出巡视时乘坐的辒辌车宽大舒适,车有窗户,闭之则温,开之则凉。人坐车中,可站可立。车内之人可以自由窥视外面的人与物,并无障碍地收听各类信息,但外面的人却丝毫不能看到内里,只能听到发自里面的传话或命令。

秦始皇每次出巡,其车队都由数十辆外观完全一致的车组成,而他乘坐的车子每日皆有变换,因此,他到底坐在哪一辆车上,只有宦官赵高最清楚,因为他是始皇之心腹,更是中车府令(执掌乘舆之官),车队完全由他掌握调换。未经他许可,任何人包括李斯等人在内,都是不能见始皇的。所以,若谋杀始皇,只有赵高能做到。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负责护理秦始皇的,只有赵高及其所派心腹宦官一二人而已。由于秦始皇发病突然,就当时的医疗技术来说,也许连他自己都认为在劫难逃,于是便写下了让长子扶苏继承皇位的遗诏。然而很可能就是这一遗诏,使赵高动了矫诏之心。随后,他与李斯、胡亥勾结一起,假造诏书,并令扶苏自杀。

然而,也许令赵高没有料到的是,秦始皇命大,居然从重病中又缓了过来。这让赵高很是惶恐,因为一旦秦始皇恢复健康,自己矫诏之罪必然暴露,等待自己的必然是死罪。事已至此,赵高很可能为了保护自己而痛下杀手,而供他选择的办法多之又多——他可以在献给始皇的三餐中下毒,也可以直接动手将病后体虚的帝王扼死,反正辒辌车中所发生的一切都不会有人察觉。

推测赵高弑君的第二个理由是,蒙毅临时被调离。

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的主要随从人员除赵高、李斯、胡亥等人外,上卿蒙毅也在随行之列。

蒙毅是大将蒙恬的亲弟弟,公子扶苏的亲信,可是当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时,蒙毅却被遣返回边关。从这突然的人事变动来看,也许是赵高等人早已策划好的阴谋。

因为蒙恬领兵三十万随公子扶苏驻防上郡(管辖今陕西榆林、延安及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等地区),从秦始皇的身边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苏的耳目;加之赵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后因秦始皇过问,方得赦免。赵高从此对蒙毅恨之入骨,发誓要灭掉蒙氏一族。赵高在秦始皇病重时遣走蒙毅,也为自己后来计谋的实施清掉了一块绊脚石。

这样,蒙氏弟兄非但不会在第一时间得知秦始皇的死讯,更不会知道始皇帝已被谋杀,这也就为赵高把胡亥推上皇帝宝座留下了充足的运作时间。

从这个角度来说,赵高谋杀秦始皇的可能性更大,并且安排很周密。

当然,虽然从情理上分析,赵高弑君的嫌疑很大,但事情毕竟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究竟是暴病而死,还是遭他人谋杀,至今并无切实的证据,因此,他的死因仍然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不过,无论如何,秦始皇还是走到了他人生的终点。人们常说“盖棺论定”,然而秦始皇已盖棺两千多年,人们却依然很难对其一生的是非功过做出一致的评价。

秦始皇无疑是伟大的。

他一统天下,又开疆拓土,奠定了中国的雏形。

他“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举措让中华民族从此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他发明及推行的由中央管辖的郡县制、中央九卿制,为历代王朝所效仿,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

灵渠的开凿,恩泽百代,沟通了湘江和漓江,连接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使之成为南方水上交通的大动脉;古关中地区修建了郑国渠,沟通了泾水和洛水;开辟了关中漕运航道,灌溉了农田几百万亩,直到今天人们都受益匪浅。

内地人口向桂林、南海、象郡等地大迁徙,他们带去了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发达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对开发边疆和民族大融合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他还筑驰道,修长城,有效地抵御匈奴族的骚扰,保障内地人民生活安定。

然而,秦始皇又是残暴的。

他以极端残忍的手段“焚书坑儒”,把“百家争鸣”的先秦文化毁于一旦,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他还以苛法酷刑处罚百姓。在秦始皇及其儿子秦二世的淫威之下,整个秦王朝就是一座人间地狱,所有的人都生活在恐怖之中,挣扎在生死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