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研究
- 马德功 王建英 康雪晴 曹文婷
- 7字
- 2025-02-17 11:15:24
第一部分 基础篇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城镇化是每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然而,传统城镇化在实现过程中已经暴露出许多问题,新型城镇化应运而生。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区别于以土地为主导的传统城镇化的主要特征。新型城镇化以工业现代化为动力,要求统筹兼顾,高效集约,走绿色、低碳、高质量的可持续城镇化发展之路。李克强总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从原先的轻质量重数量,盲目地追求土地扩张的发展形式,转变为注重城镇化质量,以人为核心,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本质的新模式。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是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对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1978—2019年,我国工业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化率的提升也十分迅速。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仅为17.92%,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于2019年已经提升至60.60%①,平均年增长率为1.04个百分点。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流动与转移,全国各级规模的城市和建制镇的数量都大规模增加,使得我国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水平也稳步上升,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城镇化建设获得了巨大的成绩。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新型城镇化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也标志着新型城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金融成为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我国到2020年要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据统计,一个农民工转移到城镇所需投资成本约为15万元,这就意味着我国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陈道富、朱鸿鸣的测算, 2013—2020年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静态资金需求和动态资金需求分别达到20.43万亿元和5.07万亿元,静态资金供给能力和动态资金供给能力分别为15.52万亿元和23.97万亿元,静态融资缺口和动态融资缺口分别达4.91万亿元和11.11万亿元。可见,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对资金的需求量仍然很大,仅依赖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我国金融体系资源配置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配套制度保障不完善,市场机制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不能很好地引导资金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效资金供给,可见,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金融对新型城镇化形成有效支持亟待深入研究。
因此,本书以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追求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为准则,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问题从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视角进行审视,重点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教育、保障性住房和社会保障金融支持的结构性问题以及资金缺口规模进行分析,探索适合我国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新模式,为政府未来制定新型城镇化与金融支持调控政策提出建议。
1.1.2 研究意义
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在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现有相关文献资料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界定、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渠道和方式等研究仍有不足,对于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的具体资金缺口和结构缺口等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此背景下,明确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用科学的金融手段和方法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学术界面临的重点与难点。
从学术价值来看,目前学术界对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并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框架。在探讨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已有研究中,大部分都对金融资金期限错配、地方财政透支过度、社会资金难以进入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也提出了金融支持的渠道和方法。但这些研究都存在一个先验假设,也就是直接默认了现有的金融支持体系能够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完善的支持,却没有对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论证。本书基于这样的背景,以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效率理论为指导,首先,论证了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机制和路径;其次,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各个具体表现方面的金融支持情况和投融资需求,全面建立起完善的理论体系,为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问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应用价值来看,新型城镇化自提出实施以来,现有的金融支持大部分来源于地方政府和银行贷款,频频遇到资金流问题。由于大部分的城镇化投融资责任由地方政府承担,而其留存的财政收入远远不足,只能依靠卖地和举债来支持,形成了超十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务。同时,在以GDP 增速为主的政绩考核压力下,各地普遍大改大建基础设施,城镇化投资的规模和速度都远超出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在此背景下,政府和银行难以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增量资金支持,现有资金有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因此,无论是站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角度,还是站在防控金融风险的角度,研究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聚焦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现有相关文献资料中,多数仍将重点放在“土地城镇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融资困境问题上,虽然一些文献有提到“人的城镇化”,但仍然没有涉及与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相关的具体方面,如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问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和保障性住房问题等。本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实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提供了较强的应用价值。
从社会意义来看,新型城镇化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与脱贫攻坚民心工程紧密相连,是精准扶贫的特色渠道,对吸纳更多扶贫移民进城就业、融入城镇具有重大意义。新型城镇化强调人的城镇化,要充分考虑到农业转移人口的最真实最迫切的城镇化需求,解决转移后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将每一个政策切实贯彻到实处,让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镇,才能实现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社会价值。本书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具体社会问题,从“人”的城镇化融入层面考虑了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问题,从现实社会出发全面解读新型城镇化,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转移人口的教育、就业、保障性住房和社会保障五个方面的金融支持问题进行研究,为实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提供了一定的对策与建议。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城镇化的过程常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是每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都会经历的历史阶段。从西方国家相关经验得知,由于现在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较高,相关的金融支持城镇化的研究也相对较少,主要侧重于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建设等具体方面的金融支持作用。如下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国外对于金融支持城镇化的代表性观点。
Dematteis(1996)① 研究了欧洲国家的城镇化过程,认为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城镇化,金融系统在这一过程中为城市交通系统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保证了交通基建的完成,为城镇化提供了支持。Kim(1997)② 则从房地产行业分析入手,认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就是房产开发建设,而这一部分的资金来源以银行贷款居多,金融十分有必要在房地产行业提供支持,从而支持城市建设。Teranishi(1997)③ 着重分析了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行业融资问题,认为现有的金融体系还不足以对城镇化提供足够的支持作用,不完善的金融体系还会拖累城市发展。因此亟须金融体制改革、产品创新来更好地服务城市化。21世纪以来,更多的外国学者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了金融支持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Cho、Wu和 Boggess(2003)④ 以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爱达荷州、内华达州、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为例,利用多叉分支选择模型对城镇化水平、金融发展与土地使用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进行研究,认为土地投资与开发是城镇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而金融发展对其具有重大影响。Mathur(2013)①、Lin(2011)②、Hossain(2013)③、Joana等(2013)④ 认为土地集中与再改建、土地资本化、市政支出、城镇化专项税是城市化资金的重要来源;Martell等(2006)⑤ 试图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来解决城市化融资难题;Ekumankama(2012)⑥ 提议政府通过资本市场将私人资金纳入城市化建设中。
此外,就金融支持城镇化的重要性而言,国外学者主要通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以及经济增长与城镇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来间接地得出金融发展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国外学者Gottmann(1957)⑦ 较早地描述了何为大都市,他认为“引人注目的是从波士顿到华盛顿海岸密集的城市”。Friedmann和Wolf(1982)⑧ 提出“世界城市”,把都市化和经济全球化结合到一起。Lampard Eric E(1955)⑨ 和Henderson J Vernon(2000)⑩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城镇化水平随着经济增长而显著提高。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方面,Goldsmith(1959)11是较早探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学者之一,认为金融结构由现存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种类组成,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就算不是唯一的重要问题,也是重要的问题之一。King和Levine(1993)① 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数据,实证发现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显著正相关。Levine(1997)②认为,金融体系通过资本积累和创新两个渠道来带动经济增长,由此可以间接探寻金融发展和城镇化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我们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目前我国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2.2.1 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
新型城镇化的各种动力机制可以详细展现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所必需的动力因素。在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上,杨发祥(2014)③ 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由政府、市场、农民等多重力量协同推进的,并指出政府是新型城镇化的主导动力,市场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方式,农民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问题。王发曾(2010)④ 构建出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涉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核心机制(发展动力)和行政促进、行政控制的辅助机制(行政动力)。卫言(2010)⑤ 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动力是产业结构转换(一产初始动力、二产根本动力、三产后续动力),直接动力是生产要素流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内生动力是聚集经济效应,加速动力是全球化推进,而特殊动力是政府推动。杨新华(2015)⑥ 认为,从城镇自组织动力(市场)方面来看,现代农业与农村工业的结合促进了城镇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推动了三大产业发展并逐步成为城镇经济的主导产业;同时,从城镇他组织(政府)来看,虽然城镇化来源于他组织与自组织的耦合,但基于市场力量的自组织仍然是城镇化的基础力量,“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的城镇化模式值得我国借鉴。此外,中共东明县委党校课题组(2013)① 和张丽琴(2013)② 指出,人口、资源、环境等是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构建定量模型可揭示它们之间的影响关系及程度等。
综上,我国目前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促进或阻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各项因素,同时也探讨了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农民作用的关系,从定性和定量方面都进行了一些区域性的研究。
1.2.2.2 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
就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的研究,主要倾向于研究不同区域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从人口流动、政府投入、土地财政、基础建设、制度保障等方面研究新型城镇化优化路径。马凯(2012)③ 从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统筹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着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五个方面推进城镇化。张向东(2013)④ 以河北省为例设计了以基础设施、经济发展、人口城市化、生活方式、环境状态、城乡统筹共6个维度的27个操作指标,是目前比较贴近城镇化内涵的指标体系。张永岳(2014)⑤ 认为应继续推进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强教育及公民意识建设,加快土地制度等改革,扫清城镇化进程中的障碍等。尹彦文(2015)⑥ 提出通过放开户口的限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保障城乡待遇和权利上的平等,为流动人口提供与城镇居民差异更小的社会保障水平和发展空间。总的来看,目前对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的研究多集中于某一地区,对不同区域新型城镇化具体实现路径的分析较为丰富。
1.2.2.3 探寻构建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
新型城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若仍以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指标衡量则凸显其局限性。如何平、倪苹(2013)① 试图为城镇化质量建立衡量指标体系;如王博宇等(2013)② 以江西省为例,尝试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成都市统计局(2013)③ 按照经济水平、人口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活质量五大评价领域,共22个具体指标,已经开始对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进行度量和计算。
1.2.2.4 金融支持与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
在必要性研究上,国内学者主要通过研究金融支持对新型城镇的促进作用来说明金融支持的必要性。崔喜苏、荣晨(2014)④ 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从固定资产投资视角,不仅分析了金融支持规模、结构、效率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还测度了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效应对投资的敏感性。周宗安、王显晖、汪洋(2015)⑤ 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发现信贷资源、金融效率和保险发展都积极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杨慧、倪鹏飞(2015)⑥ 从协调度视角考察了金融支持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结果发现,虽然两者协调情况在好转,但仍存在金融支持规模不足、结构欠妥、效率偏低等现象。荣晨、葛蓉(2015)⑦ 基于政府与市场关系,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区域研究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效果,发现存在显著差异。熊湘辉、徐璋勇(2015)⑧ 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和金融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发现金融支持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且区域差异较大。
国内研究主要是提出新型城镇化需要金融创新支持并探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需要进行金融创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的重点部分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需要金融创新等。王振坡、游斌和王丽艳(2014)① 认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我国人口、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变革,金融支持与创新是这些变革的助推器,并从人口、产业和空间三个层面分析了新型城镇化的金融需求,探索金融业如何通过提供金融支持提升新型城镇化的效率,从而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从政府和市场两方面分析完善金融制度、调整金融结构的措施,以优化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现。李亦楠和邱红(2015)② 从新型城镇化融资难为切入点,提出应以优化政府财政融资渠道为导向,激发地方公债融资潜力,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推广公私合作融资方式,倡导金融创新融资途径,构建一个融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元化、融资领域多元化的多维融资体系。胡海峰和陈世金(2014)③ 从融资结构创新视角提出金融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曹凤岐(2013)④ 提出解决城镇化的资金需求最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财政金融支持和保障体系,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允许地方政府多渠道筹资,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县级财政收入,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资本市场和社会资本为城镇化服务,开展资产证券化。同时,设立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城市信托、房地产信托,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商品房和保障房的建设。此外,还必须发挥商业银行和其他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依靠银行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小额信贷和其他金融服务,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及农业生产、创业、就业问题。可见,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金融创新是必要环节和推动力量。
1.2.2.5 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国内大部分学者研究认为,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不足以为新型城镇提供完善的金融支持,具体的代表性观点如下:
姚宜(2016)⑤ 分析认为,我国从2002年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至今,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政府财政负担重、金融服务水平滞后、资金管理不到位、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等。朱建华等(2010)① 认为融资渠道单一、信息不对称、金融中介机构不健全、融资风险大等原因导致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力度不足,制约了农村城镇化进程。范立夫(2010)② 认为我国对金融支持城镇化的认识不深,供给总量低,金融支持的渠道和方法单一。吕可、赵杨(2013)③ 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金融资源供给不足,主要表现为供给渠道缺乏丰富性,没有健全的长效机制。邱兆祥、安世友(2013)④ 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工具的应用问题,主要表现在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规模小,金融结构尚未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整合等。方显仓(2013)⑤ 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金融有效供给不足、金融服务需求和金融品种单一之间存在矛盾以及融资相关的政策不到位。吴超、钟辉(2013)⑥ 发现当前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难点在于金融业的逐利性和城镇化建设的社会性存在矛盾,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缺口巨大,但城镇化建设中项目承载主体又难以落实。
1.2.2.6 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路径和融资模式
关于新型城镇化中金融支持的主要路径的相关研究有:徐策(2013)⑦ 从投融资视角对新型城镇化的资金来源与缺口进行了研究。田东林(2013)⑧ 研究认为,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以银行为主体,在金融产品、服务、渠道与信贷投向方面可做改进。徐志峰、温剑波(2013)⑨ 也为保险产品与资金参与新型城镇化提出了建议(保险支持的研究较少)。曹凤岐(2013)⑩建议鼓励创新融资渠道、建立完善的财政金融支持与保障体系,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资本市场和社会资本为新型城镇化服务。
结合相关文献,城镇化建设的融资方式主要有土地融资、银行贷款、地方债(城投债)、投融资平台和其他融资方式。针对土地财政或政府财政投入的资金来源,杨志勇(2011)① 指出,我国自1994年以来,土地融资一直是城镇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融资形式。巴曙松(2011)② 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土地财政”型经济发展为主要发展模式,在城市建设中以土地转让或拍卖资金为主。何国钦、王建威(2012)③ 以“协同创新”理论为出发点,提出城镇化的融资应注意财政与金融的结合。就银行信贷而言,巴曙松等(2011)④ 认为银行贷款仍然是地方政府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其中未来通过银行长期贷款的比重会下降,而长期债券、信托、股票市场等融资方式将会逐渐增加。针对城投债融资方式,郭新双(2010)⑤ 认为要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庞大的资金需求问题,完善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制度、发行市政债券等不失为有效的途径。巴曙松等(2011)⑥ 提出可尝试试点发行市政债券的形式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关于投融资平台融资模式研究,谷秀娟等(2013)⑦ 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研究,认为应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由传统融资向多元化融资转变等。在其他融资方式的研究中,姚宜(2016)⑧ 认为,2002年至今,新型城镇化在其建设过程中资金支持面临政府财政负担重、金融服务水平滞后、资金管理不到位、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等问题,PPP 模式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项目融资模式,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之一。张记伟(2013)⑨ 认为,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应坚持市场导向,将资金配置到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项目。信托公司在资本性、权益性投融资以及组合投资、金融创新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严格控制各类金融风险,以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良性发展。徐奕晗、周景彤(2013)① 的研究显示,金融体系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放宽投资准入限制,积极探索 PPP(公私合作伙伴机制)、基础设施证券化等多种融资模式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金融支持的新思路。
1.2.3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述
通过上述整理和考察发现,由于国外发达经济体城镇化进程较早,国外关于金融支持城镇化的研究更偏向理论性和基础性,当然也有一些关于新兴市场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但相对于国内来说仍然较少。国内对于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的现有研究较为广泛,对于各个方面问题的研究也较为广泛,但仍然在明确性和研究深度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首先,科学系统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尚未确立。一些学者虽已开始探寻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但这些指标或趋于片面,或存在地方局限性,缺乏系统性、普遍性与可行性。其次,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行为主体并未明确,没有厘清市场与政府在新型城镇化的角色与定位。再次,新型城镇化中金融支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不清晰,学者们或者基于资金来源与流向视角,或者限于银行、保险等部分行业,未从金融需求与供给方面展开全面研究,没有寻找到金融对新型城镇化展开全面支持的作用机制,未能总结出完整有效的具体实施方案。最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赋予了新型城镇化新的内涵,虽然近年来金融支持城镇化开始受到关注,但其结论难以满足中国经济转型对金融支持的特殊要求,也难以对新型城镇化提出全面可持续的理论指导。对金融如何支持新形势下的新型城镇化,目前尚无系统且全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综上所述,本书的论证与分析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的及内容
现阶段我国新型城镇化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资金的需求规模庞大,仅依赖财政支持新型城镇化为其提供资金支撑远远不足,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由此,本书以金融支持已转移或有意向转移到城镇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农民工)的新型城镇化为研究对象,以如何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为研究目的,主要在明确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作用机制、支持路径和供求缺口等内容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特征研究。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的一项重大社会变革,其既不同于过去十多年以土地的城镇化为主导的旧有模式,又有别于国外城市化发展的过程。新型城镇化的独特性是展开相关研究的基础。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围绕这一核心,将涉及公共资源的提供和分配、产业转型升级、城镇与产业化相互促进以及优良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等一系列新问题。本书主要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据此构建衡量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
第二,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研究。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方法、步骤和逻辑是现有制度和产权安排在现实中演化和博弈的结果。归根结底,市场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量,而金融作为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路径与机制对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书通过理论研究,构架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型并对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路径进行检验,对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必要性和支持机制进行研究。
第三,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供求缺口研究。新型城镇化面临经济增长机制、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产业结构等多方面的转型,我国现有的金融供给无法完全满足新型城镇化对金融支持的需求。本书从金融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的缺口进行测算并提出现有的金融支持模式的结构性问题。
第四,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的对策研究。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需要制度、机构和产品等多个层面的金融创新。本书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的金融支持城镇化经验进行研究与借鉴,结合本书提出的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机制和支持路径,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三个视角提出金融支持主体、金融资金来源以及支持项目的应做到的转变和开拓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领域,充分调动保险业、证券业和社会其他资金参与的积极性,全面挖掘金融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持能力等对策建议。
1.3.2 研究思路及框架
本书的研究思路主要遵循“理论研究—实际分析—经验借鉴—对策建议”的逻辑顺序: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研究明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的必要性和支持路径;其次,基于理论研究所提出的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路径,以供求关系为视角对各路径的金融支持现状进行实际分析;再次,通过对国外城镇化发展的典型代表国家的金融支持模式和制度安排等经验进行研究,并结合其金融支持城镇化的经验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进行经验借鉴;最后,针对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的问题与国际经验借鉴,提出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与建议。
本书主要分为11个章节,具体研究框架安排,如图1.1所示。
第一部分为基础篇。本部分主要对新型城镇化和金融支持进行理论研究,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的必要性与机制的理论基础,通过构建我国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和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模型并进行路径实证检验,提出金融支持的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主要通过合理的金融资源配置和配套的制度安排对影响基础设施均等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五个因素(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和保障性住房)的支持来实现。
第二部分为分析篇。本部分主要对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和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路径,以供需关系为视角,对目前我国金融对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和保障性住房五个方面的金融支持模式和规模进行供求分析与缺口测算。
第三部分为借鉴篇。本部分主要为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主要通过德国、日本、美国等城镇化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的金融支持模式的经验,发现适用于我国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经验。
第四部分为对策篇。本部分主要基于本书在上述研究中发现的我国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相关问题及具有借鉴意义的国际经验,对未来我国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1.3.3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图1.1 研究框架
1.3.3.1 技术路线
本书研究的技术路线图,如图1.2所示。
1.3.3.2 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方法包括:
(1)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本书通过搜集、整理与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相关的著作、论文、数据、文件、报告和新闻,获取相关的研究资料,对我国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动力机制,为后续分析与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书详细梳理了金融支持与城镇化相关的理论,明晰了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作用机理。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我们以中国2006—2015年31个省份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金融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支持作用和支持路径。
图1.2 研究技术路线
(2)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贯穿本书的始终,在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内涵的界定和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现状与问题的分析中以定性分析为主,在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对其金融支持现状进行测算时采用定量分析。在对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和保障性住房的投融资情况进行分析时,本书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3)田野调查法。本书在分析篇的研究中,通过实地调研、座谈咨询、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相关数据,为本项目的分析提供翔实、充分及可靠的数据材料。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曾到四川省营山县小学和成都市农民工子弟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并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00余份。
(4)比较分析法。本书在与传统城镇化的比较分析中挖掘新型城镇化所需要的金融支持。此外,还通过对比和归纳国外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城镇化实际情况,找寻和优化我国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可行性借鉴。
1.4 创新及展望
1.4.1 创新之处
1.4.1.1 本书从五个层面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界定
目前国内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的界定主要集中于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本书基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一观点,从五个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进行界定,认为新型城镇化主要体现为经济发展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基础设施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人民生活质量城镇化。第一个层面是经济发展的城镇化。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基础,从全球范围来看,城镇化率越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也越高,居民生活越富裕,因此经济发展程度与城市化率是高度相关的,经济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城镇化率的重要标准。第二个层面是人口城镇化,主要指人口的分布结构和就业问题。第三个层面是基础设施均等化,表现为居民在道路、交通等相关基础设施领域所享受的均等化水平。第四个层面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即居民在教育、养老、医疗、住宅等公共服务领域所享受的均等化水平。第五个层面是生活质量城镇化。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从而实现了经济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而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使转移的人口公平地享受同原居民均等的福利水平,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合理的制度安排也会进一步促进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进而促进各要素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居民生活质量的城镇化。
1.4.1.2 在城镇化与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的理论
目前国内对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金融发展理论和城镇化理论的研究,将该两方面理论结合对新型城镇化与金融支持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内在机制的研究尚未形成确切的理论观点。本书在城镇化与金融发展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明确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的内在机制的理论基础。本书认为,金融支持指通过合理的金融制度设计和金融资源配置,优化金融体系并形成成熟的金融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有效供给,进而促进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并实现规模效应,从而促进各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如果能通过金融功能实现对资本的有效供给,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需求,就能推动其发展,否则,如果资源配置无力,则会形成资金瓶颈制约,阻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金融系统是资源配置的核心平台,它拥有很强的资本聚集能力和配置能力,可以通过储蓄,将分散的货币资本聚集起来,变为投资资金,通过储蓄和投资的相互转化,直接或者间接为城镇化建设提供金融资本,它也可通过差别化的金融政策来引导土地、劳动力等宏观要素在不同区域和产业间的调整和配置,从而促进人口在空间上的迁移和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及结构上的升级。金融体系完备化可以提高城市投资效率,规范的金融制度可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在市场主导下,通过价格优势和一定的信息渠道,金融体系可以引导资本流向投资风险小、营利性高的领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以市场为主体配置社会资源的最终对象是实体经济,因此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着力点应该强调通过优化金融支持体系以实现金融资源在实体经济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及配套的金融制度的设计方面。
1.4.1.3 构建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路径模型并通过实证检验寻找金融支持具体路径
从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的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国内外对于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机制与路径的研究大部分从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某一个方面进行研究,在研究中默认金融对新型城镇化具有支持作用,研究方法大多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本书从对新型城镇化推进具有影响作用的广义和具体影响因素两个方面构建了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模型,提出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的广义和狭义路径,认为金融可以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广义影响因素和狭义影响因素进行支持,从而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金融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产业集聚等对经济总量和质量具有影响作用的广义影响因素和基础设施、教育、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和就业等狭义(具体)影响因素的支持,即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广义路径——通过对经济总量和质量新型城镇化的广义影响因素的金融支持实现和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狭义路径——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就业、保障性住房和社会保障的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影响因素的金融支持实现。此外,本书也利用我国2006—2015年大陆地区31个省份的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一方面对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机制与路径进行了较系统性的架构,另一方面通过模型构建与实证检验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一定创新。
1.4.1.4 从供求关系视角对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五个具体方面的缺口进行测算
目前,国内对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缺口测算的研究较少,少量的研究主要通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缺口测算为主,主要以门槛效应与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等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本书则以供求关系的经典经济学视角为切入点,对本书提出的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和保障性住房五个具体因素进行供求分析,对其金融支持的结构性问题进行分析,实现了供求关系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缺口测算。本书的研究结果认为,就基础设施而言,仅以城镇市政基础设施为统计口径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融资缺口进行静态测算就已经高达10万亿元,预计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预期超过40万亿元,以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融资主体的投资规模远远不足。就教育而言,结合随迁子女人数、生均财政内经费供给、生均非财政经费供给以及生均教育经费需求等数据,测算得出从2015年到2020年,财政教育经费有较大的缺口,由于财政经费投入增长有限,资金缺口规模会与日俱增。就就业而言,从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土地禀赋转换和吸纳其就业的中小企业来看,有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的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缺乏相关的资金支持,由于农业转移人口基数庞大,如果仅依靠增设财政专项资金解决,会明显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加之经济下行的压力,2015年下半年,我国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都高于收入的增长速度,资金缺口巨大;我国保障性住房在“十二五”期间资金缺口已经高达3.36万亿元,缺口是实际供给的2倍。资金缺口巨大、政府财政压力明显、融资渠道过于单一、融资效率低、融资成本高、融资主体动力不足及融资工具缺乏创新等问题突出。就社会保障而言,政府不仅有责任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且在融资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保障农民工同市民平等享有社保权利,我们测算出每人每年的社会保障成本为12 675.74元/人/年,其中包括养老保险成本、医疗保险成本及民政部门的其他社保支出。由于我国目前社保基金增值乏力,加上不断增长的城镇化人口,政府在资金供给方面面临巨大困境。
1.4.2 研究展望
本书的研究虽已经完成,但是对我国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的研究并不会结束。随着经济形势、人口结构等诸多宏观环境的变动,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现实情况也需要不断更新。由于课题的实际情况的限制,本书对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的研究也有所聚焦与侧重,未能做到面面俱到。虽然在目前研究的问题上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但也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将成为课题组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
第一,本书主要针对已转移或有意向转移到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农民工)的新型城镇化进行研究,对该部分人口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土地资源的利用和该视角下的金融支持研究涉及较少。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物质基础,在人类生产过程中,土地资源是最能表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一种资源。对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就是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还要能够满足未来人类的长久需求,并且从中获取最高价值的综合收益,实现与土地相关的各系统充分协调。土地集约利用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在实现土地利用率最大化的基础上实现土地集约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本书应对这一问题单独进行研究,搜集相关文献及数据,详尽地、系统地分析金融如何支持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并实现城乡一体化。遗憾的是本书还未加入这部分内容,将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第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生态文明理念纳入城镇化过程,提出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建设,首先要走生态环境建设之路。生态环境建设不仅要重视环境与城市社会互动机制,以生态环境效益、生态资源耗损情况等环境指标建立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同时也要充分对居民素质进行培养,从其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着手,逐步渗透,培养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综上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将作为我们未来的另一个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在数据获取和模型构建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本书在研究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实证检验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模型进行了构建,并通过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份2006—201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由于本书在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时涉及多个指标,为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较低缺失率,时间跨度只能选取2006—2015年,同时对个别数据做了插值处理。由此,在其他替代指标、数据挖掘技术等方面仍存在改进之处,未来的研究将通过调查获取更为精准的数据将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模型构建与相关研究进一步优化与深入。
①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① DEMATTEIS G. Towards a Unified Metropolitan Urban System in Europe: Core Centrality versus Network Distributed Centrality [J]. Urban networks in Europe,1996:19-28.
② KYUNG-HWAN K. Housing Finance and Urban Infrastructure Finance[J]. Urban Studies,1997, 34(10):597-1630.
③ TERANISHI J. Interdepartmental Transfer of Resources Conflicts and Macro Stability [M] //Aoki Kim, Okuno-Fujiwara, ed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oles of Government in the East Asian Re-gion. Nihon Keizai Shimbun, Inc. 1997.
④ CHO S H, WU J J, BOGGESS W G. Measuring Interactions among Urbanization, Land Use Regu-lations, and Public Finance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3,85(4):988-999.
① MATHUR S. Use of Land Pooling and Reconstitution for Urban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from Gujarat, India [J].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3(38): 199-206.
② LIN G C S, YI F. Urbanization of Capital or Capitalization on UrbanLand? Land Development and Local Public Finance in Urbanizing China [J]. Urban Geography,2011,32(1):50-79.
③ HOSSAIN M. Poor Municipal Spending for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Gap for Investment: A Case of Bangladesh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13,8(11):27-37.
④ ALMEIDA J, CONDESSA B, PINTO P, et al. Municipal Urbanization Tax and Land-use Man-agement—The Case of Tomar, Portugal [J]. Land use policy,2013(31): 336-346.
⑤ MARTELLl C R, GUESS G M. Development of Local Government Debt Financing Markets: Appli-cation of a Market-Based Framework [J]. Public Budgeting & Finance,2006,26(1):88-119.
⑥ EKUMANKAMA O O, UJUNWA A, AHMAD U H, et al. Managing Urban Cities in Nigeria Effi-ciently by Local Councils: The Capital Market Option [J].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2, 6(4): 30-41.
⑦ GOTTMANN J. Megalo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J]. Economic Geog-raphy,1957,33(3):189-200.
⑧ FRIEDMANN J, WOLFF G. World City Formation: 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A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 Regional Research,1982,6(3): 309-344.
⑨ LAMPARD E E. The History of Cities in the Economically Advanced Areas[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55,3(2):81-136.
⑩ HENDERSON J V. The Effects of Urban Concentration on Economic Growth[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0.
11 GOLDSMTH R W.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as a subject for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J]. NBER, 1959: 114-123.
① KING R G, LEVINE R. 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3):717-737.
② LEVINE 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2):688-726.
③ 杨发祥,茹婧.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协同策略 [J].山东社会科学,2014(1): 56-62.
④ 王发曾.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J].经济地理,2010, 30(12): 1972-1977.
⑤ 卫言.四川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及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D/OL].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2016-05-1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301&filename=1012501905.nh&v=MjA4Mzh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I3cWZZdWRzRnl2bVY3N1BWRjI2SExhNEg5ak1xcEViUEk=.
⑥ 杨新华.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市场自组织与政府他组织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5(4): 183-192.
① 中共东明县委党校课题组.“三型社会”条件下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影响因素研究 [J].新疆农垦经济,2014(3): 34-41.
② 张丽琴,陈烈.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3,1(12): 84-91.
③ 马凯.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5): 4-12.
④ 张向东,李昌明,高晓秋.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及评价 [J].中国市场, 2013(20): 76-79.
⑤ 张永岳,王元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路径研究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92-100.
⑥ 尹彦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 [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47-53.
① 何平,倪苹.中国城镇化质量研究 [J].统计研究,2013,30(6): 11-18.
② 王博宇,谢奉军,黄新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江西为例 [J].江西社会科学,2013(8): 72-76.
③ 成都市统计局.成都市2012年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监测报告 [R]. 2013: 10-11.
④ 崔喜苏,荣晨.新型城镇化、固定资产投资与金融支持: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投资研究,2014, (11):139-149.
⑤ 周宗安,王显晖,汪洋.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J].东岳论丛,2015(1): 116-121.
⑥ 杨慧,倪鹏飞.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研究:基于协调发展的视角 [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5(1): 1-12.
⑦ 荣晨,葛蓉.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基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经验证据 [J].财经科学,2015(3): 22-32.
⑧ 熊湘辉,徐璋勇.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影响研究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6): 73-89.
① 王振坡,游斌,王丽艳.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与创新 [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4,1(12): 46-53.
② 李亦楠,邱红.完善我国城镇化建设融资模式探讨 [J].经济纵横,2015, 357(8): 121-124.
③ 胡海峰,陈世金.创新融资模式 化解新型城镇化融资困境 [J].经济学动态,2014(7):57-69.
④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与金融创新 [J].金融论坛,2013(7): 3-6.
⑤ 姚宜.PPP模式应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及建议 [J].理论探讨,2016(1):101-104.
① 朱建华,周彦伶,刘卫柏.欠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 [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4): 143-145, 149.
② 范立夫.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问题的思考 [J].城市发展研究,2010(7): 63-66.
③ 吕可,赵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商业银行集团金融产品创新研究 [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6): 69-73.
④ 邱兆祥,安世友.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发挥金融工具作用问题的思考 [J].教学与研究, 2013,47(10): 31-36.
⑤ 方显仓.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金融支持机制建设研究 [J].经济纵横,2013(12): 16-20.
⑥ 吴超,钟辉.金融支持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在哪里 [J].财经科学,2013(2): 1-10.
⑦ 徐策.从投融资角度看新型城镇化建设 [J].宏观经济管理,2013(1): 31-32.
⑧ 田东林.围绕新型城镇化做好金融服务 [J].宏观经济管理,2013(10): 54-55.
⑨ 徐志峰,温剑波.保险业参与城镇化发展的思考 [J].保险研究,2013(6): 68-75.
⑩曹凤岐.新型城镇化与金融创新 [J].金融论坛,2013(7): 3-6.
① 杨志勇.我国城镇化融资方式分析 [J].中国金融,2011(19): 25-27.
② 巴曙松,王劲松,李琦.从城镇化角度考察地方债务与融资模式 [J].中国金融,2011(19):20-22.
③ 王建威,何国钦.城镇化发展与财政金融支持机制协同创新的效率分析 [J].上海金融, 2012(6): 94-96, 118.
④ 巴曙松,王劲松,李琦.从城镇化角度考察地方债务与融资模式 [J].中国金融,2011(19):20-22.
⑤ 郭新双.“十二五”时期金融支持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路径 [J].中国投资,2010(7): 32-36.
⑥ 巴曙松,王劲松,李琦.从城镇化角度考察地方债务与融资模式 [J].中国金融,2011(19):20-22.
⑦ 谷秀娟,李文启.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研究 [J].中州学刊,2013(10):39-42.
⑧ 姚宜.PPP模式应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及建议 [J].理论探讨,2016(1):101-104.
⑨ 张记伟.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信托公司的金融支持 [J].中国证券期货,2013(9): 282-283.
① 周景彤,徐奕晗.论金融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的支持作用 [J].经济学动态,2013(5):13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