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研究
- 马德功 王建英 康雪晴 曹文婷
- 1284字
- 2025-02-17 11:15:24
前言
城镇化是全球各国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然进程,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我国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传统城镇化重数量轻质量的推进模式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不再适应我国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标志着新型城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人为核心”,通过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使农村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镇,实现市民化。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大规模的资金支持和有效的制度保障是助力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重要因素。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农民工)转移到城镇,与之相伴的就业、随迁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等涉及该群体真正实现城镇化的重要领域建设对资金的需求日趋扩大。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我国到2020年要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据统计,一个农民工转移到城镇所需投资成本约为15万元。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陈道富、朱鸿鸣的测算,2013—2020年,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静态融资缺口和动态融资缺口分别达4.91万亿元和11.11万亿元,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规模巨大。可见,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对资金的需求仍然很大,仅依赖财政支持新型城镇化为其提供资金支撑远远不足。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与资源配置等方面尚未实现对新型城镇化实现有效的金融支持作用。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应该充分发挥其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持作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强力、有效的支持作用。
本书以金融支持已转移或有意向转移到城镇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农民工)的新型城镇化为研究对象,对如何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研究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双五”的理论框架体系:第一个“五”是指从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基础设施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人民生活质量城镇化这五个维度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行界定;第二个“五”是指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的提升、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和保障性住房五个具体表现方面。基于以上“双五”的理论框架体系,本书对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的必要性进行理论研究并构建了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路径模型,提出金融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持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转移人口就业、随迁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和保障性住房五个方面来实现。继而,以供求关系为视角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转移人口就业、随迁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和保障性住房五个方面的金融支持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对金融支持以上五个维度的结构性问题与投融资缺口进行测算。结合国外城镇化发展的典型代表国家的金融支持模式和制度安排等经验和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所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与建议。
马德功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