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顿悟是怎样产生的
顿悟其实有多种不同的类型。最为常见的一种是打破思维定势。请大家看一些例子……大家可以看到,对于这些顿悟谜题的答案,有的是真答案,有的是假答案,但是当你看到假答案的瞬间,你同样也会感到惊讶,对吧?无论是解答真题还是解答假题,都需要打破思维定势。但是真正与打破思维定势有关的脑区是位于大脑后部的颞叶和额叶的上部。我们过去强调打破思维定势,打破思维定势和新思想形成必须是同时发生的。如果你去798,会发现很多人都在标新立异。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艺术品只是在打破旧的东西,却没有能建立新的东西。如果只是打破旧的思想,却没有产生新思想,那么就不能形成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顿悟的第二种形式是组块破解。人的头脑中有很多组块,比如,象棋大师可以同时和十几个人下棋。蔡斯和西蒙(Chase & Simon,1973)对象棋大师、一级棋手和业余新手对棋局的记忆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对一个随机设置的棋局,大师、一级棋手和业余新手的回忆正确率没有差别;而对一个真实的棋局,大师的记忆准确性为64%,一级棋手为34%,业余新手只有18%。人脑中的知识是以组块计算的,需要10万~20万的组块才能形成专家的知识。为什么专家看一眼就明白?因为他脑中有很多的知识组块。一般情况下,需要10年时间才能形成10万个知识组块。所以说,要成为专家至少要学习10年以上的专业知识。这些组块可以形成一种所谓的专家直觉,象棋大师只要看一眼棋局,就知道该怎么走。然而这些组块又构成了我们解决问题的障碍。一般情况下,一个领域的专家最有创造力的时间长度是10~15年,再长就不行了,因为组块太多太冥顽不化了。而入行10~15年,往往是既了解这行的所有信息,却也还不至于过于固着和僵化,因此创造力是最强的。但是组块不但能促进我们的认知效能,同时也会阻碍问题的解决,比如,前面所举的汉字拆字的例子,说明正是因为我们对于汉字这样的组块高度熟悉,因此才使得我们不变“学”为“字”。
顿悟的第三种形式是类比。有一个医学难题,假设人体内的一个肿瘤,现在可以通过一种放射性物质来消除它,但是这些放射性元素进入人体以后会损坏人体正常的组织。面对这种情况,你能否想出一个新的医学方案来解决这个难题?如果想不出,可以先放下,来听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暴君住在孤岛上,需要100个士兵才能杀掉他,但是通向这个岛的只有10座小桥,一座桥只能通过10个士兵,因此,解决的办法是将这些士兵分成10个10人小组,分别通过10座桥进入孤岛杀死暴君。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我们是不是想到了,在对肿瘤进行放射治疗时,如果将射线分散射入人体,副作用就不会那么强了。这是一个类比的过程。
下面简单讲一讲让顿悟或者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前提。
我认为对于顿悟或者创造性思维而言,问题意识是最重要的。
现在有许多人在讨论我们什么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我个人认为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我们中国人都是好学生,只要你出个题目他就能解,你划出个道儿来他就能走。但问题在于诺贝尔奖并没有提出明确的问题来让我们解,所以我们就无章可循、无道可依、无题可解。事实上,大部分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是在事先并不知道研究的这个东西有什么用的情况下妙手偶得的,做的时候可能也往往没有我们这么大的功利性。很高兴地看到今年国家正在征集各种科学问题,我认为只要有问题,我们中国人就一定能想出办法来解决。
现在的教育体制所培养的是一种我称之为“考试人格”的人。一个人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考试,为了考试可以付出所有的力量,而考试一完就把知识放一边了不想了。考试答题的时候,如果遇到解不出来的题目怎么办?老师会告诉你:做不出来千万别傻做以免耽误时间,赶紧做下一题。我们中国有一个铁砂掌劈椰子高手,一分钟能劈开排列在一张长条桌上的几十个椰子,我仔细分析过,他之所以比老外对手劈开得多,原因就在于当他遇到劈不开的椰子时,会迅速放弃这个,转而去劈下一个。而老外比较傻,遇到劈不开的椰子时,会一直劈下去,直到把它劈开位置,这样,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劈开的椰子数目就会明显减少。我们在场坐的这些经历千考万考才进入国家科学教育体系的人,一定个个都深通此道,决不会去死乞白赖地劈那劈不开椰子,而人类历史上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工作,可能正是那些决心用一辈子去劈那劈不开椰子的傻瓜做出的。
此外,考试人格的人是没有长期稳定的动机和兴趣(——如果不把在考试中获得优胜算作一种动机和兴趣),不会长期关注一个问题,考完托福、GRE之后,最好把这件事忘了,因为还要迎接下一次考试。考试人格的人很难有长期的问题意识,也不会有持续不断的探索发现的动机,因此就不会有真正的创造性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