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县香山村

香山特早茶

香山村地处大山深处,长期以来与世隔绝,是一座在群山环绕之间自然天成的小村落,青砖瓦房、古树宗祠、庵庙古道以及满山遍野的茶园、漫无边际的林海,错落有致、高低起伏、广袤无垠,与周围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山水和田园风光相得益彰,一切看似平淡却意蕴悠远。

对于喝茶人来说,很少有人不知道香山特早茶的,但对于香山村人们却并不那么熟悉。香山村位于三门县城西南13公里,隶属于珠岙镇。东靠茶坑山,南近香山庵,西与周家村隔山为邻,北毗岙底谢村。村落沿山麓分布,呈阶梯状。这里历代房舍大门一致朝向前门山,故取名向山,后演称香山。香山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550年前。据《汪氏宗谱》记载,宋南渡时,尚书汪伯彦辞职隐居于临海东部西溪,为西溪始祖。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大房十一世孙汪思义,字正文,号草窗,与兄弟四人自西溪迁居宁海县仙岩乡香山(今属三门县),为香山汪氏始祖。2014年,香山村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一般村。2014年末,全村有农户195户、738人,耕地面积215亩,村民人均纯收入8224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 万元。

香山村自古盛产茶叶,传说始祖从临海西溪迁居时就带来了茶树。村中至今还保存有十几棵古茶树,枝条缠绕穿插,盘虬古朴。自古高山出好茶,香山茶生长在海拔几百米高的云雾山中,四周森林密布,山上云雾缭绕,山间绿水长流,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人烟稀少、天然无污染,是茶树生长的理想之地。这里的茶树一年四季云滋雾养,饱含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生长过程完全处于自然状态,不施用任何化肥农药,所产茶叶采用幼嫩芽叶按现代特有的炒制工艺精制而成,外形扁平,汤色嫩绿,味醇气香,滋味鲜纯,色、香、味、形俱佳。每年2月底至3月初即可采摘新茶,属特早茶新品种,是真正的天然饮品,为茶中珍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使香山早成为名扬一方的名茶。如今小小的香山村茶园(图2-10)已发展到1200多亩,是当地香山早茶叶的主产区。

图2-10 香山村茶园

翻过香山村后几十米高的小山包,便是盛产香山早的茶园。这里的茶树一垄连着一垄,一山连着一山,满山遍野的茶林望不到尽头。香山早历史悠久,据《三门县志》载:早在民国初期,香山早就在上海、宁波等地闻名遐迩。那时的香山早是通过海门(椒江)、象山石浦、宁海白峤等港口销向全国各地的。

关于香山茶,还有个有趣的传说。抗日战争时期,陆路、水路交通被阻,商业萎靡,到香山收购茶叶的客商一个都没有。香山村采摘的茶叶堆积如山,卖不出去。茶农们愁眉不展,只好忍痛将茶叶倒到水田里,做肥料壅田。

第二天,那些倒入水田里的茶叶,经过山泉的泡浸,田里的水又都是从上一块田自流到下一块田的,所以那些梯田里的水都是浓茶水,田地周围飘着茶的香味。那年的山田稻谷,长势竟出奇地好,病虫害也少,取得了大丰收。而且粮食的品质也格外好,茶农们都说,想不到用卖不出去的茶叶壅田,阴差阳错,却带来了粮食大丰收!村外的人听说该地的粮食是使用茶水浸泡生长的,都十分感兴趣,而且对香山一地的茶叶十分好奇,认为该地的茶叶一定有奇效,自此,香山茶叶的名气更大了。

山门“香山茶”素以春茶上市早、香高而著称。现经改良后的“香山早1号”茶叶属于灌木型,植株中等,树姿半开张,分支较密,叶片椭圆形,呈水平状生长。它具有叶色深绿、叶面平整或略有隆起、叶尖渐尖、育芽力强、芽较壮、茸毛少、特嫩性好等特点,而且发芽特早、产量较高,是制作绿茶的优质原料,适宜制作扁形或针形绿茶。浙东一带春茶开摘期一般在2月下旬,即农历“谷雨”这个气节的前夕就要开摘,一般称作“谷雨前茶”。但“香山早1号”的开摘时间,却提前到了“惊蛰”过后2—3天就要开摘,提前了差不多4个节气,明显早于其他茗茶,在全国茗茶市场上可谓独占“品茗之道在于新”的优势。

(齐国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