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考古学·夏商卷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 8字
- 2024-11-05 01:11:54
第一章 夏文化探索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夏王朝
夏代是中国进入历史时期的第一个王朝。
在先秦古籍中,有许多关于夏王朝、夏王和商革夏命的记载。譬如:
《尚书·甘誓》载:夏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尚书·汤誓》是商汤伐夏桀时的誓辞,其中说道:“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尚书·召诰》载召公的话说:“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尚书·多士》载周公告诫殷遗民时曾说:当初夏桀荒淫无度,触犯天怒,上帝“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尚书·多方》载周公称王命诏告诸侯,曾说道:夏桀昏庸残暴,“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代夏作民主。”
《尚书·立政》记录有周公对夏朝和商朝用人与理政方面经验、教训所作的总结。
《诗·大雅·荡》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1]
关于大禹和夏王朝的人物、史迹,在先秦文献中还有其他一些记载。譬如:
关于夷夏关系、夏商关系、夏王朝世系和年代,见于《左传·宣公三年》、《国语·周语(上)》、《论语·为政》、《孟子·公孙丑(上)》、古本《竹书纪年》[2]。
关于夏代都邑和夏人居地见于《逸周书·度邑解》、《左传·昭公元年》和《左传·定公四年》、《战国策·魏策》、《世本》[3]、古本《竹书纪年》[4]等。
关于“大禹治水”和“禹别九州”见于《尚书·禹贡》、《尚书·吕刑》、《左传·襄公四年》和《昭公元年》、《诗·商颂·长发》、《孟子》的《滕文公(上)》和《告子(下)》等。
关于夏启的故事见于《逸周书·史记解》、《左传·昭公四年》、古本《竹书纪年》[5]。
关于“后羿代夏”和“少康中兴”见于《左传·襄公四年》和《哀公元年》、屈原的《离骚》、《天问》等篇。
关于商汤伐夏桀、夏桀亡国还见于《左传·昭公四年》和《昭公十一年》、《国语·晋语(一)》、《诗·商颂·长发》、古本《竹书纪年》[6]、《墨子·非攻(下)》等。
上述先秦古籍,成书时间最晚是东周时期,其中,《尚书》的《甘誓》、《汤誓》、《召诰》、《多士》、《多方》、《立政》和《诗经·大雅·荡》等,分别是夏代、商代和西周早期流传、记录下来的王室文献,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的经过了后人的加工润色,但是其基本史实应该是可信的[7]。传宋代宣和年间临淄出土的一组春秋时期青铜器叔夷钟(作器者叔夷乃宋穆公后裔,齐灵公时任齐国正卿)有铭文追述宋人祖业说:“成唐,又严在帝所,尃受天命,翦伐夏祀。……咸有九州,处禹之堵。”[8]这段铭文同西周以来文献中关于夏和殷(商)是前后承替的两个王朝、“殷革夏命”的说法完全一致,成为两周史籍有关夏王朝记载的有力佐证。
在《史记·殷本纪》中,司马迁写下了商王朝的世系表(包括建立王朝前的十四代),这个世系表是否可靠,从前无可验证,1917年王国维根据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的记载,证明这个商王世系表是基本可靠的[9]。因此,王国维说:“由此观之,则《史记》所述商一代世系,以卜辞证之,虽不免小有舛驳,而大致不误,可知《史记》所据之《世本》全是实录”,并认为“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10]王氏之说卓有见地,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学研究者的赞同。殷墟卜辞所记商汤以前之先王及其辅臣中,有的就是夏代的人物,譬如伊尹,春秋铜器叔夷钟铭文、《国语·晋语》、《孟子·万章(上)》、《墨子·尚贤下》、《楚辞·天问》、《吕氏春秋·本味篇》及《吕氏春秋·慎大览》等说他是有莘氏女之媵臣,协助商汤灭夏,立了大功。而据殷墟卜辞记载,后世商王室不断地隆重祭祀伊尹。由传世古籍与出土卜辞的相合,更可证夏代的存在乃不争之史实。
正因如此,我们有必要从考古学上去探讨夏族和夏王朝的文化遗存,其最终目的,是以考古学材料为主要根据,并结合文献记载,恢复夏代历史的本来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