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郭晓平《中国现代小说风景叙事研究》序言

杨剑龙

阅读郭晓平这部风景叙事研究的著作,想起曾读过的英国作家福斯特的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作品描写贵族少女露西到佛罗伦萨旅行,入住的公寓看不见风景,旅客乔治把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换给了露西,最终她与贵族塞尔斯解除了婚约,接受了平民家庭出生的乔治的爱。小说是对20世纪初虚伪的英国社会的批判。郭晓平的这部学术著作,建构起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从风景叙事的角度,解读中国现代小说,以新颖的视角和独特的方式审视中国现代作家和小说创作,拓展与深化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价值,也对小说创作的风景描写具有启迪意义。

郭晓平以独辟蹊径的视角,从风景叙事理论的角度,建构起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在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历史中,很少有学者关注现代小说的风景叙事,这大约与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忽视风景叙事有关。郭晓平敏锐地从中国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角度,关注与研究中国现代小说的风景叙事。她认为:“风景的发现”就是“人的发现”。她提出:“风景发现的背后,是‘现代’人的发现;风景话语打造的背后,是重塑现代主体——‘人’的诉求。”她认为中国现代小说的风景书写包含着两个向度的叙事建构:一个是风景话语化,一个是话语风景化,提出“中国现代小说的风景不仅书写着时代洪流中自我意识觉醒与主体性建构的生命痛感,而且记录着民族觉醒与抗争的艰难历程”。她将风景叙事看作中国小说走向现代的重要表征,认为中国现代小说风景修辞的发生,与小说地位的提升、文学专制主义的破除、传播方式的改变、书写观念的变化等相关,提出“风景与现代文明和文化的共生关系,打造和构建的文化理念,直接影响了现代小说的风景书写”。著作的上篇从话语与修辞、作家与读者、展示与对话、召唤与相应,梳理研究中国现代小说风景叙事的端点、主体、姿态与张力建构。中篇研究中国现代小说风景叙事的隐喻机制、身体机制、时空机制,著者认为:隐喻修辞侧重的是风景生成机制,身体修辞侧重的是风景感知机制,而时空修辞侧重的是风景阅读机制。著作的上篇、中篇七章分别从叙事建构和修辞机制两个方面,颇为全面深入地探究了中国现代小说的风景叙事,为该著深入探究中国现代作家小说创作的风景叙事研究,建构起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郭晓平以深入肯綮的探究,从风景书写机制的角度,分析不同时期小说家的风景叙事。郭晓平在该著的上篇、中篇展开论述时,列举了诸多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包括鲁迅、冰心、张爱玲、茅盾、郁达夫、丁玲、废名、沈从文、萧红、老舍、胡也频、王统照、艾芜、向培良、端木蕻良、孙犁、欧阳山、姚雪垠等。著者又在该著下篇从众多中国现代作家中遴选了萧红、郁达夫、沈从文、丁玲、孙犁,列专章分别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她阐释道:“主要采用共性机制与个案解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侧重凸显风景叙事建构的共性机制的同时,选取不同时期小说家的风景文本,结合其个性色彩展开考察。”她从隐喻机制角度解读萧红的风景叙事,认为其笔下的自然具有阶级化、权利化的隐喻,具有象征化、民族化的隐喻,同时其作品中的人又具有自然化的特征。她又从心理机制角度解读萧红的风景叙事,认为其笔下的自然蕴含着萧红创伤性的情绪记忆:“隐喻化的风景意象,阴郁、荒凉的氛围营造,自然喻体选择和关联性的寻找,都跟她记忆中沉淀的‘充满着压抑’的创伤体验有关。”她从自然和社会两级空间解读郁达夫的风景叙事,认为:“纵观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以自然风景作为参照系,以自我的意识流动建立起自然风景与现实社会两大空间。”她分析郁达夫小说风景书写回环结构、隐喻结构的叙事结构艺术。她从话语机制角度解读沈从文的风景叙事,认为其运用了阶级话语、经济话语、文化话语,“无一不传达着一种文化权力的制约”,“它交织着对都市文明的恐惧、欲望与无法融入的焦灼,甚至包裹着不被认同的敌视和愤恨”。她从受意识形态影响的主体性角度阐释丁玲的风景叙事,她从意识形态内容的革命话语角度分析孙犁的风景叙事。郭晓平在仔细了解作家、研读作品中,寻找契合作家个性特征的角度进入,展开分析与研究,在呈现出不同作家不同的风景叙事特征时,也表现出从风景叙事角度展开作家论的独特创造。

郭晓平以多样化理论的运用,从现代小说叙事的角度,建构起小说风景叙事的研究范式。郭晓平将中国现代小说的风景叙事看作是文学向现代转型的标志,她说:“中国现代小说的风景书写,不同于传统文学,而是在现代的科学主义思潮影响下出现的一种新的叙写模式。它既代表着一种新的风景观念,又是一种新的叙事范式,甚至可以说是由古代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在该著展开研究的过程中,郭晓平采用了多样化的理论观照风景叙事,她说:“当然,这样的考察,是建立在对国内外的一些优秀风景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了文学地理学、叙事学和文艺心理学、接受美学等一些研究理论和方法,所做的一些叙事探索。”在该著的理论与方法的运用中,可以见到诸如叙事学、文学地理学、小说修辞学、文学人类学、隐喻文化学、空间叙事学、接受美学、风景学、文学空间学、文艺心理学等理论,在诸多理论和方法的运用中,将作家研究与文本分析结合,将共性探究与个案分析结合,将风景探究与作品分析结合,将客观观照与主观分析结合,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和探索意味,呈现出研究者比较全面深入的探究。郭晓平在谈到研究的方式时说:“在小说家——风景文本 ——读者的复杂关系中,笔者选择以风景意义建构和感知的互动关系为切入口,在细致研读中国现代小说风景文本的基础上,对小说家建构风景文本的叙事策略和干预机制展开考察。”这就构成了该著对于中国现代小说风景叙事的研究范式,不仅是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某种拓展和创建,也可以成为小说风景叙事的参照与借鉴。

从风景叙事角度展开对于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的研究,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和价值的论题,也是具有相当的广度与难度的课题,郭晓平在魏建教授指导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当然,由于该论题涉及面广、已有的理论资源不多,因此在该论题的研究中也存在着某些不足,诸如理论的运用往往缺少对于中国古典文论的关注,诸如对于风景叙事理论的探究有时有点到辄止、缺乏系统深入的遗憾,但是并不影响该著所获得的整体建树和成就。

郭晓平曾经是我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她2001年以《论沈从文笔下的乡村世界与都市社会》的论文获得硕士学位。郭晓平聪慧热情,从事学术研究认真踏实刻苦努力。郭晓平在泰山脚下的泰山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后来考取了山东师范大学魏建教授的博士生,在魏建教授的指导下学术有了大幅度的长进,该著就是魏建教授精心指导的结果。晓平给我发微信请我给她即将出版的学术著作写序,我觉得这序应该由魏建教授撰写,我与魏教授联系,他十分中肯地说,他写跋我写序,既然他们师徒俩统一了口径,我就奉命了,就有了如上的文字。

郭晓平在泰山脚下生活与工作,也许她看多了泰山美丽的风景,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就与风景叙事有关了,她用她独有的视角和见识,建构起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但愿她以后的学术风景和生活风景更加美丽、更加开阔。

2019年5月29日

于瞻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