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解读
- 陆浩
- 2254字
- 2021-09-18 14:48:17
条文解读
一、关于保障核安全
核安全,是指对核设施、核材料采取必要和充分的监管、保护、预防和缓解等安全措施,保障核设施、核材料安全,防止由于任何技术原因、人为原因或者自然灾害造成的事故,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情况下的放射性后果,从而保护公众、从业人员和环境免受核事故危害。发展核能必须要重视核安全。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体国家安全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关环境安全,更事关公众利益。因此必须对核设施、核活动、核材料和放射性物质等采取必要和充分的监控、保护以及各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防止造成事故,对公众和环境产生不可接受的放射性危害。
二、关于预防与应对核事故
核事故是指核设施、核材料、放射性物质等发生的一系列危害性事故。在核事故状态下,若有关的专设安全设施不能按设计要求发挥作用,则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可能会达到不可接受的水平。国际核事故分级标准(INES)按照核事故的严重程度将核设施内发生的有安全意义的事件分为七个等级。在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60年间共发生了三起重大核事故,即1979年的美国三哩岛核事故、1986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及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事故。核事故具有事故突发性、处理复杂性、后果严重性和公众敏感性的特点。核工业发展没有绝对安全,只有相对安全,但随着人类认识水平和企业技术不断提高、国家监管能力的不断提升,并从历次核事故和事件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举一反三,进行安全改进,核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证。
三、关于安全利用核能
核能作为世界三大电力支柱之一,有着广阔的利用空间和发展前景。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预测数据,2030年全球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727吉瓦,比目前增长一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核事业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核工业体系,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和科研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核电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三,在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核能在增加能源供给、保障能源安全、促进污染物减排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核能的开发利用能够有效缓解当前煤炭作为燃料产生的污染问题及水电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未来核工业的发展具备广阔发展前景。因此,要安全利用核能,而不是禁止核能的开发利用,通过降低核能开发利用活动中的风险,预防和应对由核事故造成的对人身和环境的危害,增进核能开发利用活动产生的收益,从而造福人类。
四、关于保护公众和从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核能产业活动具有潜在的放射危害性,一旦发生核事故,其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特别是对公众和从业人员的健康损害巨大。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前三个月有31人死亡,并导致大量的人员受到不同剂量的放射线照射,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因此,核安全应当将保障人体健康作为重要目标。核行业从业人员工作在核行业的一线。出现核事故,首先就是影响从业人员的安全。所以在立法目的中明确提出了除保护公众安全与健康外,还需要保护从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五、关于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长期以来,煤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0%以上。大量发展燃煤电厂给煤炭生产、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随着经济发展对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大量燃煤发电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全国的大气状况不容乐观。电力工业减排污染物,改善环境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核电是一种技术成熟的清洁能源。与火电相比,核电不排放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以核电替代部分煤电,不但可以减少煤炭的开采、运输和燃烧总量,而且是电力工业减排污染物的有效途径,也是减缓地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而发生核事故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影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造成大范围的环境污染,方圆30公里地区的11.5万多民众被迫疏散。
在立法目的中提出保护生态环境,既是为了防止核事故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也是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核能减少碳排放和其他污染物的产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六、关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实质就是经济的发展应当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的基础之上。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报告即《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该报告还提出,当代存在的发展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都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传统发展战略造成的。要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只有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也较为严重。在这种经济、资源与环境状况下,我国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回旋余地不大,无法沿用发达国家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只能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思想,是把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进一步完善、提升和具体化、理论化。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引下,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建立健全核安全的各项制度,依法安全利用核能,必将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