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陽運船行

麻陽縣西催轉粟〔一〕 ,人少山空聞鬼哭。一家丁壯盡從軍,老稚扶攜出茅屋。朝行派米暮雇船,吏胥點名還索錢〔二〕 。轆轤轉絙出井底〔三〕 ,西望提溪如到天〔四〕 。麻陽至提溪,相去三百里。一里四五灘,灘灘響流水。一灘高五尺,積勢殊未已〔五〕 。南行之衆三萬餘,樵爨軍裝必由此〔六〕 。小船裝載纔數石〔七〕 ,船大裝多行不得。百夫并力上一灘,邪許聲中骨應折〔八〕 。前頭又見奔濤瀉,未到先愁淚流血。脂膏已盡正輸租〔九〕 ,皮骨僅存猶應役。君不見一軍坐食萬民勞,民氣難甦士氣驕〔一〇〕 。虎符昨調思南戍〔一一〕 ,多少揚麾白日逃〔一二〕

〔一〕麻陽:見前《麻陽田家》二首注〔一〕。  轉粟:運輸糧食。

〔二〕吏胥:地方官府小吏。

〔三〕絙(gēng):繩索。

〔四〕提溪:提溪長官司,在今貴州省江口縣西北錦江北岸,始置於元代,司西有提溪東入銅仁江,因名。《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二二:“提溪在司西五里,源出濫泥山,引流而東,入於銅仁大江中,産砂金。”

〔五〕殊:很;極。《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恐懼殊甚。”

〔六〕樵爨(qiáo cuàn):砍柴燒飯。此指柴草和軍糧。樵,打柴。爨,竈炊。《北史·燕鳳傳》:“軍無輜重樵爨之苦,輕行速捷,因敵取資。”

〔七〕石(dàn):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爲一石。《漢書·律曆志》:“三十斤爲鈞,四鈞爲石。”

〔八〕邪許:參見前《洪武銅砲歌》注〔一二〕。

〔九〕脂膏:猶血汗。  輸租:交納租税。

〔一〇〕甦:同“蘇”,蘇醒。此指復原。王夫之《讀通鑒論·秦始皇》:“民於守令之貪殘,有所借於黜陟以蘇其困。”

〔一一〕虎符:兵符,古代調兵遣將之憑證。銅製(亦有金製者)虎形(亦有作龜、魚形狀者),背鐫銘文,分二半,右半留中,左半授與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調兵時要兩半相合纔有效。  思南:府名,三國時爲黔陽縣地,唐代置縣改州,明析置思南宣慰司,尋復置府,治所安化(今貴州省思南縣)。

〔一二〕麾(huī):指揮軍隊的旗幟。此二句意謂調戍思南府的清軍將士却揚麾而逃。

詩作於康熙十九年秋末冬初。詩人初至麻陽在五、六月間,六月中入黔土銅仁,隨部駐軍此間近五月之久。這當中又曾兩度往返麻陽,是詩即作於後一次來回麻陽途中。當時戰亂頻仍,此詩表現了“兵戈殺戮之慘,民苗流離之狀”,無情暴露了亂兵和酷吏交替對百姓的蹂躪。詩中形象地描繪了役夫民工在灘高流急的西南山區運輸軍輜糧草的無比艱辛。而那些對百姓如狼似虎的驕横士兵,一旦遇到真正的敵人,却望風逃竄,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