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日,自阳平至斜谷,宿于南山中蟠龙寺

横槎晚渡碧涧口,骑马夜入南山谷。

谷中暗水响泷泷,岭上疏星明煜煜。

寺藏岩底千万仞,路转山腰三百曲。

风生饥虎啸空林,月黑惊麇窜修竹。

入门突兀见深殿,照佛青荧有残烛。

愧无酒食待游人,旋斫杉松煮溪蔌。

板阁独眠惊旅枕,木鱼晓动随僧粥。

起观万瓦郁参差,目乱千岩散红绿。

门前商贾负椒荈,山后咫尺连巴蜀。

何时归耕江上田,一夜心逐南飞鹄。

集评:

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一:颜、谢以后,古诗多有对偶终篇者。入唐遂以有声病者为律,无声病者为古。至于七言古体,亦时一有之。若少陵之“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昌黎之“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何人有酒身无事,谁家种竹门可款”,硬语排奡,视唐初四子及元、白诸家之宛然律调者,不可同日语也。若其自首至尾无句不对,无对不瑰伟绝特,则惟轼集中有之,实为创格。此作亦其一也。其中写景处,语刻画而句浑成,读之可怖可喜,笔力奇绝。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四:“门前”二句萦拂有情,过接无迹。故结虽有习径,而不见其套。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编年古今体诗》卷四:(“愧无酒食待游人”)此句述寺僧致词。(“旋斫杉松煮溪蔌”)此句叙寺僧供客。(“木鱼晓动随僧粥”)以上自日暮写至黎明,与《夜投竹林寺》诗同一章法。(“目乱千岩散红绿”)“千岩”“绿”是南山,“红”是蟠龙寺,“目乱”“散”是晓色也。深黑到寺,都无所见,至是一切皆见,而时方早起,故目为之炫也。观前半著“入门突兀”二句,截清夜境,知其必欲写至此矣。自首句“晚渡”起至此,为一大段,记夜宿事已毕,此是叙传体。其后“门前”四句作结,是论断体。章法井然,读者不得牵混。(“一夜心逐南飞鹄”)仍挽到夜作结,落笔有千钧之力。但公似此者多矣,其笔锋便捷之甚,故收纵并不难也。

香岩批《纪评苏诗》卷四:褒谷、斜谷毗连蜀境,蜀人到此思乡,情所必至,不得以寻常习径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