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思路

本书是采集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是项目组倾注心血最多的工作。项目组希望以口述历史的方式,结合收集整理的资料,挖掘历史细节、理清发展脉络,让“口述”客观、平实。采集资料中口述部分所占比重很大,足以为将“口述历史”作为行文方式提供资料支撑。

我们以童秉纲院士“三起两落”的人生经历和“很晚创业、小有成就”的学术轨迹,来构建叙述主线,把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关键因素凸现出来,将童秉纲看作是历史进程中的一分子,编织进其所处的微环境和社会时代大背景的网络中,在历史演进的画面内,尽可能客观、真实、准确地呈现出童秉纲的成长过程和思想发展历程。

全文一直在努力回答一个问题——何以成就今天的童秉纲?对该问题的回答,项目组在“结语”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此处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内心强大,品性优良。个人品性是他取得成就的内在因素。在“三起两落”的人生起伏中,童秉纲内心的强大与坚持帮他实现了一次次转折。本书的第一章展现了童秉纲的家境、家教和学校教育的全景,让读者了解理解童秉纲的品性是如何形成的。第五章和第七章展示出童秉纲的品性和人格魅力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科研合作和学术研究上开拓进取,取得了骄人的学术成绩。

二是:教研相长,融会贯通。童秉纲的学术生涯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期从事教学活动,而科研则起步很晚,最令人称奇的是,其学术黄金期竟然发生在60岁之后。第二章和第三章,对童秉纲在教学和教材编写上的成就做了详细介绍,旨在让读者看到其如何通过教学工作获得了从事科研工作的方法、思维和能力,从而能够在后期的科研工作中快速进入角色。第七章展现了他从事科研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读者可以看到他如何通过在学术合作和协作中抓住时代需求,取得卓著成果的。

三是:科研育人,相辅相成。童秉纲人生中最大亮点在于他对育人事业的倾心投入。第八章重点介绍童秉纲培养博士生的理念和方法,他将人才培养看作是比科研更重要的事情,将其视为根本,倾其心血。这一方面促进了科研的传承和再生;另一方面使育人成为其科研创新的源泉,也成就了其在科研工作中的帅才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