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6年 听诊器

勒内-泰奥菲尔-海厄森斯·雷奈克(René-Théophile-Hyacinthe Laennec,1781—1826)

现代听诊器。科学家做了很多声学实验,来确定听诊器胸件的大小和材料对采集声音的影响。

脉搏表(1707年)、肺量计法(1846年)、医用温度计(1866年)、助听器(1899年)、心电图(1903年)、人工耳蜗移植(1977年)

社会历史学家罗伊·波特(Roy Porter)写道:“由于能让医生听到人体内的噪声—呼吸的声音、血液围绕心脏流动的声音,听诊器(stethoscope)改变了诊断疾病的方式,也改变了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终于,活着的人体不再是一本无法打开的书:病理学研究也可以在活着的人体上开展了。”

1816年,法国医生勒内·雷奈克发明了听诊器,这是一根带有喇叭状末端的木管。听诊时,喇叭状的末端会接触病人的胸部,病人体内的声音会通过听诊器的中空管道进入医生的耳朵。20世纪40年代,双面型胸件(也就是接触胸部的那部分结构)成为听诊器的标配。胸件的一面是鼓膜,也就是一个塑料圆盘,可以起到密封作用。与皮肤接触时,鼓膜会震动,产生声压波(acoustic pressure wave),沿着听诊器的中空管道传播。另一面是钟形的,更适合传播低频声音。鼓膜那一面对低频声音不敏感,常用于监听来自肺部的高频声音(心脏发出的声音,频率要低一些)。使用钟形的那一面时,医生可以改变施加于皮肤上的压力,从而调整皮肤的振动频率,让监听心脏声音的效果达到最好。在过去的那些年里,听诊器还经历了很多改进,包括改善声音的放大效果、消除噪声等。运用一些简单的物理学原理,其他一些特性也得到了优化。

在雷奈克的时代,医生通常会把耳朵贴到病人胸部或者背部进行听诊,雷奈克认为,这种方法“总是不太方便,不管是对医生还是对病人来说,都是这样。尤其是面对女性病人时,这样做不仅尴尬,而且常常不好操作”。后来,医生会使用一种加长的听诊器,用来给特别贫穷的病人看病,因为这类病人的身上往往有很多跳蚤,医生不想跟病人靠得太近。除了发明听诊器,雷奈克还详细记录了在特定疾病(如急性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的病人身上听到的声音。讽刺的是,雷奈克在45岁时死于肺结核,而他的同事正是使用了一只听诊器为他诊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