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孩子的传统文化课(全4册)
- 田玉彬
- 1306字
- 2024-11-04 07:55:21
龙骨水车
请看,左页图中的牛和人在做什么?
有人说:“转圈儿!”
对,是转圈儿,没错。
可他们转圈儿做什么呢?
“在玩旋转木马——哦不,旋转木牛?”
当然不是啦。看清楚,牛是活的好吗?
也许你很细心,观察到了那些轮齿。嗯,快被你猜到了!
古老的翻车
左页这张图只是局部图,看了后面的全图你就明白了,牛转圈儿是为了把河里的水提上来。这套提水工具是“翻车”的一种,又叫“牛转翻车”。
翻车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提水工具,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因其外形像人们想象中的“龙骨”,所以又叫“龙骨车”或“龙骨水车”。
我国古人很早就使用翻车了。一般认为是东汉毕岚(?—189年)创造了翻车,而三国时期(220—280年)的马钧又做了重大改进。
最初的翻车是用人力转动的,有手摇和脚踏之分,后来古人又做出了利用畜力、风力、水力的多种翻车。畜力翻车一般用牛来拉,所以又叫“牛转翻车”。风力翻车出现晚,明清才多见。
翻车对农业生产意义重大。庄稼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如果只是靠自然降雨或担水浇灌,很难满足需要。有了翻车,就可以源源不断地把水从低处提上来灌溉农田了。
翻车结构合理,可靠实用,直到近代才被抽水机替代。
北宋·郭忠恕《柳龙骨车》
日本国立博物馆藏
脚踏翻车
先请你看图:下页有两幅图,后面还有一幅(第13页)。这三幅图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脚踏翻车,看完你就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了。
脚踏翻车是怎么工作的呢?翻车一般安放在河边。翻车的水槽一端固定在堤岸的木架上,另一端浸入水流中。水槽的两端有轮轴。水槽内有刮板,刮板装在木链上。使用时,施加力量使轮轴转动,进而带动木链翻转,板叶就把水不断地刮上来了。
也许有人会想,怎样“施加力量”呢?翻车的施力部位叫“拐木”,用脚踩动拐木,就会使轮轴转动了。踩拐木时,手臂要扶着横木保持平衡。
文献中的翻车
前面我们讲过,一般认为是东汉毕岚创造了翻车。为什么不是“肯定认为”呢?因为那时的翻车似乎还未用于灌溉。《后汉书·张让传》中说,毕岚“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毕岚的翻车,竟然是取水洒路用的,在当时一定算是很酷的工具了。
翻车是已经消失的东西,说那么详细有什么意义?应该讲讲怎么用舌头卷水。
用舌头卷水?哈哈!你可真是会为人类考虑啊!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的翻车
辽宁省博物馆藏
清·焦秉贞《御制耕图》中的翻车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渴乌”是什么呢?是古代吸水用的曲管。如果你曾用一根管子把鱼缸里的水吸到外面的盆里,你就知道渴乌的虹吸原理了。不同的是,你用的可能是塑料管,而当时的渴乌可能是用很多竹筒连接而成的。
《三国志》中说,马钧“居京都, 城内有坡可为囿,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 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大意是,马钧住在京都,发现城里有一块坡地,可以做菜园。怕没水浇地,于是就做了“翻车”,让小孩去转动操作。水从坡下提上来就自动倒水浇地,前面的刚倒完水转走,后面的紧跟着就来了,就这样一入一出,再入再出,连贯地提水、倒水,比平时人们担水浇地轻巧百倍。儿童力气小,也能操作翻车,可见马钧改进后的翻车更好用了。
(传)宋·杨威《耕获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传)五代·卫贤《闸口盘车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