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合一:一切服从生产
从荒地上的一口油井到一座油城,大庆的建设史也是一部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这是一个先有油、后有城的地方,整个城市的发展首先服务于石油的开发,石油的开发则遵从国家的意志与计划。在一切服从生产的原则下,当地形成了政企合一的特殊制度安排。
1960年4月,大庆作为一个区归安达市(1960年5月安达县撤销,设置安达市)管辖。1964年设安达(大庆)特区。安达特区采取了“政企合一”的形式,会战工委与特区工委、会战指挥部与特区政府合一。
党的工作以石油工业部党组领导为主,黑龙江省委领导为辅;政府工作中有关企业的工作以石油工业部领导为主,有关地方的工作以黑龙江省政府(当时称人民委员会)领导为主。特区政府领导企业的同时,又行使政府的其他社会职能。
这是一种客观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为发展重工业而产生的特殊制度安排。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重工业发展具有建设周期长、后发国家的大部分设备需要从国外引进,以及初始投资规模巨大这3个特征。而在中国当时的经济环境下:资本短缺,获取资本的价格或利率高昂;外汇短缺,可出口的产品奇缺;同时中国的资本剩余少,资金动员能力弱。
发展重工业的现实要求与中国的经济现状之间天然存在重重矛盾,想以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方式发展重工业,已经是不可能实现了。因而林毅夫认为,这种模式以压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压低资本、外汇、能源、原材料、农产品和劳动力这些因素价格的方式,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从而形成了以全面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为特征的宏观经济政策。
为了保证被压低价格的要素和产品流向重工业,国家建立了对经济资源进行计划配置的计划经济体制,同时建立了企业没有任何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
在大庆,政企合一的体制包括不建城市、“地上服从地下”、工农合一等具体安排。这种体制客观上起到了调动一切资源服务重工业生产的效果,让大庆油田快速进入集中开发和快速上产阶段。大庆的石油产量实现了快速增长,很快占据全国石油总产量的七成以上。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为全国原油年产量上亿吨打下了基础。
不建城市
石油会战初期,石油工业部就确定了资源调配的原则:把有限的资金和物资先用于生产建设。这与当时国家的现实条件有关,当时中国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物资匮乏,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已经没有能力抽调足够多的资源去建设一座石油城市了。
大庆的开发也汲取了此前的教训。20世纪50年代,中国出现过在未探明油田到底有多大、储量到底多少、能开采多少年的情况下,先用大量投资盖起较高标准的生活福利区和楼房的情况,结果油田规模低于预期,城市建设规划因此落空。
在这种背景下,大庆在“先有楼,后找油”和“先有油,后有楼”的分歧中选择了后者,一切服务于石油生产,矿区建设则在会战过程中根据需要逐步进行。不建城市,事实上影响了此后几十年里大庆这座工业基地的物理形态和经济组织形式。
大庆的道路和公共设施也跟着油田的开发建设同步进行,哪里有油,路就修到哪里。城市里的经济空间演变,完全受资源分布制约,当地人总结为“地上服从地下”。一直到今天,大庆城市的物理形态仍然呈离散型,这是资源型工业城市因地下矿藏分布和开发顺序形成的特有空间特性。
“不建城”的理念让石油工业基地难以发挥集聚、规模和协作效应,这些教训后来也还逐步得到了反思和调整。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由于把生产摆在第一位而缺乏足够的城市配套建设,大庆与其说是字面意义上的现代城市,不如说是一个巨型企业。大庆等于油田,企业大于城市。
工农合一
矿区建设依循了1962年6月周总理视察大庆油田时提出的“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便利生活”的16字方针。根据地下的油田资源分布,形成了萨尔图、龙凤镇和让胡路3个中心区。中心区之下是二级居民点,以厂矿机关为中心,建成中心村。三级居民点则以井队、泵站为单位设置,分布在中心村周围。
“工农结合”,指的是工人在油田上从事工业生产,职工的家属们则负责农业劳动。典型案例是“五把铁锹闹革命”。在计划经济时期,工人吃口粮,但家属的粮食供应并不在计划内。组织家属参加农业劳动,既能解决就业,又能解决粮食问题,减少国家物资投入。
“工农合一”的目的很明显,以农养工,通过家属的无偿劳动,减少矿区建设对国家物资投入的依赖,从而保证物资尽量投入工业生产中。
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这种安排初步解决了家属的口粮和副食供应问题,减少了对国家物资的依赖。以1962年为例,当年3800多名家属组成了182个生产队,开荒种地4000亩,收割粮食33万公斤,产菜37.5万公斤。
从“生产大于生活”到“城市大于企业”
在油田全力保生产期间,为了节约资金,减少国家对油田职工住房建设的投资,会战指挥部主张就地取材,采用当地老百姓住房常用的生土夯打方式来建职工宿舍。“干打夯”或“干打垒”成了大庆矿区房子的专用词,这样的房子阴冷潮湿,夏天房顶的油渣一晒就化,每年都需维修。
伴随着人口的膨胀,会战初期的浪漫主义色彩和理性主义氛围逐渐淡去,工业基地里的配套设施和职工住房问题成了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而直到70年代末期,大庆才迎来了楼房建设的契机。
1978年,邓小平时隔十余年再度考察大庆。结束对大庆的访问时,他对当地的城市建设提出了要求:“大庆贡献大,房子要盖得好一点,要盖楼房。”石油“老会战”们住进“干打垒”十几年后,大庆终于得以喘息,有余力在石油生产之外兼顾当地石油人的生活。
1979年,几万人的江苏建筑队伍开进大庆,建成了40万平方米的住宅楼。同年12月14日,安达特区改名大庆,大庆正式建市,由黑龙江省直辖。
1980年,油田在职职工数超过14万人。建市以后,大庆的地方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大庆也开始逐步探索政企分开和市局机构改革。
石油开采以外的石油化工产业逐步发展,从60年代后期开始,炼油厂、乙烯厂、化肥厂等逐步建设,这是所有资源型城市降低对资源开采依赖,朝更复合的方向发展的必经之路。
另一方面,与居民生活有关的服务业也有发展。1985年年底,全市地方工业已经有20多个行业,产品9000多种,主要为油田、化工材料、建材和居民生活服务。文化场所等也是在新的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后发展起来的。对大庆而言,城市大于企业的时代步步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