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选题是课题申报、著书论文的关键性步骤。几年前我在跟导师讨论博士论文选题的时候,他建议以汉代非容器类铜器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通过与春秋战国时期铜器的比较,来探讨汉代铜器社会化、商品化的过程。中国青铜器研究中,商周青铜器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学界前辈们已著述颇丰。但是汉代铜器研究仍相对较少,因此,以商周青铜器研究为比较对象开展汉代青铜器研究,毫无疑问,是一个富有宏观与前瞻意义的想法,了解与透析汉代所有门类青铜器对于了解整个汉代社会大有裨益,同时也能加深对于战国秦汉转变期社会转型的认识。

汉代青铜器的研究,目前以吴小平《汉代青铜容器的考古学研究》一书比较成体系,除容器以外的其他器类则零零落落,偶尔有之。如果能把汉代的非容器类铜器作一比较系统、完整的梳理,那么至此关于汉代铜器的研究将形成一个整体。想到这一点,我曾经有些激动。待内心平静,却发现不得不面对现实问题:汉代的非容器类铜器多达六十种,大到整个铜车马,小到生活器具上的一个个铜构件,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耐心去梳理,其中部分铜器实际上是器物构件,并不成其为单体。这不得不让人开始考虑学术研究的一个根本问题:种类繁多的非容器类铜器研究与青铜容器的研究有何异同?应当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它们所能够反映和解决的问题有哪些?着手研究之前,似乎应当先厘清这些问题,至少做到心中有数。而做到心中有数最直接的方法便是:从这些铜器中选择一类进行尝试性研究,投石问路。

对于灯具的兴趣来自硕士阶段曾经关注科技史的论著,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将灯具作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物,他选取的典型案例之一便是汉代灯的代表作——长信宫灯。换句话说,汉代掀起了中国古代灯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综观汉代非容器类铜器,窃以为灯具是其中最有可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门类,它既是一种物质文化的形态,又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反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纵观汉代灯具研究史,从时间上看,大体可分为两大阶段,一是宋代、民国乃至20世纪80年代,以著录灯具资料方式为主,偏重记录;二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以分析探讨灯具发展史、质地、型式、设计、功能等为主,偏重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涉及六个方面:(1)收集与著录;从宋代开始至今,著录汉代灯具的文献不断涌现,包括《考古图》、《宣和博古图》、《陶斋吉金录》等,记录了汉代灯具的形制、尺寸、铭文、图像等信息;(2)通论研究:主要以综述的方式探讨汉代灯具的总体特征;(3)类型分析:以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建立汉代灯具的谱系与框架;(4)设计与美学研究:从设计学角度分析汉代灯具的美学体验,解析其设计理念;(5)科技、功能及使用方式研究:分析汉代灯具所包含的科技知识、探讨灯具的燃料及使用方式等;(6)文化内涵研究;分析汉代灯具所包含的吉祥文化内涵和精神层次的含义等。

上述的前人对于汉代灯具的研究成果,其特征大致归纳为三点:

(一)灯具的类型式分析是基础,陆续已有学者进行尝试,尤其是汉代青铜灯具的类型式分析已基本形成一定的认识。

(二)对于灯具造型设计研究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框架和认识,是目前关于汉代灯具研究中比较成熟的一个方面。灯具造型设计方面的研究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方面,目前对这一领域涉猎较多的是平面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员。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当尊重和吸纳来自其他专业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

(三)关于灯具功能和文化内涵的探讨崭露头角,有学者进行过尝试性的探讨。

换句话说,在汉代灯具研究已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仍有一定的拓展空间。铜灯无疑是汉代灯具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汉代社会问题。但它们并不是汉代灯具的全部,不能够反映当时汉代整体的社会生活状况。从文物研究的趋势来说,变单体器物研究为群体器物研究,才能更好地实现研究理念和目标的转型,能更全面地通过器物群做到“以物论史,透物见人”。因此,陶瓷、铁质、玉石、木质等质地的灯具需要进行类型研究,进而建立起时空框架。即便已有不同学者对青铜灯具进行过研究,也仍然可以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重新划分类型。关于灯具文化内涵的深度研究,包括灯具的生产、使用、废弃等各个过程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状况等均可进一步深入拓展。

所幸目前国内公布的汉墓考古报告丰富,博物馆展览活跃,灯具收藏家众多,且不吝发表。笔者有机会将目前所见汉代灯具尽量收集齐备、统一梳理,开展这一专题研究。因此,本书将其他质地的灯具,如陶灯、铁灯、石灯、玉灯、木灯等资料一并收录并加以整合研究,以便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在研究方法上,除文物研究通常所采取的考古类型学、文献学、图像学等方法外,笔者参阅了国内外开展文物研究的较新理念,将文物看作有一定生命历程的实体,将它的缘起、生产、使用、废弃等各个阶段以及与各个阶段密切相关的物件、社会状况解析清楚,最后,将对古代灯具的研究目的归结于它们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上,从而达到再利用的目的,将古代文物研究做活。因此,灯具的类型与生产、使用、流通与废弃以及灯具对于当今社会的价值四个主要部分成了本书结构布局的一条主线。

通过如上的结构、内容安排,结合目前汉代灯具研究已取得的成果,笔者认为从灯具研究汉代社会的新思路有如下重要意义:

一、汉代灯具是汉代物质文化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汉代灯具的收集、整理、分析,有助于加强对汉代物质文化的总体认识,有助于了解汉代灯具在中国灯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灯具的类型研究和时空框架的建立,有助于了解灯具发展的源流和兴衰变化过程,可为传世灯具或新出土灯具提供断代、辨伪和研究的依据;

二、通过对汉代灯具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内涵的剖析,有助于明晰汉代灯具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角色及其重要性,加强对汉代人们社会生活面貌的了解;

三、古代文物保存至今的非常少,而一件文物所承载的关于“人”的信息更微乎其微。遗憾的是,即便这样有限的古代文化遗产资源,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磨砺,还将逐渐消逝。而通过本文的整理、记录、研究及保存,可为汉代灯具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方式的保护、复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以灯具为切入点,探讨文物对于今日社会的重要价值,有助于完善文物学研究方法,有助于完善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建设。

本书以本人2012年完成的博士毕业论文为基础版本,结构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收录的灯具基本资料从2010年到2013年,内容也进行了一定程度地完善。即便如此,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在学术研究领域涉足尚浅,部分想法由于缺乏足够证据未及深入论证,言语有待精雕细琢。但学术需要在不断地思想碰撞中产生火花,研究能力可能在批评声中得到更快地提升。故此下决心公之于众,希望能够收到抛砖引玉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