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史
  • 戚嘉林
  • 930字
  • 2024-11-04 23:37:44

三 明郑两岸分离政策

郑经西征福建 康熙十三年(1674年)初三藩乱起,郑经乘机率军西渡厦门,攻取同安、泉州、海澄及漳州,因与耿精忠在势力范围上发生冲突,经吴三桂出面调停,郑、耿双方于次年(1675年)初议和,以枫亭为界。

郑经此后乃转而经略广东。1676年夏,郑经违背盟约,占领汀州,接着和硕康亲王杰书率军进入福建,当时广东尚可喜病重,耿精忠乃于是年底剃发降清。清军入闽后,长驱直入,所向皆捷。1677年年初,先后收复汀州、兴州、泉州、漳州,郑经又退守厦门。是年夏,广东尚之信降清,潮州及惠州两地亦相继归清。1678年战事再起,郑经节节失利,退至海澄。

兵败东归病世 1680年初,清军克复海坛。郑军节节败退,3月20日刘国轩奉命弃守海澄回援厦门,由于获报清廷水陆各军即将会同合攻厦门,一时全岛百姓鼎沸逃窜,局势再也没法控制。郑经见大势已去,乃于3月27日率军仓皇退回台湾。此后,郑经意志消沉,纵情花酒,整天作乐,于1681年3月16日病故,享年40岁,遗命传位于郑克臧。

恃海上风涛之险,约为兄弟之国 清廷在统一台湾的过程中,也曾力争经由谈判方式完成统一,故自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逝世郑经继位始至康熙十八年(1679年)止,清廷与郑经当局先后进行过多次和谈,但均告失败。

清郑和谈失败的关键之处,在于郑经认为“今日东宁(台湾),版图之外另辟乾坤,幅员数千里,粮食数十年,四夷效顺,百货流通,生聚教训,足以自强。又何慕于藩封,何羡于中土哉”,故要求清朝“能以外国之礼见待”“况今东宁远在海外,非属版图之中。东连日本,南蹴吕宋(菲律宾),人民辐辏,商贾流通。王侯之贵,固吾所自有,万世之基已立于不拔”,故坚持“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

对于郑经要求依朝鲜例的独立政策,康熙皇帝于1669年敕谕“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并采取只要郑经“果遵制剃发归顺,高爵厚禄,朕不惜封赏,即台湾之地。亦从彼意,允其居住”的宽大政策,但仍遭郑经拒绝。

清廷与郑经当局和谈,不但付出艰辛努力,并作过重大让步,但每次均告失败,其主要失误在于只注重和谈,而缺乏足以对郑经当局形成致命威胁的军事实力与战争手段作后盾,使郑氏恃海上风涛之险,一闻招安,便约为兄弟之国,企图使台湾独立于中土之外,最后迫使清廷动用武力,出师东征,攻克澎湖,方完成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