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高晓娟(1)

课程思政的提出,旨在恢复到教育的本质,教书育人。课程思政,要激发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作性,把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在现代网络经济时期,价值体系的多元化、信息数据的实时性、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使高校学生面对更多的诱惑和选择,如何发挥高校的主阵地,发挥课堂和教师的作用,使青年学子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人文精神,树立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高校教师责无旁贷,所有的课程教学都应纳入其中。

一、信用管理学思政课程建设实践

信用管理学作为信用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和主干课,其专业核心也承载着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特性,因此在多年的教学中,把信用的理念蕴含在日常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思想扎根于教学活动中。通过十几年的课程建设,基于思政课程角度,构建了“课堂—实践—网络—教材”四位一体的教学新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信用管理学2008年成功申报校精品课程,2010年结项;2012年列入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2015年结项;2018年,成功申报校思政课程建设项目,2019年结项。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应用性和实践性技能”的教学原则。信用管理学的课程教学一方面体现在信用评估、信用管理等专业技能上,另一方面旨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信用至上的优良品质。

(一)采取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课堂教学活动是思政课教学的起点。财经专业课程思政要求高校教师挖掘思政元素、课前认真备课,对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教学方式的积极创新、学生的有效参与等要进行合理设计和深度思考。在授课中,任课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信用管理学的教学中,对课堂的设计,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结合的方式,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在编写教学计划、教案、思政案例以及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思政案例紧密贴近生活,同时更好地弘扬主旋律。如在“信用的概念”一节中,融入“感动中国——信义兄弟”,通过案例的情景回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用,传播正能量,培养珍爱信用、诚实守信的品质。在“社会信用体系”一章中,融入“因商而兴—因信而衰—因信而立(温州信用沉浮之路)”这一案例。在案例教学中,为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学习性,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分别收集资料,形成文稿,课堂演示。学生在互联网上查询相关资料,并鼓励学生与长辈沟通,了解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温州产品的印象和感触。在该案例教学的实践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有效融入,通过深入分析温州20世纪80年代失信泛滥、20世纪初重建信用、2017年底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三个阶段的信用发展过程,让学生理解信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温州经济的烈火淬炼和信用重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的历程。

(二)积极探索实践教学

课程思政实践环节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可以通过社团、社会实践基地以及相关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社团是大学校园的特色,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和活动主题。课程思政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专业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给社团成员做专题报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学校还可以参观爱国主义实践基地,接受红色思想的熏陶。

在信用管理学的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社团“经济学研社”,开展各种讲座,外请专家、企业高管做报告,介绍我国改革开放信用体系建设的成绩。每年组织案例大赛、知识大赛、调查报告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信用管理学教学团队的所有教师都参与指导案例大赛和知识竞赛,并担任比赛评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

在信用管理学课程思政的践行中,组织学生通过诚信考试宣誓、诚信青年等活动,自觉珍爱信用,培养诚信意识和提高信用水平。

(三)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展思政教育

网络传播的实时性、开放性以及互动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网络信息数据的传输具有速度快、容量大和覆盖面广的特点,合理利用互联网,能取得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效果。现在普遍采用的微信、QQ、博客、微博等实时交流工具,可以开辟网络在线互动教学空间,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报告反馈自己的所思所想,使教师方便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有利于及时化解危机。教师也可以在网上开辟工作室,主动和学生跨时空、深度交流互动,给学生减压释怀。这种网络模式能够减少面对面交流难以言喻的尴尬。

信用管理学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坐班答疑和自习辅导等方式解答学生的各种学业和生活的困惑疑虑;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线实时交流,随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顾虑和心理问题,分享学生的所思所想。

(四)微课程的录制

信用管理微课程的录制是信用管理学思政教育的特色。该课程通过浅显易懂的知识讲解,让市民了解身边的信用,珍视自己的信用,自觉讲究诚信,从而约束自我,完善社会信用,构建全社会的信用体系。该课程进行了精心的筹划、选址、录制,微课程用于日常教学,不仅仅是信用管理专业的教学,作为普及型的知识资源,也可以作为非专业学生了解信用的学习资料。课程“经济身份证——个人征信与诚信”共分为四个微课程:诚信、征信ABC、读懂你的信用代码——经济身份证、案例分析——我的信用我做主,每个微课程时长20分钟左右,主要从诚信、征信、信用报告等方面介绍诚信与信用等相关知识。

诚信微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古代诚信、西方契约诚信、中国诚信危机以及诚信建设等方面,从历史、文化、东西方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东西方诚信的内涵以及构建,让市民理解诚信的由来,懂得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提倡诚信的国家,诚信与文化传统、价值观体系有关,自觉培养诚信品质,提升道德水平,促进诚信国家的建设。征信ABC微课程是从征信角度讲述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和评估的过程,分析征信机构职能、业务范围和工作职责,让市民了解征信的数据来源、信用评估的标准以及信用评估报告的使用等信用知识,使市民能够自觉关心自己的信用信息,维护自己的信用。读懂你的信用代码——经济身份证微课程是从个人信用报告角度,讲述信用报告的信息来源、信用报告的解读以及市民信用报告的作用与权利。信用报告是市民的经济身份证,它是市民贷款、求职以及日常信用行为的基础性报告,在信用经济社会中意义重大,通过学习,让市民懂得良好的信用记录和评分是经济生活中无形的信誉财富。案例分析——我的信用我做主微课程是采用案例的形式与学生互动,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信用的缺失给生活带来的不利和利益的受损。该微课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互动提问交流等形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答疑解惑。

信用管理微课程出发点是通过浅显易懂的知识讲解,让市民了解身边的信用,珍视自己的信用,自觉讲究诚信,从而约束自我,完善社会信用,构建全社会的信用体系。该微课系列是通过专业机构制作,精心选址,分别在图书馆、立信会计博物馆等地完成录制。系列课程中“征信ABC”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第三届全国微课程优质资源展示比赛,获得三等奖。

二、思政课程建设的心得体会

(一)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有效融合

课程思政的核心或者说难点在于如何实现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合理嵌入“立德树人”元素,润物细无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自我修行,锤炼意志,提升自我。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70年来经济强国之路的实践创新,是财经类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元素相结合最好的契合点。例如信用管理学的教学中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近年来我国信用管理建设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步入快车道,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势以及我国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在具体的授课中,教师首先梳理我国信用体系的发展进程和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进程,利用表格和数据,更好地诠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信用领域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例如,2006年我国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开始进入信用经济社会,2012年,GDP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大国,信用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而我国政府顺应了信用经济的发展,适时提出加强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从2014年开始,“社会信用体系”连续六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2016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33号)。2017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强和规范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央政府密集出台政策,表明政府建立健全信用体系的决心,真正实现政府职能改变,让信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信用让生活更美好。在分析过程中,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从教学组织环节,采取学生互联网查阅资料、课堂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参与性。从教学实施效果反馈看,通过案例和理论相结合,以及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使学生了解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取得的巨大成就,对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以及深入了解“守信者奖,失信者惩”的奖惩机制,信用奖惩机制的建立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得到更好的体现。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主导作用

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高校教师是责任主体,其核心任务在于以课程为载体弘扬主旋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承担的责任在于:①课堂教学需要重新精心设计与组织,在专业课程的讲解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这一点上,教师需要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教学上,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探索、教学技术的运用上下功夫。②作为学生的表率。教师在思政教育中,传播和树立我国的传统道德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同时也要求教师严于律己,以德服人。课程思政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中,立德树人,先使自己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的好教师,才能以理服人,起到思政教育的作用。

在信用管理学课程十几年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教师一方面在课程教学中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做好典范;另一方面,从日常的作息时间、上课等方面严格要求,为学生优良素质的养成打好基础。

(三)改进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突破性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各种最新信息的集散地、思想观点的碰撞平台。数据信息的泛滥化、多元化和原生性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乃至心理状态都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育环境,增添了思政理论教学的复杂性和难度,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高校教师应顺应这一发展,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以改革的勇气引领“教”的创新,用探索的精神服务“学”的成长,在把握主旋律不变的情况下,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使思政课焕发新的生机。

近年来,对信用管理学课程的实践和探索,通过深入剖析在现代化科技网络技术条件下,加快推进教学模式由传统知识传授型向学生参与共建型转变,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实践辅导、网络助学、教材案例研学“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创新人才成长搭建宽广舞台,有效促进学生诚信守信的道德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

[2]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28-29.

[3]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4]蒲鸿志,韦静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路径[J].大学教育,2018(10):119-122.


(1)高晓娟,上海财经大学硕士,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金融学院信用管理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金融学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际贸易问题》《当代财经》《经济纵横》《上海投资》《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等刊物中发表论文多篇,参与和主持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政府政策咨询室、上海市人大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